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林儿是皇帝。朱元璋从投身抗元大业开始,就隶属于龙凤政权

韩林儿是皇帝。朱元璋从投身抗元大业开始,就隶属于龙凤政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822 更新时间:2024/1/19 2:07:11

转载悠然修史

2023-01-11 06:00

上海

已关注

至正十九年八月,察罕帖木儿攻破红巾军龙凤政权(国号宋)的都城汴梁,皇帝韩林儿刘福通的护卫下退守安丰。加上之前三路北伐的失败,原本盛极一时的红巾军就此开始快速下滑。

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此时已降元)派十万大军猛攻安丰。刘福通一边组织城中军民殊死抵抗,一边广派使者向各路“诸侯”求救。救还是不救的问题,就这么摆在了朱元璋的面前。

谋士刘伯温坚决反对出兵救援,他的理由主要有三个。

其一,朱元璋的地盘位置很被动,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之间。如果前往救援并和张士诚发生冲突,陈友谅一定会趁机东下,到时候腹背受敌会非常危险。其二,救援无论结果如何都是自找麻烦。

刘伯温认为此时的龙凤政权已不复当年之勇,就剩下安丰孤城一个,救下来对自己也没啥助益。而且其公然对抗元朝的态度(建国称帝),元朝肯定会对它穷追猛打。救它会让朱元璋也成为元朝的眼中钉。

其三,真把那个“皇帝”救下来,怎么安置他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现在张士诚要帮忙除掉这个“累赘”,何不乐见其成?

张士诚围安丰,刘福通请兵救之,太祖亲援。兵初发时,大使刘基谏曰:“不宜轻出,假使救出,来当发付何处?”太祖不听。 《国初事迹》

这个故事的后半段在很多人印象中是这样的。犯了傻的朱元璋没有听从刘伯温的意见,结果给自己捞回一个“包袱”不说,陈友谅也乘势而来,率大军猛攻洪都。

腹背受敌腾不出手的朱元璋,只能暂时“见死不救”。如果不是朱文正的高水平发挥,历史都要改写了。这个故事也成了刘伯温睿智的证明,毕竟朱元璋自己也说了“不听君言,几失计”。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朱元璋没那么傻,而且从头到尾他也没觉得自己在这事上应该听刘伯温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朱元璋为什么执意要救韩林儿。

有些人认为朱元璋想“挟天子以令诸侯”。笔者不确定朱元璋是不是真的这么想过,但笔者确定这不是主要原因。当年曹操能玩这个,是因为诸侯们都认他手中的天子。而朱元璋“挟”韩林儿后能“令”谁呢,张士诚、陈友谅们会搭理他么?

朱元璋要救韩林儿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韩林儿是他的皇帝。朱元璋从投身抗元大业开始,就隶属于龙凤政权。朱元璋的诸多官职、头衔都是他的皇帝韩林儿册封的,包括至正二十一年获取的“吴国公”(其后吴王是朱元璋自封的)。

现在自己的主上有难,因为他实力不如以前了就能当垃圾扔在一旁么?真要是这么干了,那还怎么要求自己的下属忠于自己呢?另外,如果韩林儿被张士诚给俘获了,朱元璋更被动。出兵救主还不是要大动干戈;如果选择默不吭声当乌龟,自己的“人设”怎么办?造反是不需要名声的么?

一些人觉得这些太虚无、虚伪没意义,实力才是唯一的 ...... 陈友谅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他最终众叛亲离,亡于实力远不如他的朱元璋之手。所以朱元璋的选择是很理智,也是很明智的。

注:朱元璋后来借廖永忠之手把韩林儿喂了鱼,但是他和他的下属之间也失去了彼此信任的纽带,唯有举起屠杀。

刘伯温原本是元朝官员,见元朝不行了就转投了朱元璋。现在见龙凤政权不行了,又想把它抛弃掉。虽然他有很多理由,但是在朱元璋看来这些满口“仁义廉耻”的士绅们就是视忠义如粪土,随时都可能抛弃自己投入更强势力的怀抱。

这也是朱元璋一直对刘伯温这类官员抱有成见和敌视的原因,他从心里就厌恶、鄙视他们。只是聪明的刘伯温直至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才明白这点。

另外救援韩林儿比刘伯温所认为的要顺利的多。

至正二十三年三月初一,朱元璋亲率徐达和常遇春前往安丰救驾。常遇春三战三胜,迅速击溃了张士诚的部队。朱元璋前后只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安置好刘福通、韩林儿(转移到了滁州)并班师,此时陈友谅都还没动静。

朱元璋针对张士诚实力逊于自己的事实,选择了重拳猛击,快速解决战斗。既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也没让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可以说朱元璋的算盘是打得很精的。

既然朱元璋不蠢还算得精,那为什么一个多月后陈友谅猛攻洪都时,他一时又拿不出兵来救呢?

上问:“友谅兵势何如?”子明对曰:“友谅兵虽盛,而战斗死者亦不少。今江水日涸,贼之巨舰将不利用。又师久粮乏,若援兵至,必可破也。”上谓子明曰:“汝归语文正,但坚守一月。吾自当取之,不足虑也。” 《明太祖实录·卷十二》

原因是解救安丰之后,朱元璋自己出现了误判,也有点过度自信了。

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在龙湾大胜过陈友谅,因此他觉得这次快速解除安丰之围会进一步震慑陈友谅,他不敢贸然进犯。而且朱元璋觉得陈友谅即便要来,也会先试探性进攻,感觉有利可图后才会大举兴兵,对此朱元璋认为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

龙湾之战后,朱元璋重修了洪都城防并派遣朱文正带重兵驻守(洪都是个小城,两万守军不少了),而且他特意要求重建城墙时要远离江边“命移城去江三十步”。这样陈友谅的军队攻城时就必须弃船登岸,大幅度降低了防守压力。因此朱元璋对于抵御陈友谅的小规模进攻信心很足。

自信之余,朱元璋就想趁势吞下一块“肥肉”,解安丰之围后他命徐达和常遇春率主力去围攻庐州。庐州也就是现在的合肥,三国时孙权多次猛攻未克并获得“孙十万”雅号的地方,战略价值就不用多说了。

注:朱文正的信心也“莫名”的很足,陈友谅大军来犯时他都没第一时间通知朱元璋,直到守了一个月赵德胜战死后他才派人出城求援。

但是陈友谅偏偏就选这个时候举国来犯,打了朱元璋一个措手不及。逼得朱元璋只能狼狈的急令徐达和常遇春立刻班师,并祈祷朱文正能坚持久一点。那句“不听君言,几失计”,就是在这时候说的。

朱元璋这句话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他承认自己没有足够重视处在陈友谅和张士诚包夹的战略被动之中这一事实。二是恭维、安抚以刘伯温为代表的一干文臣,毕竟局势对他很严峻,他觉得这帮人随时都会投入陈友谅的怀抱。

这句话既有褒赞之意,也带着一股子不可明言的怨气。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2023-01-13 13:09本地资讯创作者已关注不论是对读书人来说,还是就做官为吏、当平头百姓而言,活在宋朝,都算是幸运 儿。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本人,虽然是赳赳武夫出身,但是宅心仁厚,宽恕包容。他早 早立下所谓的“祖宗之法” 。这其中,优待后周皇室宗族,不杀功臣,不杀言事之

  • 和珅是大贪官,但他也是一个大才人,是我们都误会他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和珅子孙今何在,和珅传奇电视剧全集,和珅墓

    仔细想想,乾隆一死,嘉庆就将和珅捉拿入狱,难道仅仅是因为和珅贪污,或者乾隆故意将和珅养这么肥,就是为了给嘉庆宰杀?其实历史上的和珅是非常有才华的,和珅又是军机大臣,才华横溢,就连纪晓岚在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都是需要请示和珅的,由此可见,和珅的地位是远远高于纪晓岚的。有人从另一方面解释了和珅的贪污

  •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热衷斗蟋蟀,为何被史学家评价功绩堪比文景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蟋蟀皇帝朱瞻基,明宣宗对朱瞻基的评价,明朝历史上的朱瞻基

    我觉得每个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做点喜欢的事情并没什么。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朱高炽又 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朱瞻基是朱棣的长孙,朱瞻基从小就受到了祖父朱棣的喜爱,亲切将其称为“好圣孙”。朱棣对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的态度十分明显,比较喜欢儿子朱高煦和三子朱

  • 民国时山东各地会门群起,他们是农民自卫武装,还是义和团回魂?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辛亥革命后的山东,并未迎来和平自由,而是陷入了新的动乱之中。从1912年山东省脱离清廷统治,到1928年控制山东的最后一位军阀张宗昌败北,短短16年间,这里历经周自齐、靳云鹏、张怀芝等7位独裁军阀控制,战乱不休、匪患频发,让这个传统农业大省难以维系底层秩序,各乡镇农村遂抱团结社以求自保。这些拿起武器

  • “走进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主题新闻发布会正在举行,干货满满,都是你关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11月14日)上午,各个相关部门联合召开“走进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主题新闻发布会。之前,小时新闻记者刚刚探营德寿宫,具体请看这里。(滚动|800年后的重逢,万众期待的德寿宫要开了,小时新闻记者此刻正在探营)上城区城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姚春宇介绍南宋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概况——南宋德寿宫

  • 康熙第一次尝巧克力,看了900多字的“说明书”,之后就说了3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如今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荔枝再也不必和唐朝那般,为了保障新鲜,快马加鞭地从岭南运到京师;曾让西方人疯狂追捧的茶叶和瓷器,也不必跋山涉水地走上数月乃至一年。相比于古人的生活,我们如今各种快节奏几乎让我们忘了在那个一切都慢的年代里,为了一个喜好真的是可以花上一辈子的功夫。也正是因为一切都太慢了,他们对于

  • 蓝玉狂灭蒙古大军,洗刷靖康之耻,朱元璋为何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蓝玉,作为大明王朝开国功臣之一,在消灭元朝的战争当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大明的千秋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最后却因为谋反而被诛杀。从一战成名,到战功赫赫到最后因为谋反而被诛杀,仅仅几十年的时间,蓝玉便从明朝的大将军,沦为了阶下囚,如此巨大的差距究竟是什么原因?姐夫的赏识蓝玉的出生和朱元璋非常类似。作为

  • 朱标病死,朱元璋为何不册立最有能力的朱棣?朱元璋:原因两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都知道,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胜利告终,建文帝朱允炆最终下落不明,这成为大明第一历史悬案。关于朱允炆下落,有说在皇宫中自焚了,也有说逃走出家为僧。这些都不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问题,问题是朱元璋很清楚朱棣的能力,让他镇守北京就是最好的证明。作为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让儿子到各地做了藩王,不召见不得轻易进京

  • 令妃10年生6子,可惜未当上皇后,乾隆一句话给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令妃令妃令妃10年生6子,可惜未当上皇后,乾隆一句话给出答案!孝仪纯皇后(1727-1775),魏佳氏(原姓魏,由正黄旗汉军抬旗入镶黄旗满洲),乾隆帝妃嫔,嘉庆帝生母,内管领清泰之女。乾隆十年,封为魏贵人;同年,晋封为令嫔;乾隆十三年,晋封为令妃;乾隆二十四年,晋封为令贵妃;乾隆二十五年生皇十五子永

  • 朱元璋开仓放粮,假扮乞丐微服私访,回来就斩杀五名一品大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而古代同时也是因为科技的不发达,对于各种天灾,也是没有丝毫的抵抗能力。比如多年不下雨之类的旱灾那也都是比比皆是。而就是这些天灾,导致古代经常会有数之不尽的人因为饥荒而去世,但人民的大量死亡同时也会造成统治的不稳定。因此很多统治者在部分地区发生饥荒灾难时,都会选择开仓救灾。南宋时期的董纪兴根据之前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