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架空汉室的利刃-霸府

曹操架空汉室的利刃-霸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10 更新时间:2024/1/19 8:58:52

考察这一制度,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曹操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深谋远虑,更具体的认识曹魏政治运行的方式。

1、霸府制度及其前身霸府"一词并不是官方称呼,而是三国时期及后人对曹操建立的一种政治体制的特殊称谓。

简单而言,霸府指曹操建立的以自己为核心、代替正常政府机构职能、管理统治区内各项军政事务的府属机构。

霸府虽然是曹操时期创立的,但是在历史上有其前身,即东汉时期的大将军、三公幕府。如大将军府,按照东汉的制度规定,配置有大量的属官和幕僚:掾蜀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三十一人" ——《后汉书》

同样,三公同样拥有大量的幕僚,比如太尉府:掾蜀二十四人,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 ——《后汉书》

到东汉末年,随着形势变化,地方各州府的长官州牧大多加上了将军称号,这种新的变化使各地军政大员的幕僚结构进一步膨胀,从原来的专一于政务或者军务逐渐融合为军政监管的复杂幕府。

无疑,东汉原有的官制配置及其后期的变化,为曹操发明霸府提供了充足的灵感和借鉴样本。

2、霸府的发展与功能

从建安元年迎接汉献帝之后,曹操一直通过霸府紧紧掌握着中央政权。霸府制度在发展变迁中,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霸府制度的建立阶段,这一阶段持续到曹操修改官制、担任丞相之前。期间曹操一直以司空的身份总览朝政。在此阶段曹操尚未完全架空东汉政府,但是实际权力已经转移到了曹操的霸府手中。

第二阶段,霸府制度的完善阶段。这一时期曹操担任丞相,从制度上形成自己在朝臣中的一家独大。霸府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改良和完善,真正逐渐替代了东汉政府,从制度上完成了曹操对政权的绝对控制。

第三阶段,霸府的稳固阶段。曹操在担任丞相之后,强迫汉献帝先后晋封自己为魏公、魏王,同时大量征召汉室的官员加入霸府,进一步巩固了霸府制度,为后来的曹丕代汉、建立曹魏王朝做好了制度上的准备。

从功能上讲,成熟后的霸府制度包罗万象、总览全局,完全就是一个与东汉政府并列的实权政府,具备全套的职能机构。

霸府的直接办事机构各曹分管不同的军政事务,比如西曹、东曹主管官吏事务;法曹主管邮政通信;仓曹主管粮食生产;户曹主管民事事务:西曹主府史署用;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户曹主民户、祠祀、农桑......"——《后汉书》

除了这些继承自东汉政府的原有官吏外,曹操还在军事领域设置了新的官职用于应对紧张的军事斗争。

首先,曹操设立了校事。设立校事的最初目的是监控军队,防止军队叛乱。因曹军组成成分复杂,良莠不齐,曹操利用校事侦缉军队中的不法案件。之后,曹操将校事的监控范围扩大到了整个朝廷,一时间大臣们噤若寒蝉,有效的保证了曹魏政权的稳固。

其次,为了征召更多的军事人才为自己所用,曹操建立了霸府之中的军师参谋制度。具体包括军师、军师祭酒、军谋掾、参军四个官职。曹操的诸多核心谋士,如荀攸郭嘉等人皆出身于这套参谋序列。

曹操在霸府军事制度上的创新,不仅加强了霸府的军务处理能力,更招揽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投入麾下,大大提高了曹魏集团在士族心目中的地位。

总之,不断完善的霸府具备了管理政务、军务的全部功能,与原东汉政府仅仅在名分上有所区别,功能上毫无二致。这也正是曹操建立霸府的核心目的——用霸府完全的替代东汉政府。

3、结论:曹操的深谋远虑

咋看之下,霸府制度并无突出之处,不过是曹操不断加强自己直接管辖的官员的数量和功能,逐步替代东汉政府,完成权力转移。

但是,如果我们结合东汉末年的时代特点和东汉政府制度,就会发现曹操在创立霸府过程中的深谋远虑和远见卓识。

首先,早期的曹操并没有像董卓一样通过暴力摧毁汉室的结构和权威。董卓对皇权的剥夺类似强盗一般,凭借武力生夺硬抢,比如自称为太师,使用类似天子的车马服饰,让尚书台到其府上办公。正是因为种种恣意妄为,董卓受到了天下的声讨,埋下了灭亡的隐患。

反观曹操早年虽然也在不断侵蚀汉室的皇权,但是手段温和许多,基本上对汉室尤其是汉献帝保持着尊重。曹操的僭越之举,多发生在权力彻底巩固之后的魏王阶段。

其次,曹操非常善于利用东汉原有的制度为自己谋利,而不是简单的摧毁原有体制。比如霸府中诸多部署官僚的设置,实际上都是以东汉时期的大将军、三公等高管的幕府为蓝本加以改造之后逐步扩大权力范围。很容易给世人造成一种印象,曹操的霸府是对汉室体制的改革而非扬弃,就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改革之中,曹操悄悄的把权力抓到了自己的手里。无疑,这种闷头发财的方式大大减少了曹操集中权力的阻力。

总体上而言,在曹操的精心设计下,霸府制度充分发挥了它的功能:将汉室的权力通过制度化的方式转移到曹操手中,并为曹魏政权服务。依靠霸府,曹丕在曹操死后不到一年就登基称帝,从早已被霸府侵蚀得只剩下躯壳的汉室手中夺取了最高权力。

参考资料:

《后汉书》、《三国志》

更多文章

  •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看战国时游说家孟子与张仪本质上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国时期的张仪,张仪个人简历,喻恩泰张仪

    在公元前3世纪,那个恍如隔世的时代。当时处于“烽烟四起”的战国时期,群雄割据,分裂出秦、楚、赵、齐、燕、魏、韩七个国家。这七个国家君主都无时无刻想着吞并其他六国,从而达成统一。然而统一六国,需要的不仅是军事上的强大,更需要无穷的智慧。而一国之君并不一定是最有智慧的人,反而需要有人才在身边出谋划策。而

  • 解析东汉战争:窦宪出征北匈奴,收降20万匈奴兵,大获全胜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窦宪破北匈奴之战,东汉汉明帝时曾被谁北击匈奴,西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

    北匈奴再闹饥荒,偌大的草原到处哀鸿遍野,不断有北匈奴士兵南下,选择投降南匈奴。及至此时,南匈奴已经投降四十余年,汉文化的超强同化能力,渐渐让他们忘记了自己是匈奴人。至少,在短期内他们内心的那股狂悍,不会重新被点燃。南匈奴单于屯屠何上书汉和帝,想要出兵攻打北匈奴,彻底让自家的兄弟们臣服于汉朝。其实,这

  • “完璧归赵”看外交,赵国看似赢了实际上输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完璧归赵时期赵国的背景,完璧归赵细思极恐,完璧归赵的故事简介50字

    [var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外交其实非常频繁的,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互通有无使节频频来往。各国国君继位,丧事都要通过外交手段来向他国通报。就如开战准备也要向他国先行告知,在那个注重礼仪制度的春秋战国,出现了一场著名的外交“完璧归赵”。[var1]完璧归赵大家耳熟能详,讲的是一个赵国蔺相如不辱使

  • 陕西发现柳公权真迹!写的那年他71岁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记者:杨一苗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记者12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长安区清理发掘了3座唐墓,其中一座墓葬里出土的一方墓志是由 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柳公权撰文并书写。 这是此次考古发现的柳公权撰书墓志。这一考古项目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凤林北路与文苑南路交接处东部,发现这方墓志的墓葬平

  • 李世民想要对李渊动手,幸好李渊说了10个字,才逃过一劫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建立之后,李渊登基,同时嫡长子李建成也被册立为太子。受后代史书的影响,历史上很多人对他的评价都不正面,比如“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得知,比起李世民来,李建成固然是差了很远,但客观评价的话,其实也没有他们说的那么不堪,毕竟一来南征北战多年,李建成也曾立下赫赫战功;二来手下既然有

  • 明朝最大谜团:靖难之役后朱允炆去了哪里?《建文皇帝遗迹》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万历为什么承认建文,建文皇帝下落之谜,朱棣建文

    这一天,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开城迎接;这一天,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宣告结束。十七日,朱棣前往孝陵拜谒父亲朱元璋,之后返回奉天殿一一群臣早已为他备好法架和玉玺,接着山呼万岁,就这样,朱棣半推半就地登上皇位。从此,明朝迎来了铁血柔情的永乐时代;与此同时,另一个悬疑将困扰朱棣一生一一前任皇帝朱允炆去了哪里

  • 古代名人智慧:唐玄宗冷处理法夺儿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唐玄宗是个风流皇帝,妃嫔成群,仍不满足,时常叫亲信太监高力士举荐“野味”享受。为了享受“野味”方便,他叫人把骊山温泉宫重新修整,装修得比后宫还华丽。但有一条玄宗十分不满,就是高力士所荐“野味”,没有一个有持久吸引力的,过不上三五天,便玩腻了,玄宗为此常斥责高力士。这天,玄宗又向高力士发脾气,高力士被

  • 宋史6:周世宗与北汉在高平决战,赵匡胤的战友阵前投敌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951年,郭威篡夺了后汉政权,自立为皇帝,改国号周。赵匡胤被任命为东西班行首,兼滑州副指挥,后又调往开封府任马直军使。郭威是一个贫寒出身的皇帝。他在位三年,十分重视内政和军队的纪律,安定了大部分流民的生活,严惩贪污,取消杂税和残酷的刑法,对安定社会、发展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郭威死后,由他的养子柴

  • 从反隋到开创大唐,究竟是李渊的功劳大,还是李世民的功劳大?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渊和杨坚的关系图,关陇集团为何选了李渊,李渊四个儿子名字连起来什么意思

    其实不然,虽然李世民的军事才能自古罕见,但若没有李渊,李世民也是很难获得天下的。毕竟古代讲究师出有名,若想坐稳天下光靠拳头硬是不行的,还需要得到世家贵族认可,而李渊就是这些世家贵族推出的代表人。那么李渊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李渊皇亲贵族的身份李渊出生于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是西凉开国皇帝李暠

  • 战争与和平,北宋与西夏一百六十七年的战争史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建立之初,还同时存在着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势力。在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的南征北伐下,终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不过,此时北宋仍然面临着复杂的民族关系,在它的北方有辽国(契丹)虎视眈眈,在它的西北方有夏国(西夏)时常骚扰。辽国一直是北宋的心腹大患,西夏充分利用宋辽关系,倚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