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看战国时游说家孟子与张仪本质上的区别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看战国时游说家孟子与张仪本质上的区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657 更新时间:2024/2/8 18:48:29

在公元前3世纪,那个恍如隔世的时代。当时处于“烽烟四起”的战国时期,群雄割据,分裂出秦、楚、赵、齐、燕、魏、韩七个国家。这七个国家君主都无时无刻想着吞并其他六国,从而达成统一。

然而统一六国,需要的不仅是军事上的强大,更需要无穷的智慧。而一国之君并不一定是最有智慧的人,反而需要有人才在身边出谋划策。而这时候就催生出一个职业,就是游说家。游说家们主要就是充当来往于各国之间的“中间人”,给各国君主“画圆造梦”,使各国一直处在互相牵制、互相制衡的状态,从而轻易不会发动战争。然后他们通过给各个诸侯布道,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富贵生活。这也是所谓的“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意思!在当时很多人学文、学武,最后为的就是可以为帝王出谋划策,从而换取富贵。

[var1]

战国七国势力图

战国时期的游说家分为两类阵营

第一类阵营是为了个人利益,完全根据国君的喜好,来变换自己的原则,从而迎合“客户们”的满意,使得自己可以得到君主的信任,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这一阵营以:张仪苏秦、公孙衍为代表。

第二类阵营就是一心只为天下百姓,丝毫不计较个人利益,都是以百姓幸福为宗旨,不会为了迎合君主和个人的富贵而改变自己的原则,也就是所谓不会为五斗米折腰的人。这一阵营以:孟子孔子学生子贡为代表。

两类阵营游说家分别以张仪与孟子最为出名,但是其两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var1]

张仪:我只是求富贵的,君主喜欢什么,我都可以迎合

公元前313年,届时秦国还在秦惠王的统治下欲攻打齐国,但是齐楚向来都是友好联盟,便一时间非常困扰。正巧游说到秦国的张仪,深受秦惠王的赏识。张仪提出:他可以出使楚国,游说楚国与齐国绝交。就这样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国,张仪便以秦国相国的身份出使楚国,游说楚王。

张仪到达楚国后跟楚王表示:“秦国愿意将六百里领土献给楚王,并还送上秦国公主给楚王为妾,但前提就是楚国要与齐国绝交。”楚怀王随即便答应了,随即就许诺张仪。然而楚国大臣们都此时祝贺楚王,然而当时在楚国游说的陈轸却显得非常难过。楚王不解,便询问他。

[var1]

陈轸说:“秦国会如此讨好楚国,主要的就是因为齐楚联盟,如果一旦齐楚绝交了。那么秦国怎么可能还会将楚国放在眼里?更不会割让土地了,反而楚国会两面不讨好,最后惹来齐秦一起攻打我们。不过我们可以先应付秦国,看看秦国下一步会不会真的割地,如果割了,我们在与齐国绝交也可。”然而当时目光短浅的楚王怎么会听进去陈轸的建议呢,反而将陈轸一顿臭骂。陈轸也感觉楚王并非明君,这也成为他离开楚国的一大原因。

果真不出所料,张仪回到楚国,就变了模样,久久也没有给楚怀王答复。楚王还天真的认为,是不是他做的还不够真诚,让秦国不满?随即还派一位使者去齐国,大骂齐王,向秦国示好。随后齐王大怒,宣布与楚绝交。这个时候,张仪也就回复楚国说:“当时定的是六里地,并未六百里,楚王快派人去接收吧。”楚王大怒,这才发现自己被张仪骗了。依然不听大臣劝阻,在明明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向秦国发动战争。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丹阳与蓝田战役,都以楚军大败收场。最后楚王反而割给了秦国两座城以求和。而张仪游说楚国的事件,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张仪欺楚”,一时间楚怀王成为了战国列侯的笑柄。

[var1]

张仪也因这件事在秦国深得惠王的宠爱,也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秦惠王于次年公元前311年便去世了。而张仪却因为在惠王生前倍受宠幸,所以得罪了许多秦国贵族,包括太子,也就是秦武王。张仪也深知自己的好日子不长了,便决定寻找下一个客户。

借由张仪对秦武王说:“现在群雄正乱,正是秦国收割的好时候。因为齐楚断交的事,齐王最恨我了,我到哪国,他肯定会攻打哪国。我愿意到魏国去,届时齐国一定会攻打魏国,这时候大王你借机收割,统一大业指日可待。”

就这样张仪来到魏国游说,果不其然,齐王就准备伐魏了。魏王害怕了,张仪表示让魏王放心,他有办法让齐国撤军。于是张仪又派门人去齐国,向齐王通风报信说:“齐王中了张仪的圈套,张仪离开秦国,本来就是他与秦国商量好的计谋,就是想让你与魏国交战,从而秦国可以趁机收割。如果齐王你真的攻打魏国了,那你就正中张仪下怀了。”齐王顿悟,便立即撤军回齐,而张仪又一次给魏国解了围,还将秦王耍了一通。得到了魏王的重赏,并封为魏国宰相,得以善终。

[var1]

从张仪的游说家职业生涯,可以看出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个人利益追逐者。不管是游说楚国,还是游说魏国,其都是为其个人的富贵而进行的。

孟子曾评价张仪说:“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天下人民得幸福;不得志则自己独善其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才是所谓的大丈夫。”

然而从“张仪欺楚”就可以看出,张仪并非正人君子,在那个守信重诺的古代,应人之事都是必须要做到的,然而张仪出尔反尔,岂是大丈夫所为?所以张仪并非算得上是英雄,只能算上一个在追求个人利益上无下限的人物吧!

孟子:以天下百姓幸福为准则,你不施行仁政,我就走

反观孟子,孟子曾游说齐国、魏国、宋国三个国家。然而孟子每到各个国家,向君主提出的战略只有一个,就是行仁政王道,不去和其他国家争霸,一心只为自己国民幸福而奋斗。并主张只要君王行仁政,不苛刻,国民上下齐心,就不怕别的国家打过来。国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强,自然而然就有更多人才移民至此。如果其他国家也是如此,那天下人民都好,大家便和平共处。而一旦有哪位君主暴政,不得民心,那就可以出兵伐其国,从而民心所向,一定会轻易获胜。

[var1]

孟子游说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公元前314年,燕国内乱,届时齐王坐不住了。齐王派大将章子攻打燕国,然而由于燕国内乱,军队无法迎战,齐军直接攻入了燕都。随后,齐王便想着吞并燕国。而孟子当时正在齐国游说,齐王便问孟子该不该吞并燕国?孟子回复齐王:“大王是否吞并燕国,关键是要看燕国人民高兴不高兴,如果燕国人民高兴,就说明老燕王已失民心,大王完全可以吞并燕国。如果燕国人民反抗,就说明新来的统治者更坏,那就不要强制吞并了。”

然而齐王眼看燕国就唾手可得,也听不进孟子的建议了。便一举吞并了燕国,打破了各国的平衡。其他国家便联合起来要去救燕国。燕国内也爆发了很多抗齐的战争,齐王坐立不安了,想去再请教孟子。然而孟子因为看出,齐王并非施以仁政的君主,早已离开了齐国!齐王因为国内动乱不堪,对外还有各国虎视眈眈,最后在困扰中死去。

[var1]

孟子游说齐王

孟子的“行仁政”主张,才是真正的王道

孟子一生辗转到了三个国家,游说了数位君主,但却从没有一个国家君主彻底的施行的仁政,反而张仪的政治战略却深得各个君主的青睐。就有学者认为,既然说张仪不是大丈夫的作为,为什么反而得到更多的君主喜好呢?

就拿当是秦孝公重用商鞅来看。据《史记》记载:商鞅前后四次拜见秦孝公,才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后来秦孝公身边宠臣问商鞅:“你都跟大王说什么了?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商鞅说:“我第一次给大王讲帝王之道,大王一听成就大业需要几代人的时间,嫌太慢了,他表示要在自己在世的时候就称王称帝,随后便改变了方式,通过快速强国的方式得到了秦王的青睐。”这正是有名的“商鞅变法”,变法固然使得秦国走上了强国之路,但是由于其残酷的立法,使得百姓怨声载道,留下了最后导致秦朝快速灭亡的祸患。

[var1]

经过强国之术的秦国,虽然历经七代人一百多年就得了天下,但是在统一天下十四年后,秦朝便灭亡了。然而对比大行仁政王道的周朝来看,周朝用了四代人接近二百年的时间,才得到了天下,然而周朝统一天下的时间却长达八百年。

从这就更可以看出,在当时各国的君主更多的是急功近利,不懂得韬光养晦。其实这恰恰反映了一个现实,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所出现的“礼崩乐坏”。当时各国君主都鼠目寸光,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顾后世的发展,所以各国的君主,都被张仪之流玩弄于股掌之中。而大行王道的孟子,虽郁郁不能得志,但历史已经证明孟子的王道才能持久。可悲的是当时的君主却都不懂。

[var1]

孟子“仁政”

结语:

孟子与张仪虽然都是同时期的游说家,但是他们在本质上是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孟子所秉承着是为了救天下苍生,与张仪之流“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去换取个人富贵是天差地别。

孟子更是有原则的游说家。孟子只秉承仁政,你君主如果愿意走这条道,我就留下。如果你不认可,我宁愿不要你的富贵也要离开。反观张仪之流,更像开一个战略商店一样,什么道都有,一切都以君主喜好为追求!只要君主喜欢,就是他们的追求,从不顾天下苍生,只追求个人利益。可见孟子与张仪之流的差距,高下立判,无需多言!

更多文章

  • 解析东汉战争:窦宪出征北匈奴,收降20万匈奴兵,大获全胜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窦宪破北匈奴之战,东汉汉明帝时曾被谁北击匈奴,西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

    北匈奴再闹饥荒,偌大的草原到处哀鸿遍野,不断有北匈奴士兵南下,选择投降南匈奴。及至此时,南匈奴已经投降四十余年,汉文化的超强同化能力,渐渐让他们忘记了自己是匈奴人。至少,在短期内他们内心的那股狂悍,不会重新被点燃。南匈奴单于屯屠何上书汉和帝,想要出兵攻打北匈奴,彻底让自家的兄弟们臣服于汉朝。其实,这

  • “完璧归赵”看外交,赵国看似赢了实际上输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完璧归赵时期赵国的背景,完璧归赵细思极恐,完璧归赵的故事简介50字

    [var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外交其实非常频繁的,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互通有无使节频频来往。各国国君继位,丧事都要通过外交手段来向他国通报。就如开战准备也要向他国先行告知,在那个注重礼仪制度的春秋战国,出现了一场著名的外交“完璧归赵”。[var1]完璧归赵大家耳熟能详,讲的是一个赵国蔺相如不辱使

  • 陕西发现柳公权真迹!写的那年他71岁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记者:杨一苗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记者12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长安区清理发掘了3座唐墓,其中一座墓葬里出土的一方墓志是由 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柳公权撰文并书写。 这是此次考古发现的柳公权撰书墓志。这一考古项目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凤林北路与文苑南路交接处东部,发现这方墓志的墓葬平

  • 李世民想要对李渊动手,幸好李渊说了10个字,才逃过一劫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建立之后,李渊登基,同时嫡长子李建成也被册立为太子。受后代史书的影响,历史上很多人对他的评价都不正面,比如“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得知,比起李世民来,李建成固然是差了很远,但客观评价的话,其实也没有他们说的那么不堪,毕竟一来南征北战多年,李建成也曾立下赫赫战功;二来手下既然有

  • 明朝最大谜团:靖难之役后朱允炆去了哪里?《建文皇帝遗迹》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万历为什么承认建文,建文皇帝下落之谜,朱棣建文

    这一天,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开城迎接;这一天,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宣告结束。十七日,朱棣前往孝陵拜谒父亲朱元璋,之后返回奉天殿一一群臣早已为他备好法架和玉玺,接着山呼万岁,就这样,朱棣半推半就地登上皇位。从此,明朝迎来了铁血柔情的永乐时代;与此同时,另一个悬疑将困扰朱棣一生一一前任皇帝朱允炆去了哪里

  • 古代名人智慧:唐玄宗冷处理法夺儿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唐玄宗是个风流皇帝,妃嫔成群,仍不满足,时常叫亲信太监高力士举荐“野味”享受。为了享受“野味”方便,他叫人把骊山温泉宫重新修整,装修得比后宫还华丽。但有一条玄宗十分不满,就是高力士所荐“野味”,没有一个有持久吸引力的,过不上三五天,便玩腻了,玄宗为此常斥责高力士。这天,玄宗又向高力士发脾气,高力士被

  • 宋史6:周世宗与北汉在高平决战,赵匡胤的战友阵前投敌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951年,郭威篡夺了后汉政权,自立为皇帝,改国号周。赵匡胤被任命为东西班行首,兼滑州副指挥,后又调往开封府任马直军使。郭威是一个贫寒出身的皇帝。他在位三年,十分重视内政和军队的纪律,安定了大部分流民的生活,严惩贪污,取消杂税和残酷的刑法,对安定社会、发展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郭威死后,由他的养子柴

  • 从反隋到开创大唐,究竟是李渊的功劳大,还是李世民的功劳大?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渊和杨坚的关系图,关陇集团为何选了李渊,李渊四个儿子名字连起来什么意思

    其实不然,虽然李世民的军事才能自古罕见,但若没有李渊,李世民也是很难获得天下的。毕竟古代讲究师出有名,若想坐稳天下光靠拳头硬是不行的,还需要得到世家贵族认可,而李渊就是这些世家贵族推出的代表人。那么李渊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李渊皇亲贵族的身份李渊出生于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是西凉开国皇帝李暠

  • 战争与和平,北宋与西夏一百六十七年的战争史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建立之初,还同时存在着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势力。在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的南征北伐下,终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不过,此时北宋仍然面临着复杂的民族关系,在它的北方有辽国(契丹)虎视眈眈,在它的西北方有夏国(西夏)时常骚扰。辽国一直是北宋的心腹大患,西夏充分利用宋辽关系,倚辽

  • 北魏的前身代国在东晋十六国前期为什么一直是个“看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建兴三年(315年),拓跋鲜卑的首领拓跋猗卢被西晋末代皇帝晋愍帝司马邺封为“代王”,代国正式建立。然而直到建国三十九年(376年)前秦灭代国,代国几乎没有参与中原的政治军事斗争,直到拓跋珪复国。本鬼认为代国在东晋十六国前期一直是“看客”的原因有三个:第一,由于各种原因,有关拓跋鲜卑和代国的史料要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