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囚父之仇、杀子之恨,周文王和殷商仇深似海,一场牧野之战全报了

囚父之仇、杀子之恨,周文王和殷商仇深似海,一场牧野之战全报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153 更新时间:2024/1/27 5:38:12

商周恩怨的开端

按《史记》记载,商和周原本是一家子。因为周人的祖先弃,是帝喾之子;而商人的祖先契也是帝喾之子。只不过契的母亲是帝喾的次妃简狄,而弃的母亲是帝喾的元妃姜嫄。如果按子凭母贵来说,弃的出身还要比契高一点。既然是同祖同宗,为什么商人和周人还会产生矛盾呢?咱们细细说来。

弃自幼好稼穑之术,是种地的一把好手。据说他种的地,产量比别人高很多,而且种类也丰富,附近的农民都跟他学技术。他的名声越传越广,后来传到了帝耳中,被封为农师,成为奉旨种地的第一人。他这个种地大户,又是农业生产标兵,不仅自己富了,还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到了帝舜当政时,封弃于邰,并赐号后稷,别姓姬氏。

后稷踏实肯干,并没有因为封地赐号就飘飘然了,反而愈加勤恳地钻研农业科学技术。他的后代也是如此,一直兢兢业业地为发展夏王朝的农业技术而努力。但夏王朝很快就政治衰败了,后稷之子不窋也被夺爵罢官,跑到了西部戎狄的地盘上去讨生活。

自此之后数代,周人都远离了中原,在戎狄的地盘上艰难求生,一直默默坚守着后稷的遗志,靠着种地本本分分地养活全族人。直到古公亶父时,才在岐这个地方脚下站稳脚跟,有了一小块地盘。古公就是文王姬昌的爷爷。直到此时,商人和周人都没有什么交集,至少没有相关的史籍佐证。

后来,古公传给了季历。季历,后世称为王季,此人贤明能干,颇具帝王之才。他的两个哥哥太伯和虞仲为了给他让位,跑到了当时东部沿海的蛮荒之地,后来建立起了吴国,这是后话。商周两族产生交集是从季历开始的。

季历继位以后,整天想的就是怎么把老爹留下的地盘发展壮大。这个战略并不是他想当然的决定,而是当时周人的处境决定的。古公亶父占领的这个岐地并不是今天凤翔的岐山,而是在泾水和渭水之间、咸阳以北、高平以西的一处地方。这个地方处在戎狄之间,饱受戎狄侵扰。季历也是为了生存,被逼无奈征讨四周的戎狄,令其臣服,结果反而扩大了自己的地盘。

季历这么一打,问题就来了。原本商王朝并不重视西北这片地方,戎狄族内部四分五裂,并不团结,最重要的是武器和文明程度都远远不及中原王朝。所以商王朝才忽视这个地方,觉得不足为患。但是现在季历征服了四周的戎狄,地盘一下子扩大了好几倍,已具备诸侯国的规模。原来一盘散沙的地方,突然多出了一个不小的国家,不得不引起商王朝高层的关注。商王封给季历一个诸侯的爵位,至于是不是伯爵,史籍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此时的周人已经有资格站上历史的舞台了。

可以说,在商王帝武乙之前,商人和周人的关系还算和谐。尽管商王意识到周人很可能成为日后的威胁,但此时一切还没有爆发,双方还维持着相敬如宾的关系。双方心存芥蒂是从帝武乙之死开始的。

众所周知,商王武乙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雷劈死的帝王。这个事说起来有点蹊跷:毕竟这种死法的概率实在太低了,尤其在古代,既没有电子设备,也没有招雷的物件,谁能知道哪儿道雷劈中哪个地方呢?况且知道雷要劈到哪个地方,谁还会站在原地不动等雷劈呢?这是整个案件最奇葩之处,但跟周人能扯上什么关系呢?

这里面的关系大了。因为武乙遭雷劈的地方正好在河渭之间,这块地盘当时属于周人管辖。武乙带兵到这里来狩猎,很明显是在耀武扬威,在挑衅。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商王这么过分,周人怎么可能无动于衷?况且一个大活人遭雷劈死,这事太神乎其神了,令人难以置信。所以商人就开始怀疑周人从中捣鬼。其实也可以说是商人自己心虚,疑心生暗鬼,看谁都像凶手。

到了武乙的儿子太丁继位后,季历按礼制来朝商,结果被太丁扣留在商都,直到死在商国。季历之子昌就在这种情况下继位了,他就是后来的周文王。而商周二族的恩怨也将延续下去。

姬昌与帝辛的恩怨

姬昌继位后,按理说应该替父报仇。姬昌与大禹的情况不同。虞舜杀是因为治水不利,是为天下而杀,有正当理由,所以大禹不选择复仇,而是专心治水,强大部族是正确的选择;倘若他彼时选择复仇,无异于选择了正义的对立面。但季历是被太丁毫无理由地强行扣留,并软禁致死的,姬昌有充足的理由复仇,为什么他选择了沉默呢?难道他不想为父报仇吗?

原因很简单,因为周人的处境不允许。季历的武力征讨,在一定程度上为周人赢得了生存空间,但也与周边的邻居产生有仇怨,甚至遭到了忌惮。季历一死,姬昌新立,原本就想吞下周这块肥肉的戎狄部落更加虎视眈眈,其中武力最强的是北边的昆夷和猃狁,而东边就不必说了,大商帝国正时刻准备着姬昌的复仇。强敌环伺之下,姬昌只得忍下父仇,捡起老祖宗留下的看家本领——关起门来种庄稼。

当然,周人并不是真的闭关锁国。姬昌一生最厉害的本事,不是发明六十四卦,也不是为武王伐纣奠定基础,而是忍!表面上波澜不惊,喜怒不形于色,这种人最不好交。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甚至你得罪了他都不知道。说得狠一点,死在他手里,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姬昌表面对商恭敬如初,暗地里招徕贤士,广纳人才,为图大业积极准备。后来武王的肱骨之臣,散宜生、闳夭、太颠、辛甲等都是这一时期投靠周的。

就在姬昌精心发展兴国大业时,商王朝这边迎来了新主帝辛,也就是姬昌终其一生的死对头。帝辛为人,用太史公的话说“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把所有的计谋都写在脸上了,这样的人其实不太适宜当国君,比较适合当将军,冲锋陷阵没问题。

太丁是帝辛的祖父,其实到了帝辛这一代,商周之间的前世恩怨已经淡化了;但是在姬昌心里,父亲之死依然隐隐作痛,如鲠在喉。但姬昌清楚自己处于劣势,要想复仇谈何容易,他唯有继续强大部族,静待时机;另一方面,他则积极了解朝歌的动向,了解帝辛的所作所为,毕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当看到帝辛对付朝中一班老臣的手段,再加上他穷兵黩武的劲头,姬昌加快了人才引进计划的实施,很多小诸侯、有识之士前来投靠。一时之间,他麾下也称得上人才济济了。而表面上他愈加低调谨慎,事事小心。然而,即便如此,姬昌还是如他父亲一样,没能躲过商王朝的猜忌。

姬昌经过一番招兵买马、广纳贤才,使得西岐很快强盛起来,成为天下数一数二的诸侯国。邦交和人际交往差不多,越是强大,想和你做朋友的人就越多,毕竟大树底下好乘凉。眼见依附西岐的小国越来越多,连中原的很多小国也纷纷投靠过去。中原地区的一些大诸侯国坐不住了。因为这些小国以往都是他们的属国。

《封神演义》里写过一段,东、西、南、北四镇诸侯各领两百小诸侯,总共八百诸侯汇聚朝歌。虽然艺术创造多有夸张的成分,但商周之际的诸侯分封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西岐的强大触动了中原大诸侯国的利益。周星驰电影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视钱财如粪土,谁动我粪土我跟谁玩命。”这些大诸侯国已经蓝了眼睛,于是一场构陷姬昌的阴谋就上演了。

有个叫崇侯虎的诸侯(《封神演义》里的北伯侯崇黑虎)就跑到帝辛面前,苦口婆心地劝说,“西伯积善累德,诸侯倾服,恐怕于您不利。”言下之意就是,这个西伯玩阴招,把人都笼络到他那儿去了,你帝辛就成了孤家寡人。

偏巧当时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帝辛曾任命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专门负责征讨各地不臣服的诸侯小国。但是这三位呢,都不太上心,毕竟这种征伐不太仁意,而且会四面树敌。可是帝辛不高兴了,影响他发展东征事业了,于是就把怒火发泄到后宫这些嫔妃身上,整日在后宫里耕耘。一些会来事儿的嫔妃就冒了头,甚至狐假虎威的情况也偶有发生,一时之间,后宫乌烟瘴气。

正巧九侯的女儿在宫中为妃,她为人比较正直,看不惯后宫这些荒淫之事。一来二去,她这点小情绪被帝辛知道了。正愁拿九侯这老家伙没办法呢,他女儿就送上门来了,干脆给这老家伙点颜色看看,让他知道进退。九侯的女儿就这样被帝辛借题发挥给杀了。

杀完之后,帝辛又有点后怕了。九侯毕竟是三公之一,有自己的封地兵马,这要是把事情搞大了,朝臣那边也不好交待。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把九侯骗到王宫剁成了肉酱。

这动静可不小!鄂侯为人忠肝义胆,嫉恶如仇,就是不懂得进退之节,一怒之下直谏帝辛,为他的老哥们儿鸣不平;帝辛正在气头上,寻思:“又来一个不知死活的,杀一个是杀,杀两个也是杀,干脆把你也捎上”。于是帝辛也一怒之下把鄂侯剁成了肉脯。

这就是事情的前因。三公去了其二,只剩下西伯姬昌一人,姬昌就成了最后的威胁。帝辛怎么看姬昌怎么不顺眼,但是又没理由处置他。崇侯虎在这个时候进谗言,其心可诛。不过这等小儿伎俩,还是被帝辛笑纳了。

帝辛派崇侯虎去观察姬昌的反应,其实就是看他悲痛不悲痛。不过这是一道两难的题:如果姬昌表现出悲痛,那他就是同情罪臣,对帝辛不敬;如果他表现得不悲痛,那就是不讲仁德,缺乏同袍之义。总之,无论姬昌怎么表现,罗织的罪名已经提前为他准备好了。

姬昌选择了泰然处之,正常地表达情感,该伤心就伤心,该流泪就流泪,当然也没必要刻意表演。反正都是获罪,至少留个好名声。

崇侯虎自以为得逞,回去向帝辛买好。帝辛听了,正合心意,即刻发兵西岐,趁这个天赐良机,一举灭掉西岐。可是姬昌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大义凛然,束手就擒了。原本计划好的灭周大计落空了,帝辛心里这个气呀!紧接着,他这一拳又打在了棉花上。

被押解回朝歌的姬昌不卑不亢,也不挣扎,就是一个劲儿地喊冤:一边说自己无罪,一边又发誓效忠。真是一点机会也不给帝辛留!帝辛虽然火冒三丈,但苦无理由,也只得把姬昌囚禁在羑里。

虽然姬昌被囚,表面上看帝辛占尽了便宜,实际上这一轮过招,西岐并未伤及国本,甚至还借帝辛的无理弹压圈了一波粉儿。少了国主的西岐,国内更加团结了,一些常年被帝辛欺负的小诸侯国暗许西岐,同仇敌忾之情甚嚣尘上。

这些背后的小动作怎么可能瞒过聪明的帝辛呢?此时,姬昌的长子伯邑考也在朝歌做人质,这位大公子是个耿直小伙,又加上一直为父亲被囚一事耿耿于怀,所以不小心得罪了帝辛,被做成姜汤给姬昌吃了。——也有可能是帝辛找借口杀他,以刺激姬昌起兵反抗,这样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灭掉周国了。不过,无论帝辛使什么招,姬昌表面上都平心静气,看不出差点波澜。论忍功,姬昌真是天下无敌!

杀父之仇、杀子之恨,姬昌和商王之间可能八字不合,天生就是死对头,这也导致了商周之间必有生死一战。

农民与奴隶的大战

虽然姬昌和商王之间宿怨已深,但他穷其一生也没有对商开战,或者说,他在位期间的西岐并不具备与商开战的实力,这大概是他人生最大的遗憾,但也成全了文王的仁君风骨。

到了姬发继位时,杀祖之仇、杀兄之恨尤在,但他不必再忍!因为此时天下三分,周占其二,且兵强马壮、人才济济,又有周公旦、召公奭、吕公尚等一般能臣辅佐,正是前所未有的强盛时期,具备了向强大的商王朝发起进攻的实力。况且帝辛一味东征,大军驻扎东夷日久,早已成尾大难掉之势。姬发便趁朝歌兵力空虚,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

姬发为了发动牧野大战,真是毕其功于一役,做了充分的准备。先是发到舆情,只字不提祖父兄三代的冤屈,而将帝辛包装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昏君,最大限度地争取诸侯国的同情;同时积极备战,从武力到民生,从军事到经济,甚至还征集了很多农民上战场,这些人在军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周是农业国家,农民占主要人口;而周以外的诸侯国,基本上还沿用商制,奴隶占主要人口。虽然两种制度受益最大的都是统治阶级,但从底层人民的利益和生存体验来说,却是截然不同的: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和经济自由,生老病死、赚了多少钱,那都是奴隶主的,连学会的知识和技能都得为奴隶主服务;而农民是自由民,人身自由是自己说了算,收了庄稼除去给土地主交租外,剩下的可以留给自己食用。所以说,农民有更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这样就有了尊严,这是奴隶所不敢想的,也是周国体制最吸引人的地方。

姬发的军队中收编了很多农民,他们就是最好的舆论武器,现身说法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巨大的。所以,周国的军队总是一边打仗一边收编流民,不断壮大。虽然这样解决了兵源问题,但是农民毕竟不是军人,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化训练,作战能力非常有限。即便是日夜操练,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与商王朝的中央军抗衡。所以,周军要想赢,只能用短平快的策略,打商军一个措手不及。

既然是突袭,战争的地点很重要,既要选取商军防守相对薄弱的地方,又要具备一定的威胁性;毕竟一旦拖入持久战,周军战斗力不足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这就是周军为什么把决战地点选在牧野的原因。

商周之际,城市建设是按城、郭、郊、牧、野来规划的。诗经《尔雅》中写道:“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可见,牧野并不是一个地名,而是指朝歌郊外的一片空旷之地。商军想不到,周军居然敢到朝歌来挑衅;加之牧野到朝歌不足半日路程,等到帝辛回过神来,再从东夷调兵已然来不及,只能依靠朝歌城内的守军顽强抵抗。

虽说商军基本上是职业化军人,但是这些军人的成分大多是奴隶,打输了就是个死,打赢了功劳都是奴隶主的,这谁给你拼命呀?再说,帝辛平时喜怒无常,再加上之前干的那些事,跟着这样的主子,连刀什么时候架到自己脖子上都不知道,谁不得给自己留条后路?所以商军中真正拼命的人寥寥无几。

周军这边就不一样了。打赢了仗,既能领上峰的封赏,还能在家乡享受荣誉,没准交租交税还有优惠;再说,这可是打进朝歌城,很多人一辈子连西岐都没出过,这下一夜之间要进首都了,那不仅是开了眼,足够他们回去吹上半辈子了。这就跟今天很多外省人到北京似的,看什么都好,毕竟是首都,全国头一份,连喘气都觉得舒坦。

牧野之战被姬发视为生死之战,所以几乎倾全国之力,出动了战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当然还有一些参战的小诸侯国贡献了军事力量。商军只看见乌泱乌泱的一群人朝来势汹汹,心里不禁直打颤。敌我悬殊之大,再正规的军队也怵头。再加上帝辛急于求成,发令严惩后退逃兵,大家伙一琢磨,打不打都是死,投降还能有条活路,以后当个农民,还能恢复自由身,所以很多人一狠心就降了周。

这场战争,周军只是在初期打得比较艰难,也出现了血流標杵的情况;但顶过了一两波抵抗后,商军的士气就下落了,此时周军趁势进攻,几乎没遇到太多阻碍就破了朝歌城。帝辛只得退回城内,紧闭宫门,为自己谢幕赢得一点时间。

商周之间的这场大清算,最后以帝辛自焚而终。当姬发砍下帝辛的头颅时,祖、父、兄三代的恩怨才画上句号,而一个崭新的时代来临了。

阻挡不了历史的洪流

商周之间的恩怨最终以周兴商灭而终,实际上却上两种制度的交替。牧野之战表面上看是周人和商人之间的战争,实际上却是农民和奴隶在打仗,胜负其实早有定夺。

商人对周人更多的是忌惮。商王太丁扣留季历,并不全是因为父亲武乙在周地被雷劈死这事。他好歹是一国之君,怎么会因为一个子虚乌有的猜测就枉杀诸侯呢?真正令他不悦的是周人日益强大的实力,令他心生忌惮。后来帝辛又将实力日渐雄厚的姬昌囚禁在羑里,这与当年夏囚商汤于夏台,如出一辙。

而周人对商人除了家仇血恨,更多的则是想取而代之。当帝辛正在干着所谓倒行逆施的那些事时,姬昌却隐而不发,秘密地开始招兵买马,用太史公的话说“西伯阴行善”。这个“阴”字用得狠毒,写出了姬昌的满腔仇恨,也写出了他的宏图大志。一个能忍下父仇子仇的人,绝不简单,他的内心简直藏着个巨人。而这一点,恰恰是帝辛所不能比的。所以,胜负其实在这个时候已经定好了。

当然,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周虽然经济发展不及商,军事力量也不及商,但发展农业、取缔奴隶这个制度却甩了商几条街之远。而农业制度也成为了中国之后两千多年的发展国策。可见,世间最可怕的是历史的洪流,湮没一个王朝,也不过是一夜之间的事。

特别说明: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参考文献: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更多文章

  • 周文王史录传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周文王故事,老梁讲周文王完整版,周文王被谁关了10年

    周文王是西方诸侯之长,本名姬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商纣时为西伯,西部诸侯之长,亦称西伯昌,前1100-前1050年在位,在位50年,为翦商大业作好充分准备,但未及出师便先期死去。他是很有作为的创业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同时非常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委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

  • 周初的分封制,原是周公布下的星盘大阵,初衷却是为监管殷商遗民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殷商历史简介,周初分封制特点,福建人是殷商后裔吗

    殷商遗民成为老大难声势浩大的武庚之乱,连带东夷八国反叛,一共闹了三年,才平息下来。虽然史书上记下了光辉的一笔,但周公心里清楚,尽管自己手下猛将如云,但这场战争赢得并不轻松。而长期内耗,也让周国国力大伤元气。再有一场叛乱,连他自己也没有把握能弹压下去了。所以,还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殷商遗民。这是武王

  • 夏朝天下也是抢来的,为何周朝以后的人都以华夏自居?考古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但事实上,从古至今,我国都没有“华族”或“华国”一说,“华”的直接来源是与“夏”字的互文,在古汉语当中,“华”和“夏”的声母、韵部相同,史书也常常将两个字互通互用,比如《左传》中就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夏和华就是同义词。在更多的历史文献中,则通常二字连用,称为“华夏”也叫“有夏”或“诸夏”

  • 印第安人是商朝的遗民?别再这么说了,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印第安人是殷商遗民吗,商朝遗民现状,印第安人有自己的历史吗

    任何时候,社会变革都会引发新旧势力之间的激烈碰撞,殷商时期也不例外。殷商时期,社会变革所引起的结果,就是周武王和周王双方矛盾不可调和,最终在牧野引起一场大战,史称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最终以周武王的胜利告终,而随着周武王的胜局已定,眼见着走投无路的纣王,为了最后的尊严选择了点火自尽,结束了殷商六百年的气

  • 浙江有良渚,山西有陶寺,为何第一王朝夏朝却在河南诞生?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区别和联系,良渚 夏朝,陶寺简介

    为此,浙江的良渚遗址、山西的陶寺遗址以及河南的二里头遗址等都被列为了探源工程的重点发掘对象。特别是良渚遗址的考古发掘,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关键性证据,2019年,良渚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良渚文化兴起于公元前3300年前后,这里不仅发现了占地达300万平方

  • 什么是“仙人”?为何只有中国有“仙”,周朝篆文揭开这一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周朝1800个诸侯国列表,中国3600位神仙的名字,为什么周朝以后没有神仙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是诗人刘禹锡对于他陋室的认可;“弹琴石壁上,翻翻一仙人。”这是李贺对他眼中仙人的阐述;“我思仙人,乃在碧海之东隅。”这是李白对仙人居住在哪里的指引……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仙人在我国古代文人雅士之中也极具影响力。那么,什么是仙人呢?这个秘密便存在于周朝的篆文之中。现在让我们一起

  • “纣王”是怎么被吹成“人王”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为什么纣王是最后的人皇,纣王和美人抱在一起吻戏,苏妲己带着姐妹迷惑纣王

    在以前,大家对纣王的认知一般会统一为“残暴”、“昏庸”的形象,但是近些年不知道为什么,“纣王”的形象似乎被“平反”了,甚至被吹成“人王”了。特别是那些《封神演义》的评论中,或者是封神题材的同人作品上,“纣王”都成了和三教圣人、火云三神、女娲这样的人物齐名的“人王”,我觉得已经有些离谱了。以上似乎有些

  • 西周穆王时期的西王母国是否就是东周秦汉时期的大月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新唐书》说西女国人是西羌人的一支,西羌人就是藏族人的前身。根据藏族的历史记载,青藏高原曾经有三大政权:象雄、吐蕃、西女(孙波)。象雄(公司地区)就是当年轩辕黄帝居住的地方,所以也叫“轩辕之丘”,而历史记载西王母国就在轩辕之丘附近。当年的周穆王为什么会大老远的跑到青藏高原和西女国的国王约会呢?也许只

  • 此人不死,诸葛亮攻破魏国希望大增,此人一死,诸葛亮注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诸葛亮找的这个帮手,如果不死,诸葛亮攻破魏国指日可待。但此人被魏国刺杀,他死后,诸葛亮就注定失败了。这个人是鲜卑人,叫轲比能。轲比能是当时的鲜卑首领,他不像其他首领一样奴役下属,相反十分公正。作战勇敢不贪财,因此被推选为鲜卑首领。轲比能强盛时曾经拥有十数万骑兵部队。不仅如此,

  • 汉武帝PK周昭王:汉武帝的征伐豪赌结果,明显优于周昭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汉武帝和周昭王,汉武帝征伐四夷的原因,汉武帝一统王朝的历史

    周朝的文王与武王推翻殷商王朝的暴虐统治,为保天下长治久安,分封了诸多诸侯捍卫周室王朝。无独有偶,初定天下的汉高祖刘邦也采取了相同的策略,也是分封诸侯国守卫大汉王朝。周朝经历成康之治后,领土扩张实力增强,以鼎盛之姿传到青年王者周昭王手上。大汉王朝同样经历文景盛世来到少年天子汉武帝手上。两人手握类似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