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读懂广州“字里春秋”!南越木简自出土以来首次公开展出

读懂广州“字里春秋”!南越木简自出土以来首次公开展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470 更新时间:2024/1/21 5:11:53

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到,该展览主要展示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墓出土的带字文物,兼有岭南地区同时期的相关发现;通过出土文字文物“实证”并讲述古代中国的岭南故事,对探索两千年前社会生活的细节,了解南越国与中原王朝的密切联系,认识本地区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var1]

南越王博物院考古部刘业沣博士

南越国官署遗址与南越文王墓

是迄今发现最重要的南越国时期遗存

南越国官署遗址与南越文王墓是迄今发现最重要的南越国时期遗存,前者是国君生前所居、后者是身后所寝。此外,两广地区还发现许多南越国时期的遗址和墓葬,均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带文字的文物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成为历史学与考古学研究的关键材料。

2004年,考古人员在南越国曲流石渠遗迹西北处的一口渗水井内,清理出百余枚南越国木简。当年由于井口狭小,考古人员采取了特殊举措把木简整体提取。首先是将各层井圈固定,挖一竖坑直到井底以下,在井底插入钢板,钢板下装有滚轴。然后,让井圈与周边的泥土分离,将井圈移至钢板上,把井圈平移出竖坑,在底部放入一个替代的支撑物。最后,是用起吊机把井圈吊到地面处理。自1995年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开始,至此将近十年,都未见任竹、木简牍。

[var1]

2004年清理的南越国渗水井(红色方框内为南越木简)

[var1]

木简取出步骤

南越木简被誉为

“岭南第一简”

岭南古为百越之地,先秦时期先民使用特定的符号来记录信息。秦统一岭南,设立郡县,推行汉字。秦末汉初,赵佗建立南越国,有意识地传承和效仿秦汉制度与文化,汉字进一步推广应用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

[var1]

南越王博物院考古部刘业沣博士介绍,经过清理,木简共计百余枚,字数逾千,内容涉及职官、管理、刑法、赋税、养殖、饮食及从军等各个方面。据考证,木简属于南越国早期、赵佗在位前期,时间上早于《淮南子》《史记》,是目前南越国最早的出土文献,对于研究南越国及岭南早期开发的历史有着相当大的价值,被誉为“岭南第一简”。

精选30件南越木简

是这批木简出土后首次以原件公开展出

“字里春秋”展览主要展示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文王墓出土的带字文物,兼有岭南地区同时期的相关发现。其载体有青铜器、陶器、漆器、木简等,书写方式有印、戳、刻划、墨书等,文字内容涵盖地名、纪年、宫室名称、官职人名、刑律税法、农耕养殖、祭礼战事等,属于当时人记当时事,是南越人亲自记录下来的南越国史,是最直接、最有温度的文字实证。本次展览将设“帝国南隅”“宅兹番禺”“烟火人间”“书同华夏”四个部分,从南越国制度、都城营建、生产生活、华夏一统等各个方面,讲述文字文物中反映的南越国史。

[var1]

各地木简文字对比

本次展览精选30件南越木简,是这批木简出土后首次以原件公开展出,观众将能亲睹这批两千多年前珍贵的南越文书。该次“字里春秋”展出的这批南越木简尤其珍贵。木简出土以后,需要有特殊的储存和保护条件,一直以来仅通过照片、复制件的形式公众展出。刘业沣博士分析,“带字”文物是最为特殊的遗存。历史学研究以文献为主要对象,考古学研究以实物为主要材料,文字文物既有文献的价值,又属于出土文物,既可借助文字辅助判断遗存信息,也可通过器型特征、遗迹属性解读文字内容,还可与历史文献相互验证,从而更为全面、准确地解读历史信息,还原历史场景。

知多D

看南越木简了解南越宫事

这次展出的木简当中,有记录宫中御苑种植枣树之事,还有木简清楚记录宫中枣树的收获情况。岭南气候炎热并不适宜枣树的种植。从简文记载来看,南越国种植的枣树不仅有编号,收成的果实也经过清点,专家表示,“反映南越国果木培植业发达。”

木简记录了南越国税收、刑罚、战事等事项,内容相当丰富,可窥见当时王宫御苑中的历史细节。其中有一枚,简文“张成故公主诞舍人廿六年七月属 将常使□□□蕃禺人”。通过此简的“廿六年”,能判断其记录之事发生在赵佗在位二十六年,使木简年代得以明确。简文中的“公主诞”,应为赵佗之女赵诞,这在《史记》《汉书》等传世文献中未见记载,补充了历史文献对岭南地区记录的不足,对了解南越王室成员及其属官、权力地位等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var1]

[var1]

公主简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肖阳

通讯员:徐莹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关羽麾下两个小人物?一人力大无穷能战赵云,一人不输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真正历史上关羽和赵云谁最厉害,关羽评价赵云完整版,赵云马超关羽最强搭配

    一、周仓周仓和好友斐元绍原本是在山中做土匪的,但是两人一直很仰慕关羽,希望可以在他的手下做事。幸运的是,关羽当年出任务时遇到了在山下闲逛的两人,还顺手帮了关羽一把,然后关羽决定把两人和山上的兄弟都带走,谁知出了意外,最后只有周仓一人追随了关羽。《三国演义》中对他的描述是“两臂有千斤之力,析肋虬髯,形

  • 关羽败走麦城之时,为何刘封见死不救?学者分析:明智之举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关羽兵败麦城刘封为何不救,关羽败走麦城的真实经过,刘封孟达出兵相救关羽能幸免吗

    第一,多次战争的胜利以及与刘备的关系让关羽傲慢不已。权力不大,语气不小。建安24年其攻打樊城和襄阳时,并未告知刘封,自负使然。然而这两处本就易守难攻,在加上有曹操的重兵把守,更是涂添损伤。故而才向刘封求助。说是求助,语气却依旧不客气,几乎把自己当成了刘封的上级,让刘封极度不爽。本来这就是帮你是情分,

  • 晋楚争霸时晋军能在城濮战胜,为何邲之战却是楚国获胜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晋楚城濮之战晋军胜利的原因,晋楚邲,晋楚城濮之战双方阵营都有谁

    可是晋楚两国在三十多年后,又在邲(bì)发生了战争,这就是邲之战,然而邲之战的结果与城濮之战正好相反,是楚军获胜。那么楚军为什么在邲之战获胜了呢?其原因有两点。[var1]1、晋军内部不统一晋军内部不统一是晋军在邲之战中战败的主要原因。晋军中将帅不和,战略不统一,使得晋军不知道是进攻还是后退,而且还

  • 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欲望?春申君的一生都说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可就在他功成名就之际,被眼前的荣华富贵瞇住了眼睛,欲望充斥迷惑了心窍,想给自己的金主挖一个坑,结果悲剧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自己就被自己挖的坑给埋了。春申君黄歇是楚国人。年少时,黄歇游学各地,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凭着自己丰富的阅历,黄歇见闻多广,他开始侍奉楚顷襄王。楚顷襄王见黄歇能说会道

  • 秦始皇陵考古有重要发现,甬道被挖开过,是项羽还是其他盗墓贼?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根据统计,第三次发掘共清理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鼓2处、鼓槌1处、漆盾1处、笼箙3处;兵器柲多处、弓弩箭箙多处;发现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计近千余件。这些在秦始皇陵已经屡见不鲜了,发掘出近千件的文物,研究他们还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不过据研究员申茂盛表示,发掘的过程发现一号坑的甬道

  • 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遗体冷冷地说了四个字,被人吐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东西方都进入转折阶段的时候,西方的罗马征战天下,建立了剽悍的行省制度。而在东方,汉朝爆发了一场惨烈的楚汉争霸战,同样是以刘邦的获胜告终,与罗马共称人类两大明珠的汉朝在他的手中建立。而在如此关键时刻,刘邦之所以能够反败为胜,成功让自己的王朝成为世界焦点,就是靠着他手下的三个优秀人才。这三个人被称为汉

  • 秦始皇陵考古有新发现!陪葬坑甬道被人挖开过,推测是项羽干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项羽死后三大怪异现象,秦始皇陵考古最新消息,项羽甬道

    此次考古发掘显示,俑坑、甬道被人挖开过。考古工作者推测能直接破坏秦始皇陵甬道的人,绝非贩夫走卒,大概率就是楚霸王项羽。换句话说,此次考古发掘印证了流传于坊间的那则故事——秦始皇陵被项羽挖开过。结合此次陕西省文物部门最新考古发现与之前几次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包括还有一些史料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秦始皇陵是否

  • 荆州是三家必争之地,关羽能守六年,已经做到了极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关羽如何才能守住荆州,易中天评价关羽守荆州,关羽驻扎荆州哪里

    结果这些嫡系军团实在很能打,一帆风顺的就打到成都,刘璋投降。可见,真正守卫荆州的实际是刘备的嫡系集团,包括关羽张飞赵云这些刘备起家兵团中最能打的,但刘备攻打益州不顺利,无奈把守卫荆州的兵团和将领调往益州,让此时唯一够资格的关羽坐镇,就有了历史上关羽如同彗星般的威震华夏又迅速的陨落。诸葛亮是负责后勤的

  • 廉颇的负荆请罪,动机并不单纯,他本质上是逐利者而非忠君之臣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廉颇跻身战国四大名将之列,凭一己之力贡献了“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成语和“将相和”、“渑池会”等故事,在历史上的知名度远超其他三位,搁到现在属于自带热搜的体质。长期以来,廉颇给人们留下的印象都是积极正面的:有勇有谋、知错就改、忠心耿耿。但实际上,廉颇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心直

  • 纸上谈兵的赵括,是白起遇到的最强敌人,长平之战胜败早已注定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白起赵括决战长平,长平之战纸上谈兵赵括真的无能吗,长平之战赵括的真正实力

    虽然赵括被人吐槽了2000年,但“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明显是后人强行冠在他脑袋上的,毕竟混乱的战国年代纸张还没有出现。要说赵括也不冤,毕竟长平之战输得太惨,40万赵军被秦国杀神白起活埋。但要是再深入分析下,发觉赵括也挺冤,当时的战争形势不容许他做出其他选择,只能硬着头皮上,加之这哥们又没啥好运气,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