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纸上谈兵的赵括,是白起遇到的最强敌人,长平之战胜败早已注定

纸上谈兵的赵括,是白起遇到的最强敌人,长平之战胜败早已注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714 更新时间:2024/1/16 15:33:59

虽然赵括被人吐槽了2000年,但“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明显是后人强行冠在他脑袋上的,毕竟混乱的战国年代纸张还没有出现。

要说赵括也不冤,毕竟长平之战输得太惨,40万赵军被秦国杀神白起活埋。但要是再深入分析下,发觉赵括也挺冤,当时的战争形势不容许他做出其他选择,只能硬着头皮上,加之这哥们又没啥好运气,因此被永久钉在了耻辱柱上。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如果当时赵括取胜,那么他肯定会跻身为“战国第五名将”从而青史留名,只可惜他的实力终究还是差了那么一丢丢。

[var1]

狂扇秦国脸的赵国

秦国和赵国之间那是三江四海仇,虽说两家有着共同的祖先,但不同于韩国、魏国那两个墙头草,赵国对待秦国的态度相当强硬。

秦国假装用15座城换和氏璧,结果没弄到手,在渑池会面上又被蔺相如搞得很没面子。好不容易和赵国约定好了用白起拼死拼活打下来的高地换点中原土地,结果赵国收了秦国的土地后却单方面撕毁协议,狠狠摆了秦国一道。

作为战国七雄的老大,秦国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气,指着赵国鼻子大骂:“再不老实揍你了啊。”赵国把脖子一横:“尽管放马过来。”

于是公元前270年,秦国派大将胡阳率十万大军攻打赵国阏与地区,这就是著名的阏与之战,此战让赵括的父亲赵奢扬名天下。

[var1]

赵奢是从基层一步步爬上来的,本人铁面无私正直无比。他本来是文臣,主抓财政,打仗就是个爱好。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奢被领导发现在军事上颇有天赋,就这样他摇身一变,由攒钱小能手跨界成为军事指挥官。

赵奢在军事舞台上的第一次亮相就相当惊艳,麦丘之战中他暴揍齐国,以极小的损失获得了极大的胜利。

说回阏与之战,阏与距赵国首都邯郸只有160公里,是太原盆地和华北平原的总枢纽,这地方要是丢了就如同给赵国在肚子上插了一刀。

这时候需要提一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韩国,要不是因为它让出上党高地,秦国不会这么快就进攻到阏与。让我们记住上党高地,在下文中还有它的事呢。

反正当时情况紧急,赵国最著名的将领廉颇、乐乘都劝赵王节哀顺变,阏与铁定没救了。

[var1]

这时赵奢站了出来,“我去救”,这句话宛若给赵惠文王吃了粒速效救心丸。

赵奢确实用兵如神。开始时先装蒜,走出没几十里就安营扎寨停下不走了,结果等秦国间谍打探完毕后,他带着军队卷起行李卷狂奔,两天时间便到达距离阏与仅仅50里的地方,然后他又不走了,找棵大树翘着二郎腿等待秦军的到来。

秦国大将胡阳也不是个怂货,作为白起的副手,他的打仗风格深受白起影响。可他情报没跟上,等知道赵军已经到了战场上才着急,也是一路急行军奔着赵军而来。

气喘吁吁的秦军遇到了气定神闲的赵军,瞬间体力上的弱势便爆发出来,外加赵奢提前占领了北山的高地,自上而下俯冲秦军,结果可想而知,秦军大败,10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

此战打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赵奢成为英雄,他那年幼便熟知军事理论的赵括也被认为是赵国的明日之星。

[var1]

韩国捣乱,秦国复仇

阏与之战失败后,秦国消停了一阵子。当时因为宣太后的去世,楚系外戚领头人魏冉被赶回封地颐养天年,秦昭王范雎为相。

范雎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战略,跟离秦国远的齐国等国拜把子,先可着离得近的韩国、魏国狂揍。

在这种战略的指导下,韩国被秦国揍得连亲妈都不认识,整个国家被拦腰斩断,随即秦军北上,打算吃掉觊觎已久的上党高地。

就在这时,秦昭王得到一个让他怒发冲冠的消息:韩国把上党地区献给了赵国。

[var1]

其实赵国当时也挺纠结,上党高地位置极其重要,一旦被秦军占领自己会被动无比。可是收韩国这份大礼吧,肯定得罪秦国,不收吧,又过不去心里那道坎。

赵国朝堂之上也分为两派。赵豹强烈反对接收上党地区,认为韩国人扛不住秦国进攻,有意把祸水引到赵国头上;平原君赵胜则认为应该麻溜接收上党,此地可以当作赵国西南地区的屏障。

当时赵国国君换成了赵孝成王,他天人交战了很久,终于下定决心接受韩国的这份大礼,从此上党地区被纳入赵国版图。

也好,秦国决定新仇旧恨一起算,彻底打残赵国。

公元前260年,秦国集结了40万兵马,由王龁带队向上党地区进发,一举攻下西上党,并朝着以长平为中心的东上党急行军。

[var1]

赵国派出老将廉颇迎战。按理说廉颇打过几百场战役,作战经验丰富,但是很多朝臣却认为赵王的决定相当不妥,应该让赵括担任主将。

倒不是说廉颇人缘不好,而是他擅长的是骑兵作战,在上党高地这种丘陵地带发挥不了优势。而赵括是赵国的新一代军事偶像,讨论兵法时连他老爹赵奢都不是对手,因此很多人都希望赵王派赵括出战。

但最终,赵王还是坚持选择廉颇为将。毕竟秦国是举全国之力来玩命的,赵国压根输不起,此时需要廉颇的经验和谨慎,虽然赵括也不错,可他毕竟是个毛头小子,赵王需要的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廉颇带领40多万人,迅速在长平布置了三道防线,分别是空仓岭防线、丹水防线和百里石防线,他洋洋自得的以为,这三道防线完全可以阻挡住秦军的脚步。

结果却出乎意料,第一道防线空仓岭被可怕的秦军三个月就给攻破了,廉颇相当郁闷,因此发挥了自己的最强项:严防死守,坚决不出战。

这下王龁绝望了,任凭你怎么叫骂,人家都牢牢占据着主场优势当缩头乌龟,就是要耗死你。

[var1]

秦国40多万大军,每天的吃喝拉撒都是天文数字,渐渐秦国感觉力不从心。这时相国范雎挺身而出,从秦昭王那申请了20多万两黄金,去赵国实行反间计,宣传廉颇打算投降秦国的不实消息。

在秦国人民的老朋友郭开不遗余力的帮助之下,赵王换下廉颇,让赵括顶上。

秦国方面得到这一消息后,也临阵换了主帅,秘密启用杀神白起,大战一触即发。

惨烈的长平之战,赵括犯下两个错误

其实赵孝成王并不是傻子,他知道廉颇的战略是正确的,问题是,以赵国的国力根本无法再打消耗战,必须与秦军正面厮杀尽快结束战争。

赵国此时需要一位有冲劲的年轻将领,这才是老成持重的廉颇被换下的根本原因。

赵王的决定遭到了蔺相如和赵括亲妈的强烈反对。

[var1]

蔺相如的反对理由是赵括虽然把兵法读得滚瓜烂熟,但不会临场应变,也就是说他没有大战经验,所以老蔺很不放心。

赵括老娘则传达了赵奢同志的临终遗言,说赵括看着挺厉害,但他总把战争说得过于轻松,不敬畏生命。

赵王的意见是你们说的都对,可你看看全国还能找出比赵括更厉害的统领吗?找不出来就别废话,赶紧让赵括上战场就是了。

听闻赵国更换主帅,秦国这边也悄悄更换了将领,虽然临阵换将是大忌,可秦国换上的是一辈子没打过败仗的杀神白起,性价比那是相当的高。

当然了,直到两军进行交锋,赵括才知道对面主将换上了大名鼎鼎的白起,内心是拔凉拔凉的。

[var1]

可没多久,他就发现白起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

白起率先发起冲锋,结果秦军被赵军战败,这给了赵括一种错觉,此时的秦军和十年前被他老爹打败的那支一样,都是宣传大于疗效,白起并非不能战胜。

赵括的首战告捷让赵国上下欢呼不已,赵王命令赵括全面出击,一鼓作气把白起轰回老家。

此时赵括犯了生命中第一个错误:贸然出击。

和白起打闪电战的想法没错,但他没有提前分兵验证虚实,直接就把大军全部压上前线。然后秦军节节败退,直到被赵括打到大本营。

赵括满心欢喜地想,白起就是个水货。

[var1]

就在赵军狂欢之时,一只巨大的口袋已然朝他们张开。原来,白起提前派出了两支部队,一支攻下了坚固的长平关,另一支攻下了故关,将赵军与邯郸的联系全部切断。

这就是著名的口袋战术,在2000多年前的古战场被白起运用,后世更有一人将此种战术运用到极致,那就是伟大的毛主席。

白起用40万大军将赵括的40万大军全部围住,其实这种打法也是相当冒险,毕竟口袋太薄,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赵括戳出一个洞。

白起其实是在咬着牙挺住赵军一波接一波的攻击,就在他艰难支撑时,赵军却突然停止了进攻。

赵括此时犯了人生中的第二个错误:贸然停止攻击。他决定就地整休,同时等待赵军的援助。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如果当时赵括再继续进攻一天,说不定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但可惜,他没有抓住时机,也没有老爹的逆天运气。

首先,赵军与中央的联系已被白起切断,求援消息传不出去。其次,就算赵王得到消息,赵国也拿不出多少兵马来了。

反观白起这边,他也派人回国找增援,秦昭王亲自赶到最近的河内,给所有15岁以上男子升了一级爵位,让他们火速开往长平。

[var1]

关键时刻的较量,主要是国力的较量。

长平之战,赵军被围困了40多天,最后赵括发觉再也等不来援军,于是咬牙决定突围,最后在突围中身中数箭而亡。赵括一死,赵军阵脚大乱,40万赵军投降,最后全部被坑杀,轰轰烈烈的长平之战最终落下帷幕。

赵括的失败,有他本人的决断失误,但如果据此将他评论为沽名钓誉之徒,对他相当不公平。

在赵军被围困的46天时间里,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部队却没有发生哗变,可见赵括拥有着出色的领导才能。长平之战虽然秦军获得了胜利,但损失了近一半的人马,相比较来说,赵军最后在投降的时候还剩40万人,可见真正死在战场上的大概也只有5万人左右。

赵括本身不是个智慧夸夸其谈的家伙,要是没点真才实学的话赵王不可能把几十万大军交给他。

长平之战是白起打过的最艰难的战役,赵括也是他遇到的超强敌手。只可惜赵括缺乏实战经验,终究无法与超一流的白起相抗衡。

[var1]

有人说李牧见死不救。说实话虽然李牧出生年份已不可考,但从他去世的公元前229年来看,那时的李牧说不定还是个小屁孩,正尿尿和泥巴玩呢。

赵括在出兵伊始就没得选,赵王已经给他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他不能像廉颇那样拒守不出,只能选择主动出击的策略,这种战术决定了他注定失败的结局。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赵国就算不换下廉颇,结局也是一样的失败,只不过,最后出来背黑锅的人,是战死疆场的赵括而已。

更多文章

  • 梅开三度!古力娜扎一身红衣cos攻城掠地貂蝉,这就是董卓的快乐?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而作为饰演貂蝉的“钉子户”,古力娜扎可以说已经成为了貂蝉的代言人。尤其是在电影《真三国无双》中对于貂蝉的演绎,回眸一笑百媚生,可以说貂蝉这个角色在古力娜扎的演绎之下真的活了起来。剧中古力娜扎站在水中,单薄的衣服和淡淡的妆容,都带出了貂蝉纯欲的那种独特气质,加上波光粼粼的湖面作为背景,真的让人感受到了

  • 上级命令火速支援,韩练成故意拖延一天,结果将6万大军全军覆灭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韩练成枪毙詹松年是哪一集,原国民党将军韩练成,韩当参与了虎牢关之战吗

    拨开历史的迷雾,那段英雄辈出,热血澎湃的红色年代,是一颗颗赤诚勇敢的爱国之心,化为逆流而上的动力之桨,一路乘风破浪,终拨云见日。逆战之征 凯旋大捷历史上的鲁南会战是解放前期具有决定性的一次大捷,它不仅体现了解放军英勇的作战能力以及高超的智慧,而且四大传奇将军之——韩练成的美名也由此诞生。他在新中国成

  • 曹操为何选择许昌来定都,而放弃了繁华的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洛阳是东汉的首都,曾经非常繁华富庶过。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灵帝死后,内宫宦官和朝中重臣展开争权夺利的斗争。有何进捕杀蹇硕,有张让、段硅杀死何进,有袁绍、袁术带何进部将反攻,一举杀死宦官两千人,又有董卓率领陇西铁骑进京,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董卓控制了中央政权后,纵容军队在洛阳劫掠

  • 《战国策》中的游士劝谏:大王,你听我狡辩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他们往往不在言语间争强好胜,而是以退为进,充分运用巧妙的言语技巧委婉地向君王传达自己的建议,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但其实,充满了诡辩、狡辩之意。《战国策》中就有许多名士进言君主的事例,无论是细微间的察言观色,还是循序渐进的引经据典,更有至今看来似乎并不符合逻辑的诡辩之道,我们能从中看到活跃在战国时期游

  • 诸葛亮十分看好姜维,为何他后来突然投降?背后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姜维是怎么投降诸葛亮的,诸葛亮为什么对姜维有评价,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姜维

    钟会爱惜姜维的才能,于是给姜维写了一封劝降信。在信中,钟会盛赞姜维的文德武功,希望他能够投降魏国。对于钟会的劝降,姜维不加理会,他一心保卫蜀汉,和魏军奋战到底。可是,让姜维没想到的是,他很快就收到了后主刘禅的敕令。刘禅的旨意和钟会一样:他让姜维马上放下武器,带领手下将士到钟会的军营投降。同样都是投降

  • 山西发现晋国千年女尸,身怀六甲姿势奇怪,墓葬竟比丈夫的还奢华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山西晋国墓葬身怀六甲,曲沃晋国大墓,墓史迷踪晋国千年女尸

    女性墓主人的墓葬,比男性墓主人还要奢华?山西挖出2000年前的家族墓地,规格最高的那一座,竟然属于一位身怀六甲的年轻女子。[var1]令人奇怪的是,她的遗骨姿势非常诡异,腹中还有疑似小动物的遗骨。这位年轻的女墓主人究竟都经历了什么?她腹中的奇怪骨骼又是怎么回事呢?最奢华的墓属于女性?2014年6月下

  • 刘备没有索要关羽的首级,为何一定要夺回张飞的首级?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刘备为何没有索要关羽的首级?关羽在徐晃军队和东吴吕蒙吴军的夹击下,遭到惨败,败走麦城,往益州撤退途中,被东吴大将潘璋部将马忠生擒活捉。关羽被押解到孙权面前,但是他却非常高傲,大骂孙权“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孙权原本想收服关羽,但是被关羽的话语激怒,再想到当年曹操对关羽那么好,关羽竟然离去,他于是下令

  • 春秋时有位大臣,一辈子生了70多个儿子,一般人很难接受他的方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在古代,之所以允许男子可以与多个女子有婚姻关系,这与我国传统多子多福、不能让自己这一系的血脉断绝等观念有着密切联系,甚至当一个妻子无所出的时候,便可以成为被休妻的理由。正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古代大多数男性都是拼了命的生男孩,希望将自己的祖业一直传承下来。那时,可不讲究优生优育的原则,自己的孩子越多,

  • 同样是远征大漠,为何唐朝越打越强,汉武帝则反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和汉武帝谁厉害,汉武帝远征漠北,唐朝时期大漠

    搞得汉武帝晚年不得不下罪己诏。为什么同样是大规模的远征,汉武帝的远征模式与唐朝如此不同?唐朝为什么可以不花钱就打出同样的效果来呢?之所以二者的结果不一样,是因为两者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尤其是在远征的细节上,他们二者存在着非常多的不一样,导致最终的战争结果不一样。首先,唐朝出兵规模远小于汉朝。汉朝为了远

  • 春秋史三:齐桓公与管仲,史上最早的隆中对,称霸之路从这里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管仲,一个以智谋仁义著称的一代贤臣,在他的生命中,离不开另外一个名字,他叫鲍叔牙。而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是从仇人开始的。[var1]齐桓公与管仲像一:鲍叔牙,一辈子只认准一个人谈起管仲,就不免要说到鲍叔牙。人的一生,但能求得一个知己就足够了。在管仲还只是管仲的时候,鲍叔牙就带着他一起做生意,每一次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