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拳打朱温,脚踢王衍,单挑耶律阿保机,五代十国除了我还有谁?

拳打朱温,脚踢王衍,单挑耶律阿保机,五代十国除了我还有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607 更新时间:2023/12/19 7:58:06

(战火纷飞的晚唐时节)

中和四年,公元884年。

这一年的大唐,处在水深火热的黄巢农民起义之中。

知识分子出身的黄巢同志因为屡次科考不中,恼羞成怒,一气之下组织了数万农民军,开始了自己的造反大业。

不造反不知道,一造反吓一跳,原来辉煌灿烂的盛唐只是虚有其表,盛唐早就成了残唐,败唐,实在是不堪一击,黄巢一路高歌猛进,直捣黄龙,居然攻破了长安。

当年穷苦潦倒的落第书生,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名震寰宇,占据长安的枭雄,可叹人生之变化,实在是不可预料。

一路走来,黄巢看尽了天下的大势,看过了人间的变化。

那一夜,他也曾梦见百万雄兵。

黄巢占据长安的前夜,大唐天子唐僖宗李儇收拾收拾行李,逃亡到了蜀中,临走之前,留下了两支讨伐反贼黄巢的队伍,这两只队伍的指挥者,一个叫做朱温,一个叫做李克用

所谓男男搭配,事半功倍,在朱温和李克用的通力合作下,剿匪军队很快重创了黄巢,并在正面战场上取得了重大胜利。

(黄巢起义形势图)

打了胜仗,当然要大摆酒宴犒劳军士。

于是,朱温同志在河南开封上源驿(当地的一家五星级酒店)摆了几桌酒席,打算酬谢一下李克用,同时一尽地主之谊。

朱温好心请客吃饭,但李克用的心情却不是很好。

世上好事千万件,有人请客第一名。

把你奉为上宾,好酒好菜的招待,你怎么还能心情不好呢?

诚然,李克用心情不好,是有原因的。

而这个原因,就是他认为,这顿饭应该是他请客。

这倒是奇怪了,难不成这世上还有抢着请客,或是因为自己请不上客,掏不上钱而不开心的?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具体人物,具体分析。

我们知道,朱温同志的政治成分是复杂的。

他最开始是黄巢的属下,后来因为觉得黄巢没什么前途,早晚要凉,这才投降了大唐,洗白了自己的反贼身份。

所以在李克用的眼里,朱温只是个精致而狡黠的投机主义者,有反贼背景,是草根身份,而这样的人,是贫贱而卑微的。

(后梁太祖朱温 画像)

朱温卑贱,自己则有所不同了。

父亲李国昌是大唐皇帝正式任命的刺史,自己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此时更是大唐讨贼部队中的正牌主力军。

一个地下,一个天上,怎么比?

而自古以来,就是主人家请客,来客随主便,现在一个小小的朱温,居然扮演起了主人翁的角色,大张旗鼓地请自己吃饭,这不是纯纯的喧宾夺主么?

这片土地,到底谁才是主人?谁才是客人?

按作者来看,李克用纯属是没事找事儿。

如果我是朱温,我一定会对他说,你爱吃不吃,不吃滚蛋。

但当时,李克用却认为自己很正确,自己的想法很在理。

他认为朱温抢了自己的风头,于是在席间大发雷霆,不停叫骂,矛头直指朱温,简直把朱温给骂成了猪头三。

朱温愤怒了。

你可以伤害我的好心好意,但你不能伤害我的自尊之心。

我朱温大小也是个枭雄,低眉顺眼,低三下四的巴结你,请你吃饭,你呢?

你不领情也就算了,你还跟我吹胡子瞪眼睛拍桌子,跟我吆五喝六,对我恶言相向,你可太不是东西了!

(李克用 形象)

李克用啊李克用,你这叫什么,你这叫敬酒不吃吃罚酒啊!

于是,朱温的罚酒来了。

筵席闹了个不欢而散,李克用第二天还要赶路,所以并未离去,而是干脆宿在了上源驿里。

结果到了晚上,李克用在上源驿里呼呼大睡,朱温可就带人把酒店给包围了。

并且,朱温带来的人中,另有五百弓箭手。

这些弓箭手点燃火箭,在朱温的号令下箭羽齐发,很快,上源驿就成了一片火海。

很显然,我们的朱温同志白天挨了骂,心中积怨,现在存心报复,想要把李克用给烧死。

不过一刻钟的功夫,上源驿便成了一片火海。

我们的李克用同志在火海中醒来,发现自己落到了一个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境地。

大军不在此处,身边只有一百卫兵,此时深陷火海,上源驿之外,又有朱温精兵合围,怎么走?怎么逃?

(上源驿之变)

绝望的李克用没有抵挡,他已经做好了要见上帝的准备。

但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汴州城下了一场大雨。

看来朱温偷袭李克用之前,没有看天气预报。

大雨倾盆而下,扑灭了汴州上源驿的熊熊烈火,也让李克用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

于是,他命令手下兵士突围,以此来夺得一线生机。

而在负责突围的士兵里,一个叫做李嗣源的侍卫,表现的异常英勇,可以说是拼死翼护,活生生地杀出了一条血路,这才使得李克用借道逃跑,侥幸不死。

这个李嗣源什么来历呢?

不好意思,来历不明。

我们知道,晚唐李氏一脉,乃是沙陀族。

而沙陀族,原本是西突厥的一支。

突厥人是游牧民族,而大部分的游牧民族,是没有记录历史,抑或是保存史料的习惯的。

所以作者在五代十国的史料中翻来覆去地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有关李嗣源在此之前的一些生平事迹。

在为数不多的史料中,我们只能知道,李嗣源是本族中身份比较低微的一类部民,没有姓氏,只有名字,叫做邈佶烈。

(李嗣源 形象)

邈佶烈跟随李氏家族征战,素有战功,后被李克用收为义子,赐名李嗣源。

血染征袍透甲红,上源谁敢与争锋?

今日冲阵扶危主,唯有后唐嗣源雄。

三国有赵云乱军救阿斗,五代有李嗣源火海救义父。

李嗣源原本就是李克用的义子,如今又救了李克用,从此更被李氏家族所器重,并且很快被提拔为了军事战场上的一员骁将。

朱温和李克用在某种意义上是死对头,他们是五代十国战场上最先涌现出的两位枭雄。

朱温同志篡唐建梁,当上了梁太祖,而李克用则在河北一带励精图治,默默耕耘,将自己的基业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即李存勖

虎父无犬子,李存勖也不是吃素的,他建立后唐之后,雷厉风行,南征灭后梁,西征灭前蜀,极大地扩大了后唐的实力。

并且,在五代十国的割据政权们看来,后梁和前蜀是两个十分醒目的典型。

后梁家大业大,况且被李存勖按在地上打得死去活来,自己恐怕还不如后梁,如何跟李存勖抗衡?

前蜀积贫积弱,但却不肯屈身事贼,硬要和李存勖抗争到底,结果落了个国破家亡的下场,这足可证明,想要击败李存勖,光搞信念和一腔孤勇,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楚国,岐国,吴越国,闵国,南平国纷纷俯首称臣,成为了后唐的藩属国。

打遍天下无敌手,这个称号可不是吹的。

全盛时代的李存勖,就连契丹人见了也得绕着走。

(契丹武士)

血战二十余载,奠定不世之功业,堪称五代十国军事战场上的第一狠人。

但很可惜,李存勖虽然是个军事上的巨人,但却是个政治上的矮子。

皇帝大大小小打了几百场仗,自认为天下无敌,顺带认为天下太平,于是开始了消极怠政,放松休闲的日子。

李存勖一休息,皇后刘氏的机会可就来了。

史载,刘氏在当时的权力可以说是大的没边儿了,乃至于她所发布的命令和皇帝的诏敕有着同样的效力,各地州府,县衙都必须贯彻落实,积极执行。

并且,皇后刘氏不仅喜欢干政,还喜欢敛财,上到国家财政,刘氏要亲自操持,下到民间瓜果梨桃的贩卖,刘氏也要从中抽成,老百姓一天到头挣不了几个钱,全都让刘氏给搜刮了去。

别说金银财宝,就连村口王大爷的金牙,刘氏也得敲下来拿走。

皇后作妖,后唐庄宗(即李存勖)也不闲着。

卸下战甲的李存勖长居于后宫之中,一不上朝,二不理政,国家大事儿,基本上全都甩手交给了大臣。

而帝王从早到晚,干的事儿只有一件,那就是听戏看曲儿。

结果,在皇帝皇后双双不守本分,不务正业的前提下,后唐境内爆发了一场极为严重的叛乱。

(皇后刘氏 形象)

皇帝就算平时再懒,什么都不管,遇到叛乱,他也得打起精神来。

于是,在皇帝的精挑细选之下,那个曾经在上源驿作战英勇的李嗣源被选中了。

结果,李嗣源前脚带兵出征,后脚就被乱军策反,加入了叛乱的队伍。

当然了,另有一部分史书记载,李嗣源是被部下胁迫,所以才不得不反的。

史学界的确有这种说法,但可信度,在作者来看,实在是不太高。

曹丕篡汉的时候,曾说是汉献帝刘协主动,且心甘情愿地把皇位让给他的。

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的时候,也说自己是被一帮急功近利的部下强迫的。

历史这玩意儿扑朔迷离,但公道自在人心。

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四月。

还没等李嗣源的反叛大军攻入后唐都城,李存勖的部下,将领郭从谦就再次发动叛乱,诛灭了李存勖。

可怜如此枭雄,最后却落得了一个这样的下场。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军事巨人,政治矮子,这样的人在历史上有很多,而李存勖,则真可以说是一个鲜明的典型。

他投身军戎二十年,二十年沙场,二十年血战。

在战场之上,无论怎么看,怎么评价,他都是一个极为英明神武的主儿。

(唐太宗李世民 画像)

作者在李存勖的身上,甚至看到了当初太宗李世民的影子。

然而,李存勖就宛然五代十国时期中璀璨盛放的烟花,而烟花,总是易冷的。

他如此耀眼夺目的功业,只保持了短短的两年六个月,就宣告结束。

所以说到底,李存勖只是一个枭雄,还是一个“莽汉”式的枭雄。

这样的人,在特定的环境之内,是可以成为英雄的。

但如果这样的环境消失掉,或者环境发生了改变,那么所谓的英雄李存勖也将不复存在。

他将会忘记自己毕生奋战的目标,也会忘记对父辈,对祖辈,对国家和子民所立下的承诺和誓言,乃至,他会忘记,自己到底是谁。

人说杀身足可成仁,我不反对。

可杀身即便成仁,也无法成事。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为何如此恨这个姓氏?下旨让男的世代为奴,女的世代为娼!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每一个朝代的帝王都有着非常高的权力和地位,他们说出的话没有人敢不听,更没有人敢违背,可以说他们就是上帝,他们所下达的命令几乎没有人敢违抗,我国很多皇帝的出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贵,就像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他就是农民出身。朱元璋从小家中贫困,为了温饱只能给地主家放牛,可是还常常吃不饱饭。因为一次意外的

  • 王安石得到宋神宗支持,主持变法,为何最终被罢相?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王安石变法的弊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一、阻力重重王安石在变法之初,提出了许多改革时弊的政策,但是遭到了朝中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上书,不仅攻击新法,甚至攻击王安石本人,说他“以富国强兵之术,启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旧学”。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结果被宋神宗外放;翰林学士范镇“三疏言青苗,夺职致仕”;“富弼以格青苗解使相”

  • 81岁的武则天为什么还要养男宠?原因很简单,3点揭露背后的野心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武则天一生的四个秘密,武则天一生做过一件最傻的事,武则天的四大宠男叫什么

    特别在文化上更是多姿多彩,不仅仅“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宁静淡泊,也有天生我才,散金复来的豪迈自信,也有多病登台的沉郁顿挫。不仅限于文化上的繁荣多样,在制度上,更是出现了唯一个千古女帝,相较于其他朝代的后宫擅权,外戚攀附,这些并未在其身上发生。甚至更进一步,贞观之治的承继,对于开元盛世的开启,宛

  • 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尚有二十万守卫军,怎么最后不战而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棣建文,建文四年朱棣攻破应天府,朱棣最后一战打赢没有

    在封建王朝时期,谋权篡位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可能是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杀兄逼父退位,也有的可能是像清朝时期的九子夺嫡一样,兄弟之间兵戎相见,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叔侄相争,比如明朝燕王朱棣征讨建文帝朱允炆,强行夺取政权。虽然说建文帝资历尚浅,确实不是朱棣的对手,但是要知道他是朱元璋亲封的继承

  • 苏轼新婚当晚,写下一首洞房诗描述场景,流传至今成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苏轼洞房诗全文,苏轼50首必背古诗,肥水不流外人田苏轼诗句

    一提起大文豪苏轼,相信很多人都对他十分熟悉。毕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几个文人能像他一样出色,诗写的和他一样好的未必会写文,文写的和他一样,好的未必能有他会做菜,菜做的和他一样好的未必有他懂朝政。关于苏轼的传奇故事,三天三夜都讲不完。人们熟知的关于苏轼的故事,莫过于他是如何在朝堂上和王安石针锋相对

  • 唐朝女子究竟有多开放?袒胸装女扮男装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官职品级一览表,唐朝女性高清图片,唐朝女子服装复原

    女子也可袒胸露乳,胸口前春色仅仅用薄纱罩住,若隐若现,性感逼人。光是着装就这么开放,那么私生活和社会地位方面,与传统认知当中的女性形象,又有着怎样的不同呢?先说服装,从服装来看,唐朝女性的着装就算是现代来看也是十分奔放。从隋朝进入唐朝以来,我国服饰也发展到了全盛时期。我国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达使得纺

  • 朱元璋的家世:大姐被送人,大哥不孝,只有二姐夫被封侯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因朱五四是佃农,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生活异常艰难,大姐又是女儿,因此,很小的时候就被送给了一户姓王的人家,长大后同王姓的儿子王七一成了亲。大哥朱重四,是朱五四的长子,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溺爱,因此,惯出一身坏毛病,不爱劳动,对父母也不是很孝敬,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曾在《御制纪非录》回忆自己的大哥,说他“

  • 五大霸气侧漏皇帝,朱棣、嬴政上榜,杨广屈居第二,榜首毫无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杨广评价嬴政,朱棣和杨广,嬴政和朱棣谁厉害

    TOP5 ?李世民。尽管他上位的过程并不光彩,但他当上皇帝后的表现,却很是让人佩服不已。其实他之所以能够随着父亲起兵,与他之前镇守地方,经常要与突厥作战不无关系。经过争夺天下的磨砺,使得他对于开疆拓土有着极大的兴趣,帝国的版面也随着战争的胜利一再拓展,他也被周边各国称为了“天可汗”。TOP4 ?朱棣

  • 郭靖全家最后真的都是心甘情愿为大宋而死吗?这里告诉你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射雕中郭靖与母亲偷拆密信,密室里黄蓉给郭靖疗伤,金轮法王评价郭靖

    有点秀逗,脑子不大好使的郭大小姐,携其夫君耶律帮主,也在最后没逃出襄阳,估计是迫于老爸和老泰山的威压,走不成!他们的思想觉悟,估计还没有达到他们老爹的那高度吧?郭巨侠也是,就算不疼女儿吧,女婿好歹也是天下第一帮派的老大,教父级的,保了性命,换个地方再打蒙古人嘛,守城也好,退入深山打游击也好···留得

  • 五代十国人物志南唐的开国皇帝,借鸡生蛋的徐温养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徐知诰在被徐温收养之后,开始了一段辉煌的创业之路,如果当初杨行密不把他送给徐温,也许历史上就不出现歌舞风流的南唐帝国了。徐知诰在少年时代就已经显示出与众不同,史称“喜书善射,识度英伟”,跟杨行密那几个窝囊废儿子以及徐温那些纨绔子弟完全不同,是吴国官场第二代中的佼佼者。虽说徐知诰直接窃取了他养父的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