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骑影刀声、西夏弓、瘊子甲,西夏兵器很精良,两宋、蒙古都学它

骑影刀声、西夏弓、瘊子甲,西夏兵器很精良,两宋、蒙古都学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500 更新时间:2024/1/28 0:17:49

“存在即合理”,我们这篇就重点来介绍的西夏的军队、武器装备、武器制造技术,通过对它们的介绍,我们也来了解一下这个游牧民族政权值得借鉴、学习的厉害之处。

首先介绍西夏的军队。

连年战争需要充足的兵源,西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西夏时期著名的法典《天盛律令》规定:西夏男子十五岁以上就到了参军年龄,家中有两个男孩,就得有一个参加正规军队,一个做随军杂役;战争发生时,六十岁以下和十五岁以上的男性,都得自己带甲衣、弓箭随军。《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还规定:西夏地方部队中允许女性参军,称之为“麻魁”《天盛律令》中称为“寨妇”。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又是通过哪些规定保障家庭多生男孩呢?

具体的规定是这样的:没有儿子的家庭在丈夫去世后,其家产要和别人一起分割。分割后剩下的财产,将很难维持生活,如果没有儿子,除了变卖少数的财产,对寡妇来说,恐怕就只有改嫁这一条路可走了。这条关于寡妇家财产的法律规定,使我们可以看到西夏在战争常态里,用国家法律的形式,促使没有男性的家庭迅速解体;又用法律的形式督促人们多生男孩,以适应连年征战的需要。

西夏的兵役制度又是怎样的?

公元1033年,元昊仿照宋朝体制,将全国的军政部门分为13个司,后来增加到15至16个司,直接涉及军事的部门有4个,在这种军政合一的政权和军权体制下,西夏的兵役制度也相应形成:全民皆兵。

西夏常备的、机动作战主力军和特种部队是侍卫军、铁鹞军,卫戍军等。负责警卫皇城、宿卫皇宫、戍守京师等要害任务以及用于特殊战役等。而将在境内的汉民或俘获的汉、吐蕃、回鹘族落中挑选的精壮者编成族外军。

侍卫军,又名御园内六班直,由五千党项贵族子弟及各部酋帅子弟组成。

铁鹞军,由三千精壮的党内职业军人组成,这个军种在当时有很大的神秘色彩,是在关键战役中会为帝国带来出乎意料胜利的传奇军队。它既是使最高统治者的禁卫军,也是战场上最需要的时候能神秘出没的劲旅。

卫戍军,由大批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组成,负责保卫国都和西平府(灵州)的安全,这支装备精良的军队,在元昊出行时往往前后环拥、森严戒备,成为皇家禁卫军。

战争是一面镜子,验证着各自的武器装备、武器制造技术和国防力量。冷兵器时代,决定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马匹。而这恰恰是西夏的优势,对于宋朝来说,那就是他的一个弱点。这就是宋朝一直灭不了西夏的重要原因。宋朝高层决策者一直重视对南方富庶之地的控制和工商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对于骑兵的温床——草原的占据。

就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样,马也是择地而育。由党项羌建立起来的西夏,他们作为一个游牧民族,一直对马匹有着深厚的情感和大量的需求,同时也有着精良的驯马、养马和用马的技术。

昔日党项羌先民生活过的青海湖一带的马匹就有“龙驹”之称,西夏境内的六盘山、天都山、祁连山、拉脊山等地区,都有其极其丰美的草场资源,生产的战马是帝国在战争取胜的法宝。

宁夏南部地区的六盘山马、祁连山下的山丹军马、黄河首曲的玛曲马、青海湖一带的青海骢、青海河湟谷地的大通马、青藏高原上的青藏马,这些名种战马走进西夏军队中,为西夏的强大起了重要作用,党项羌凭借着自己的马上优势,雄踞西北数百年。

他们和其他游牧部落以及中原政权的交战中,更加清楚马以及马背上的装备在战争中的作用。我们就介绍西夏的剑和西夏的弓。这两样冷兵器的技术连北宋和蒙古都自叹弗如,纷纷向西夏学习。

先介绍西夏的剑。

冷兵器时代,除了马之外,对战争有着关键因素且可长距离射杀的武器是箭或弩。西夏境内缺少金属,很多生活用具只好用陶器替代,甚至因为缺少铸币所需的金属,而一度允许宋的金属钱币在西夏境内通行。西夏将士因此也缺少金属刀剑等短距离兵器和箭、弩同等远距离武器,这先天不足使西夏工匠在武器改良上绞尽脑汁。

后来在西夏境内,大量的煤炭被发现,其冶炼技术得以提高,武器制作很快达到了和宋朝相当的水平。

西夏的冶铁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掌握了持续高温技术。安西榆林窟西夏壁画《锻铁图》描绘三个铁匠正在锻铁。画里面显示,有一个人坐在炉前推拉着竖式双扇风箱,风箱之后的锻炉中正冒着火焰。这种双扇风箱推拉互用,使炉膛始终保持持续高温,这在当时属于高科技产品。

二是掌握了冷锻硬化工艺,锻甲时不用或火,采取冷锻方法。锻刀剑是时,通过冷水剧烈降温,提高钢化程度。正因为掌握了持续高温与冷锻硬化工艺,所以西夏的兵器非常犀利。

以当时负有盛名的夏国剑为例,这是一种随身佩戴的宝剑,外表美观,犀利无比,在当时的中原是最名贵的兵器之一,声誉极高。就连当宋朝的王公贵族、文士侠客、商贾庶民,都以得到该剑为荣。苏轼对夏国剑也极为欣赏,曾请晁补之为其作歌,称赞它“清苹拔剑堂生风”,“试人一缕立褫魄”。夏国剑可谓冷兵器中的佼佼者,宋钦宗本人随身携带的宝剑就是夏国剑。

宋朝一度学习西夏的武器制作技术,连其他少数民族也都向西夏学习。

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载了一种西夏的神臂弓。

我们来介绍西夏的“神臂弓”。

“神臂弓”是一种轻型的弩机,便于携带,可一人发射。它用坚韧的山桑木为弩身,坚实的檀木作弩梢,铜制的扳机,麻绳做的弦,轻巧坚韧。在三百步(约合465米)的射程内,可以穿透两层铠甲,是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早期中国境内单兵武器的巅峰。

这种弓制作的时间非常长,要三年时间才能制成。

西夏境内出产的牦牛角很长,黄黑相间,西夏工匠用它的角为架、用它的皮为弦做出的弓性能很好,威力无比。制弓所需的干、角、筋、胶、丝、漆等6六种材料的取用要因时而造,要遵循其生长、成活、制作的自然规律,而不能违背天时,所以需要的时间特别长。

第一年的秋天,木匠从贺兰山、祁连山等林区伐来上等的易于制作弓箭的木材,放到冬天是时剖干,这就是第一道工艺中的“析干”;来年春天时实施“液角”工艺,夏天进行“治筋”,秋天完成“合三材”工艺,冬天北方寒冷的天气适宜进行奠定弓体;第二个春天,开始打磨弓弦,到第三年的秋天是时,一个完整的西夏弓才能完成。“一弓三年成”的工艺工序,配上同样经过严格的制作工序而成的箭,再加上经过严格训练的兵士,西夏将士便拥有了当时先进的射杀武器。

西夏神笔臂弓

西夏出产的良弓,在战场上让宋军吃了不少苦头。宋军开始研究这种杀伤力很强的武器,并多次派人去窃取西夏的制工弓技术,虽然制作弓的技术拿到了,但宋朝境内的一些原料、天气等因素,决定了无法制造出类似西夏规格的弓。例如,西夏宫弓的不少原料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只有西夏境内才有;偏北的西夏在寒冷的冬天才适宜制作良弓。

于是,一些商人便偷偷用高价在西夏境内买到西夏弓,拿到宋朝境内再高价卖出。由于西夏弓需要开弓者有很强的臂力,宋朝将士一般没有西夏士兵的臂力,这就使得这些高价运到宋朝的弓箭开始并不适用于军事,而成了权贵们炫耀的收藏品,这些西夏公在宋朝上层官员那里有了个新名字——神臂弓。

宋朝当局曾经通过和西亚的贸易,重金购进过一批神臂弓,因为宋朝将士的臂力问题而无法走进军营,除了少数偷偷流传到权贵者手中供把玩外,其余的被运到设在扬州的兵器库里。

北宋末年,方腊起义,朝廷前往征讨,由于弓箭缺少,派人前往扬州的那座兵库里提取那批神臂弓。看库者打开兵器库大门的刹那,前往提取神臂弓的兵士立刻感到冰凉的铁气扑面而来,这些被堆放在兵器库一角的弓,在经过近百年的时光后,依然散发出良弓所有的气质,依然如刚从西夏运来是一般胶漆不脱,弓弦如新。

党项人的神臂弓后来得到进一步的改造和发展,成为宋朝兵器中很重要的一种。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就曾经仿照神臂弓制造出威力更大的克敌弓,大败金朝军队。成吉思汗也对西夏的弓箭制造工艺很感兴趣,曾经派人找到一个叫小丑的党项弓箭制作工匠,用他所造的弓箭装备蒙古军队,为蒙古军队征服很多地区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见,西夏为弓弩制作工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宋代,火药的炼制及应用得到了很大推广,尤其是将火药用于军事上更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宋太祖时就已经开始用火药正式制造武器了。

宋朝的火药制作工艺也很快被西夏掌握了。武威出土的西夏通铜炮证实了西夏的火药武器制作达到了另一个高峰。

1980年,武威北门外挖出了一门铜炮,经过专家考证,这是西夏时期制造的当时最先进的远距离武器,出土时内还装有弹丸和火药。西夏军队装备中出现的火炮,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党项人在早期的战争中更多使用的是另一种炮:炮手两百人,每人配置一门旋风炮,固定在骆驼鞍上,可以发射拳头大的石头攻击对方。它灵活机动,射程较远,很有威力。比辽、宋火炮都先进。

盔甲是冷兵器时代最基本的人身防护装备,西夏人所锻造的“瘊子甲”十分有名。

这种用西夏冷锻法制成的盔甲,甲面坚硬光滑,硬度极高,一般的弓箭很难摄射入,因为甲面凸起部分类似皮肤上的瘊子而得名。

宋朝名将韩琦为了测试它的强度,让士兵站在五十步以外,宇用强弩连续射击,没有一箭能试穿,偶然有一箭扎了进去,经检验后,发现它只是射入甲片之间缀合用的钻孔,而且箭头竟被钻孔刮卷了一层铁皮。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辽宁有个村庄,村民全都是清朝皇室后代,至今不与外族通婚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辽宁农村,客家人能与外族通婚吗,辽宁发现皇族后裔

    虽然,大清朝早已走下了历史的舞台,爱新觉罗家也不再是天下之主,但是,在辽宁的这个村庄,却聚集了一大批爱新觉罗家的子孙。除此之外,他们还相当排外,为保证血统的纯正性,至今不与外族结婚。那么,这个村子又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流传了下来?腰站村这个村名叫“腰站”村,单纯这名字的起源,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 清朝知府上任途中遇害,假如拿着他的官印,是否可以顶替他做官?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灵官印为什么不可以随便掐,知府官印,清朝哪个巡抚上任被杀

    古代官员的档案资料一般都存放在朝廷枢纽机构,比如清朝时期是保存在吏部。从古至今,官吏每隔数年就会调动,由于信息传递比较困难,如何验证官吏的身份也成为问题。清朝官方出具的钦差身份证明清朝时期,官吏走马上任需要出示两样东西,一个是吏部颁发的委任状,上面简要说明被委任者的档案资料,委任状是一式两份,上任官

  • 蓝玉案的背后,是大明皇权的不可藐视与威严的不可触犯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蓝玉案斩杀的大臣名单,蓝玉案完整版,历史上蓝玉案真实事件

    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因为他的被杀,而牵扯出了洪武四大案的最后一案,蓝玉案。如果说胡惟庸案是朝中文官的末日的话,那么蓝玉案就是军中武将的末日了,受此牵连者不计其数。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将蓝玉下狱处死,并借此将众多军中武将牵扯进来,因此案被杀者数目多达1万五千人。对于此案,很多人都认为蓝玉案是冤案

  • 辟谣:宋朝文人地位真的很高吗?宋代文人:宝宝心里有苦说不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代文人地位有多高,蒋勋讲述宋代文人生活,宋朝文人实力排行榜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文轻武的社会时代,虽说太祖、太宗出身武将,但是由于晚唐五代的衰微,让统治者意识到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之大,因此宋王朝大力推行“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在这样的国策之下,人人皆以为文人迎来了政治生活的黄金时期。然而又有几人知,这个最重视文人的朝代,文人也因其基本国策而深受其

  • 多尔衮死后,他的后代境况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多尔衮虽前后娶了六位福晋,并有妾侍十人,但人丁不旺,只有一个独生女,名唤东莪,生于崇德三年(1638),是侧福晋李爱淑所生。李氏来自朝鲜宗室,父亲为李世绪,封义顺公主。东莪这个名字,是多尔衮为纪念其长姐东果公主所取的名字。在多尔衮死后,东莪被顺治帝交于信郡王多尼看管。此后不知所踪,史册上再无记录。但

  • 号称北宋第一国舅,几次三番战胜辽军,他却五六十岁就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战场上常胜将军寥寥无几。北宋虽然屡战屡败,但也有人打败耶律休哥,不止一次,而是三次。那么这位北宋名将究竟是谁呢?此人名叫李继隆,山西长治人,出生于江门世家。李继隆的父亲李处耘曾参与陈桥兵变,也被认为是北宋开国元勋。因此,李继隆成年后由父亲携入仕。但李处耘因与权臣不和而被排挤,导致李继隆打压,穷

  • 大清最克子的皇帝:克死皇子11个,无奈选择一皇子,却不是满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大清朝,归根结底,是外族入侵中原,这个时候,已经不能称得上是大汉王朝的时代,反而是满族人称霸中国,所以,满族的地位比汉人的地位要高非常多,清朝的统治者虽然宣称满汉一家,但实际上,依旧对汉族官员有各种限制,清军也对汉人民众进行了残酷的屠杀,从北杀到南,制造弥天大罪,导致人口锐减,社会经济文化倒退。清代

  • 左宗棠故居为什么叫“柳庄”?在这里,读懂湖湘文化的风骨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左宗棠故居柳庄扩建,柳庄简介,左宗棠湘潭故居

    柳庄,是左宗棠的旧居,位于湖南省湘阴县樟树镇巡山村柳家冲。1843年,左宗棠用教书所得积蓄在柳家冲置田70亩,亲自设计建造了一座占地4.29亩、有48间房屋的砖木住宅。因挚爱柳树不折性格,起名“柳庄”。在柳庄居住的14年间,他除研习农事、钻研农桑外,还广泛研究天文、军事、历史、时事,通晓治道,通观国

  • 展览速递:乾隆的刀、雍正的箭,或者重塑流行的艺术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乾隆精品100幅图片,雍正乾隆,康熙雍正乾隆哪个厉害

    或许我们更需要看场展览让身心的浮躁,在一件件文物前得到诉说般的治愈本周,为大家精选的10个展览但愿能让你沉浸其中找到内心的安定之处主题:《崇威耀德——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武备展》腰刀、盔胄、甲衣弓箭、马鞍、马鞭……清代皇家吉礼、狩猎、行军等都有什么装备?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武备文物,基本为清代宫廷遗留下来,

  • 说到黄袍加身,赵匡胤并非历史第一人,有个人比他早了十年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郭威出身贫寒,但是从小便身材魁梧,勇力过人,十八岁的时候,无所事事的郭威参了军,投奔到泽潞节度使李继韬的手下,后来李继韬被后堂李存瑁所灭,郭威便加入后唐军,成了李存瑁亲军中的一员。公元947年,刘知远称帝,建立了后汉,为了嘉奖郭威在帮助他称帝时立下的功劳,刘知远将郭威封为枢密副使,后来刘知远去世,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