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策》中的游士劝谏:大王,你听我狡辩

《战国策》中的游士劝谏:大王,你听我狡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035 更新时间:2024/1/2 12:02:24

他们往往不在言语间争强好胜,而是以退为进,充分运用巧妙的言语技巧委婉地传达自己的建议,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但其实,充满了诡辩、狡辩之意。

《战国策》中就有许多名士进言君主的事例,无论是细微间的察言观色,还是循序渐进的引经据典,更

有至今看来似乎并不符合逻辑的诡辩之道,我们能从中看到活跃在战国时期游士的身影,也能饶有兴致的回味他们劝谏技能中的智慧。透过《战国策》,让我们一探究竟。

[var1]

一. 劝谏技能大赏

1. 劝谏必备技能之一:察言观色

游士主要是和诸侯权贵打交道,说话做事自然要谨言慎行,一着不慎不仅自己死无葬身之地,整个国家也可能因此受到影响。游士们要想在诡谲多变的朝堂生存下去,看得懂君王的脸色是能够活下去的第一步。游士要学会察言观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赢得对方的理解与信任,才能让对方听进去自己的建议。

《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求赵国一定要用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派兵支援。赵太后不忍,大臣们就极力劝谏,惹得赵太后大怒,撂下狠话说:“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面对怒气冲冲的赵太后第一件事,不是极力劝谏,而是道歉,说自己腿脚不好,不能经常见太后,言外之意是不能经常为太后分忧,以此平息太后的怒气。

又说自己同样担心太后的身体状况,和太后不聊政事聊养生,两人之间的距离无意间就被拉近了。这样三言两语就缓和了说话的氛围,之后“太后之色少解”,自然听得进触龙的建议。

[var1]

太后平静下来了,触龙的劝谏才算正式开始。他先恳请太后为自己的小儿子舒棋在宫中安排一份差事,为儿子规划好未来的发展,这一话题不仅又一步拉近了自己和赵太后键的距离,还勾起了身为母亲的太后的爱子之情,同时为下面的话做铺垫。

紧接着触龙说赵太后疼爱燕后胜于长安君,并借机极力赞美赵太后疼爱燕后的方式,又指责太后不是真正疼爱小儿子长安君,太后过分溺爱长安君,这样的爱太过浅薄,没有为其长远的发展慎重考虑。只有让孩子拥有立身之本,才是对他真正的爱。

赵太后终于醒悟过来,自己不同意长安君做人质既是对国家不负责,也是对孩子的成长不负责,于是将长安君送往齐国。

在整个与太后的对话中,触龙没有提到过让长安君做人质的事,而是通过与太后拉近距离,一步步攻破太后的心理防线,让她明白爱子就要为他长远的利益做打算。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谏尽显语言的奥妙。

[var1]

2. 劝谏必备技能之二:欲擒故纵

劝谏的目的在于改变对方的想法,使其相信自己的建议。不过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很重要。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他人坚持的利益并且在劝谏过程中不触犯这一利益,同时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建议,这就是劝谏必备技能的第二点——欲擒故纵。

《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危急之下,派烛之武去说服秦伯放弃进攻。烛之武见到秦伯后先稳住了对方的情绪,消除秦伯的戒备。然后承认郑国的处境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对敌人亮明了“底牌”,紧接着又说“亡郑”的确对秦国有利,但最大的受益者是与秦国交好的晋国。

这牢牢地抓住了对方的利益痛点。烛之武又分析了“舍郑”对秦国的好处,并答应秦伯为秦国使者提供食物和资金,同时不忘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说晋国贪得无厌,郑国灭亡后晋国势必成为秦国的威胁,如果保留郑国,郑国还能挟制住晋国。秦伯觉得烛之武言之有理,就放弃了攻打郑国的计划。

[var1]

在烛之武与秦伯整场谈判中,烛之武一直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分析战争的利弊,紧紧抓住秦伯的心理,反而对郑国的利益只字不提,不卑不亢,不骄不躁,最终不费一兵一卒使秦国退兵,力挽狂澜,扭转危局,可见其劝谏的智慧。

二. 战国时期特有的诡辩艺术

1. 诱敌入毂的诡辩艺术

之所以说这是诡辩,是因为从逻辑上看,游士的说辞并不值得推敲,甚至最后推出的结论也不一定站得住脚。以现在的观点重看战国时游士们辩论的问题,游士们的推论只是由部分事实得出,并不具有普遍性,这就是现代人说的不完全归纳法,逻辑学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逻辑谬误。那为什么诡辩之道还能在战国时期盛行?

[var1]

这要得益于诡辩的“套路”。诡辩的特点在于游士对君王不断发问,从而掌握话题的自主权,一步步诱导对方进入事先设计好的逻辑陷阱,结果不出所料,君主只能按照游士的逻辑思路“被推出”游士想要的答案,反过来还要不懂装懂地称赞游士有谋略,其实不过是君王走过的套路太少罢了。

有游士问赵王,听说大王派人买马?赵王回答是,只是还未找到相马之人。客又问,为什么不派建信君、纪姬去?赵王回答二人不懂相马。客复问,买马对国家有帮助吗?赵王回答没有。接下来,这位游士就“理所当然”地把买马与振兴国家联系了起来,“然则买马善而若恶,皆无危补于国。然而王之买马也,必将待工。

今治天下,举错非也,国家为虚戾,而社稷不血食,然而王不待工而与建信君,也?”游士说大王您买一匹马都要找懂马的人,为什么治理国家不找治理国家的能臣,反而把大权交到建信君手中?赵王无言以对。可返回来仔细推敲这位游士的推理过程,治理国家一定与买马的道理相同吗?也不一定。

[var1]

这就是以偏概全,也是战国时盛行的诡辩之道。

2. 偷换概念是否还是正解?

这里提到的另一个诡辩的例子是有名的庄子的偷换概念。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上游赏美景,低头看见水里的鱼,庄子问:“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却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不服气,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就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

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像我不知道你的快乐一样,这确实挺有道理的。庄子看辩不过了,又“耍赖”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你问我在哪里知道的?我是在桥上知道的,感觉也说得过去。

后人对“濠梁之辩”的评价不一,有人认为其中存在逻辑谬误,也有人认为庄子的思想独具智慧。因为偷换概念,这一问题没有正解,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言的艺术就是这样,战国时期的诡辩之道具有独特的魅力,也值得后人细细玩味。

[var1]

总结

《战国策》不仅记录下一段群雄争霸的历史,其中对游士、谋士等小人物的形象描绘也深入人心。他们游走在各国权贵诸侯之间,既要提出自己的建议,又要保全性命,劝谏语言的艺术被他们发挥到极致。无论是传统的劝谏技巧,还是战国时期特有的诡辩论,都值得我们想细细品味。

劝谏不仅彰显策士个人的智慧,在思想极度开放、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也发挥重要作用。它真正做到了理论结合实践,为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在关键的历史节点推动历史向前发展,也为我们了解战国历史增添了新的途径。

[var1]

参考献:

1、《战国策》游说辞中的诡辩论研究

2、《战国策》中劝谏的语言艺术

3、论《战国策》中的策士形象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诸葛亮十分看好姜维,为何他后来突然投降?背后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姜维是怎么投降诸葛亮的,诸葛亮为什么对姜维有评价,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姜维

    钟会爱惜姜维的才能,于是给姜维写了一封劝降信。在信中,钟会盛赞姜维的文德武功,希望他能够投降魏国。对于钟会的劝降,姜维不加理会,他一心保卫蜀汉,和魏军奋战到底。可是,让姜维没想到的是,他很快就收到了后主刘禅的敕令。刘禅的旨意和钟会一样:他让姜维马上放下武器,带领手下将士到钟会的军营投降。同样都是投降

  • 山西发现晋国千年女尸,身怀六甲姿势奇怪,墓葬竟比丈夫的还奢华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山西晋国墓葬身怀六甲,曲沃晋国大墓,墓史迷踪晋国千年女尸

    女性墓主人的墓葬,比男性墓主人还要奢华?山西挖出2000年前的家族墓地,规格最高的那一座,竟然属于一位身怀六甲的年轻女子。[var1]令人奇怪的是,她的遗骨姿势非常诡异,腹中还有疑似小动物的遗骨。这位年轻的女墓主人究竟都经历了什么?她腹中的奇怪骨骼又是怎么回事呢?最奢华的墓属于女性?2014年6月下

  • 刘备没有索要关羽的首级,为何一定要夺回张飞的首级?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刘备为何没有索要关羽的首级?关羽在徐晃军队和东吴吕蒙吴军的夹击下,遭到惨败,败走麦城,往益州撤退途中,被东吴大将潘璋部将马忠生擒活捉。关羽被押解到孙权面前,但是他却非常高傲,大骂孙权“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孙权原本想收服关羽,但是被关羽的话语激怒,再想到当年曹操对关羽那么好,关羽竟然离去,他于是下令

  • 春秋时有位大臣,一辈子生了70多个儿子,一般人很难接受他的方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在古代,之所以允许男子可以与多个女子有婚姻关系,这与我国传统多子多福、不能让自己这一系的血脉断绝等观念有着密切联系,甚至当一个妻子无所出的时候,便可以成为被休妻的理由。正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古代大多数男性都是拼了命的生男孩,希望将自己的祖业一直传承下来。那时,可不讲究优生优育的原则,自己的孩子越多,

  • 同样是远征大漠,为何唐朝越打越强,汉武帝则反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和汉武帝谁厉害,汉武帝远征漠北,唐朝时期大漠

    搞得汉武帝晚年不得不下罪己诏。为什么同样是大规模的远征,汉武帝的远征模式与唐朝如此不同?唐朝为什么可以不花钱就打出同样的效果来呢?之所以二者的结果不一样,是因为两者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尤其是在远征的细节上,他们二者存在着非常多的不一样,导致最终的战争结果不一样。首先,唐朝出兵规模远小于汉朝。汉朝为了远

  • 春秋史三:齐桓公与管仲,史上最早的隆中对,称霸之路从这里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管仲,一个以智谋仁义著称的一代贤臣,在他的生命中,离不开另外一个名字,他叫鲍叔牙。而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是从仇人开始的。[var1]齐桓公与管仲像一:鲍叔牙,一辈子只认准一个人谈起管仲,就不免要说到鲍叔牙。人的一生,但能求得一个知己就足够了。在管仲还只是管仲的时候,鲍叔牙就带着他一起做生意,每一次挣到

  • 史说三国:三九九 三国归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又引来滍水和淯水两江之水,浇灌田地一万多顷,开凿了从扬口到巴陵的运河一万余里,使夏水和沅、湘两水直接沟通,既解决了长江的排洪问题,又改善了荆州南北间的漕运。杜预武艺不精,连骑马都不会,射箭不能透甲,但每有军事行动,朝廷都要召他参谋规划。他知彼知己,善于同敌人斗智,常常给敌人以致命打击。在灭吴战争中,

  • 关羽宣称“虎女焉能配犬子”,那虎女最终嫁给了谁?结局又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关羽虎女不嫁犬子历史,老三国虎女岂能嫁犬子,虎女岂能嫁犬子有历史依据吗

    关羽性格耿直,义薄云天,当年孙权曾派遣使者向关羽女儿求亲,他闻听后大骂虎女焉能配犬子,那么虎女是谁?她最后嫁给谁了?结局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当年刘关张三人为了共同的理想组成了蜀汉创业三人组,在蜀汉三巨头中义薄云天的关二爷一直都是历朝历代不遗余力颂扬的代

  • 西周古国-随国,“汉阳诸姬”大家长,楚国崛起第一个障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周王室与楚国的关系,汉阳诸姬,战国后期楚国疆域扩张图

    [var1]出土于随州市文峰塔“曾侯舆编钟”随国的来历史籍缺载,但考古为我们解开了它的起源之谜。出土于随州文峰塔墓地的春秋晚期铜器“曾侯舆编钟”,有铭文“王遣命南公,营宅汭(ruì)土,君庀(pǐ)淮夷,临有江夏”的记载,这是器主曾侯舆在追述先祖“南公”时的记事,说得是当年南公追随文、武,讨伐殷商,

  • 荆轲是山东大汉,刺杀秦始皇并非单纯替太子丹复仇,还有更大使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荆轲刺杀的是秦始皇吗,荆轲刺秦王秦王是秦始皇吗,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始皇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流传千古,但也可能被误读了!太子丹和荆轲的终极目的并不是暗杀秦王,而且荆轲刺秦的基本目标已经达成,并未完全失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很多都知道,荆轲刺杀未遂,而且死的很惨,以至于苏轼还写诗批判燕太子急于求成,不能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