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去过年,定好次年再问斩,结果回来多少人?

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去过年,定好次年再问斩,结果回来多少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538 更新时间:2023/12/28 8:16:25

在大唐盛世,贞观之治下,作为一个推行儒家思想的君王,曾推行一项十分大胆的“仁义”政策。这项仁义政策就是放390名囚犯回家过年,并于第二年回来问斩。李世民这出奇的旨意,那放回去那些人真得会回来吗?

古代社会的外儒内法

诸子百家,各说各话,百家争鸣,这样的学术思想自然不利于一个王朝的统治。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就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并推行秦始皇所信奉的法家政策,用严苛的刑法来约束老百姓,以达到王朝的稳定。严苛的刑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王朝的统治,但这毕竟很难服众。

百姓们被这严刑厉法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时候,唯有奋起反抗,大秦也因此而败落,改朝换代。刘邦夺得天下,并吸取上一朝代的教训,同时推行黄老之学,那时人们生活安定,朝堂稳定,经济也有了发展,总之,一幅安居乐业的场景,甚是不错。

汉武帝时期,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再适合日益强的大王朝,董仲舒建议秋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这实质上实行的还是以法家为主,有利于统治,之后的历代也都是沿用这种“外儒内法”的政策来进行统治的。

那么仁政其实质上,还是采取严苛刑法来统治人们,但要看统治者怎么更人性化的利用这些刑法,使人们心服口服的依照法规行事。比如第一次有新君继位之时,就会有大赦天下的恩泽,这在很大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曾经实行一项很大胆的政策,即让390名的办犯回家过年,并与他们做下约定,第二年再回来受刑。这一举措使人们为之欢呼,都觉得这代君王是一个贤德的君王。

唐太宗寻囚,释放囚犯

李世民不仅关心百姓,他对监狱里的死囚也是相当关心,在他的心里,这些死囚虽然犯了错,但毕竟都是属于自己的子民,他对所有子民都有着那爱护之情。他翻阅死囚们的名单,并决定去天牢看看这些死囚们。在古代,犯法的死囚被判定死刑后,是不会被立即斩首的,通常是等到秋天才统一斩首,这也就是所谓的秋后问斩。

也正因如此,有很多死囚犯就需要在牢中呆很长一段时间。唐太宗看这些名单上的人,都要待到来年秋天才行刑,还需要在这牢中呆那么大半年,等待走上死亡之路。当他走到天牢后,犯人们纷纷跪地向他磕头,他们眼神中隐含着深深地悔意,都希望唐太宗能饶他们一命。

看完后,唐太宗叹了一口气,便下了一道旨,当时圣旨的大致意思就是:390名死囚即日起全部释放回家,与家人好好度过人生最后的半年时光,等来年秋天回来天牢报道,并接受行刑。死囚们听到这道圣旨后,一个劲地磕头谢恩,衷心感谢皇帝恩泽。

正因为这道圣旨,正因为李世民的贤德,他们才可以回到家中,与家人度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虽然并没有免去刑罚,但这对于他们已经是天大的恩惠了。然而,按当时的条件,他们离开天牢,如果来年不回来,岂不是可以免去刑罚。很多人认为,李世民这一举无疑是放虎归山,这些囚犯一去就天高任鸟飞,谁会这么傻按约定回来。

无一人逃亡,名单上的390人全部到齐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390名囚犯过完年后,都一一回到长安天牢里报道,没有一人逃亡。在李世民这道旨意下达后,官员们心里都是胆颤心惊,毕竟这些可都是死囚,放出去后会不会对社会造成动荡,又继续干违法的事,或是逃之夭夭。然而,到来年秋天,死囚犯们按约定时间如期赶到天牢,并心甘情愿地接受行刑。

当清点名单时,发现少了一人,正当官兵们准备实施抓捕时,那人驾着牛车往监狱赶来。原来此人年纪较大,家又离长安比较远,回来的路上也耽误了些时间,才迟了一会儿。390名囚犯悉数都赶到天牢,唐太宗看到之后,甚是开心,龙颜大悦,当下就把这390名死囚全部无罪释放。

唐太宗这一做法,有拍案称奇的,也有摇头叹气的,但不管如何,这侧面反映唐太宗没有看错这390人,至少他们都做到自己的承诺。让唐太宗没有因为这一时的旨意而后悔不已。唐太宗李世民,济世爱民,礼贤下士,是盛成的开创者,也是盛世的发展者,他的奇闻轶事,数不胜数。他的安邦之策,爱民之心昭然于世,值得敬佩学习。

参考资料:

《唐史》

更多文章

  • 杜甫都饥肠辘辘了,还在写诗替李白担忧,关系竟然那么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杜甫与李白的故事,李白vs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婚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待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鬓,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翠竹。这位绝代佳

  • 气吞万里如虎,霸气的宋武帝刘裕,跨江过河,攻灭北方的后秦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裕刘毅,宋武帝刘裕电视剧,宋武帝刘裕个人资料

    刘裕的出身凄苦,自幼父母双亡,靠着艰苦奋斗,一步一步从街头小贩、普通士卒、将军、太尉、宋王、丞相,六十四岁时,成为皇帝,开创了南朝最大的基业。这里我们再回顾一下他军事生涯的出彩一笔——攻灭后秦之战。那可真谓是“气吞万里如虎”,他率军跨江过河,不远数千里长途征战,从东南地区,踏足于西北关中,将劲头正盛

  • 汉代、唐代、明代被宦官干政所扰,为何宋代可以避免宦官弄权?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中后期宦官干政,宦官弄权,宦官干政是什么意思

    宋代一直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特立独行的那一个,商业蓬勃发展,官场重文轻武,重视分权,问题在一片繁荣之下被掩盖。而与其它大一统王朝完全不同的一点是,宋代没有出现过宦官弄权的现象,依附于皇权而存在的宦官,为何会在歌舞升平的宋代失去干政的机会呢?其实,宦官的权力与皇权是呈正相关的,皇权愈强,宦官掌握权力的可能

  • 身为唐玄宗最不喜爱的一个女儿,她做了什么让玄宗对她感到愧疚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玄宗女儿永乐公主,如何一句话评价唐玄宗,后人是怎么评价唐玄宗

    军事力量强大,再加上外交方面的广阔,使得当时的唐朝名望达到了一个顶峰,各国使团都纷纷来到长安城去拜访大唐皇帝,同时也想参观一下这座雄伟壮阔的长安城。对唐代人们之所以推崇它,是因为他们当时的社会风气非常开放。我们都知道男尊女卑,这种思想在古代是非常严重的,但是在唐代的时候,女子无疑拥有着非常尊贵的地位

  • 在正史上不被承认的王朝,王莽的新朝、武则天的武周均在其中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事实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岁月当中,除去被史书记载过的王朝之外,在正史之外,仍然有许许多多的王朝不被承认,甚至很多王朝都是不为人知的存在,它们共性则在于存在的时间都比较短。南明在这些王朝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南明。在现代的许多历史书上,似乎从1644年李自成进入北京城之后,明朝就彻底灭亡了。但实际上在

  • 李世民是千古君王,背负杀兄杀侄的名声,为何单独独留下他侄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上李世民有没有杀他侄女,唐砖里李世民的侄女,李世民侄女李长歌在历史上存在吗

    “无字碑头携满字,谁人能识古乾元”,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开创贞观盛世,堪称圣明君主。但在后世的史书记载中却始终有个污点无法抹去,那就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通过武力夺取皇位并且杀掉了自己的两位兄弟。那么,对于他的侄子和侄女,李世民又是如何处理的呢?01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女数量很多,据记载,太子李建成共

  • 李世民只派他打了一仗之后就弃之不用,后人却视他为一代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李世民后人有山东的吗,李世民后人,李世民最信任的三个人

    在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期间,由于他知人善察,从不在乎英雄出身,凭此创造了历史上的一段又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但是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皇帝的唐太宗当然也不能避免一生不犯错。唐朝初期,他派苏定方打了一次仗之后,虽然册封了人家,但是却没有重用而是将其弃用,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在李世民驾崩后,苏定方

  • 唐太宗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这个殊荣背后有哪些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突厥内部矛盾重重,加之天灾影响,昔日强大的突厥出现乱象,唐太宗抓住机会,派李靖、李世绩、柴绍、薛万彻等率兵10万,分道进击。贞观四年,大破东突厥,并将颉利可汗生擒活捉,押解长安,东突厥灭亡。原来臣属于突厥的西北诸蕃都归顺唐王朝,他们请求太宗上尊号为“天河汗”。唐王朝从此建立

  • 杨贵妃和男子暗生情愫,担心被发现,误打误撞发明一物沿用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香港老片杨贵妃,杨贵妃tvb,惊艳绝伦的杨贵妃

    在我国古代,有非常著名的四大美女,分别有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容,它们分别代表着西施、王昭君、貂蝉以及杨玉环。不过,说起来她们四人的结局都不算好,可能这就是红颜薄命吧。对于杨玉环来说,在前期可谓是享尽荣华富贵,深受宠爱,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在遇到杨玉环后,便开始沉迷于其美

  • 玄武门之变中,为李世民立下赫赫战功的十个功臣,最终都怎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怎么记载下来的,易中天讲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玄武门李世民实力

    《旧唐书·卷六十五·列传第十五》记载:“六月四日,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十人,入玄武门讨伐李建成,李元吉,平之。”在此过程中,李世民差一点被李元吉夺去小命,幸好尉迟恭及时赶来一箭射死了李元吉,救下了他。这是李世民一生中最胆战心惊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