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盛世,贞观之治下,作为一个推行儒家思想的君王,曾推行一项十分大胆的“仁义”政策。这项仁义政策就是放390名囚犯回家过年,并于第二年回来问斩。李世民这出奇的旨意,那放回去那些人真得会回来吗?
古代社会的外儒内法
诸子百家,各说各话,百家争鸣,这样的学术思想自然不利于一个王朝的统治。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就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并推行秦始皇所信奉的法家政策,用严苛的刑法来约束老百姓,以达到王朝的稳定。严苛的刑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王朝的统治,但这毕竟很难服众。
百姓们被这严刑厉法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时候,唯有奋起反抗,大秦也因此而败落,改朝换代。刘邦夺得天下,并吸取上一朝代的教训,同时推行黄老之学,那时人们生活安定,朝堂稳定,经济也有了发展,总之,一幅安居乐业的场景,甚是不错。
汉武帝时期,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再适合日益强的大王朝,董仲舒建议秋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这实质上实行的还是以法家为主,有利于统治,之后的历代也都是沿用这种“外儒内法”的政策来进行统治的。
那么仁政其实质上,还是采取严苛刑法来统治人们,但要看统治者怎么更人性化的利用这些刑法,使人们心服口服的依照法规行事。比如第一次有新君继位之时,就会有大赦天下的恩泽,这在很大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曾经实行一项很大胆的政策,即让390名的办犯回家过年,并与他们做下约定,第二年再回来受刑。这一举措使人们为之欢呼,都觉得这代君王是一个贤德的君王。
唐太宗寻囚,释放囚犯
李世民不仅关心百姓,他对监狱里的死囚也是相当关心,在他的心里,这些死囚虽然犯了错,但毕竟都是属于自己的子民,他对所有子民都有着那爱护之情。他翻阅死囚们的名单,并决定去天牢看看这些死囚们。在古代,犯法的死囚被判定死刑后,是不会被立即斩首的,通常是等到秋天才统一斩首,这也就是所谓的秋后问斩。
也正因如此,有很多死囚犯就需要在牢中呆很长一段时间。唐太宗看这些名单上的人,都要待到来年秋天才行刑,还需要在这牢中呆那么大半年,等待走上死亡之路。当他走到天牢后,犯人们纷纷跪地向他磕头,他们眼神中隐含着深深地悔意,都希望唐太宗能饶他们一命。
看完后,唐太宗叹了一口气,便下了一道旨,当时圣旨的大致意思就是:390名死囚即日起全部释放回家,与家人好好度过人生最后的半年时光,等来年秋天回来天牢报道,并接受行刑。死囚们听到这道圣旨后,一个劲地磕头谢恩,衷心感谢皇帝恩泽。
正因为这道圣旨,正因为李世民的贤德,他们才可以回到家中,与家人度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虽然并没有免去刑罚,但这对于他们已经是天大的恩惠了。然而,按当时的条件,他们离开天牢,如果来年不回来,岂不是可以免去刑罚。很多人认为,李世民这一举无疑是放虎归山,这些囚犯一去就天高任鸟飞,谁会这么傻按约定回来。
无一人逃亡,名单上的390人全部到齐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390名囚犯过完年后,都一一回到长安天牢里报道,没有一人逃亡。在李世民这道旨意下达后,官员们心里都是胆颤心惊,毕竟这些可都是死囚,放出去后会不会对社会造成动荡,又继续干违法的事,或是逃之夭夭。然而,到来年秋天,死囚犯们按约定时间如期赶到天牢,并心甘情愿地接受行刑。
当清点名单时,发现少了一人,正当官兵们准备实施抓捕时,那人驾着牛车往监狱赶来。原来此人年纪较大,家又离长安比较远,回来的路上也耽误了些时间,才迟了一会儿。390名囚犯悉数都赶到天牢,唐太宗看到之后,甚是开心,龙颜大悦,当下就把这390名死囚全部无罪释放。
唐太宗这一做法,有拍案称奇的,也有摇头叹气的,但不管如何,这侧面反映唐太宗没有看错这390人,至少他们都做到自己的承诺。让唐太宗没有因为这一时的旨意而后悔不已。唐太宗李世民,济世爱民,礼贤下士,是盛成的开创者,也是盛世的发展者,他的奇闻轶事,数不胜数。他的安邦之策,爱民之心昭然于世,值得敬佩学习。
参考资料:
《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