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八年,一度停止十多年科举考试,再次开考。这次乙丑科试,涌现出后来的一些名臣,如黄子澄、练子宁等,这几个大名都是朱棣靖难之名的缘起。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角色,本文的王朴就是之一。
他高高兴兴成为进士不说,还蒙朱元璋亲自改名,将原名权改为朴。朱元璋为之改名暗含的意思,我个人揣测,权字同权力等挂钩且前面有王字,犯了朱元璋忌,而朴则与朴实同等。正因这样,王权变为王朴。
这哥们一如明朝诸多谏臣,只会直谏,不懂技巧性进谏。因此丢掉了原本的吏科给事中(从七品)之职,但幸运的是很快改任御史(正七品),成了一位言官。这正好随了王朴的意,他有次上了一篇一千多字的奏折。在与朱元璋辩论的时候,性子倔强,一点不给朱元璋台阶下。要知道,洪武十八年,发生了洪武四大案中其中两个(空印案、胡惟庸案),株连的人数极多。十八年当年还有一个郭桓案的经济案。所以王朴作为一个有学问的官员,本应清楚朱元璋的暴戾。可惜的是他并不清楚,由此产生了一个趣事,更是一个惨事。
王朴正在同朱元璋争论之际,朱元璋突然大喊:“来人,把他给朕戮了。”
我之前的那个文章讲戮刑,这是一种光杀完不算,还一定要对受刑人进行侮辱的极刑。
殿前武士进来把王朴拉走,直奔菜市口。大殿内坐着的朱元璋,约莫王朴快被拉倒菜市口时,又命人赶去把王朴带回。差点走上刑场的王朴回到朱元璋面前,遭朱元璋叱问:“改不改?”王朴对曰:“我才不改呢,我既然当了御史,我就得尽本分,即使你今天竟然这样侮辱我!再说,我如果没罪是不会死的,有罪的话又怎么会活着?你还是成全我让我死吧。”(原文:陛下不以臣为不肖,擢官御史,奈何摧辱至此!使臣无罪,安得戮之?有罪,又安用生之?臣今日愿速死耳。)他的话中却暗含威胁之意,即如果自己不被杀,就是你朱元璋——大明的皇帝错了。王朴心中打的小九九,认为朱元璋是不会杀自己的。目的不外乎借朱元璋之手,以表明自己的正确。
可是这种自大的人终究还是被朱元璋再次招呼殿前武士推出去行刑。
王朴经过史馆时,对里面的刘三吾喊:“学士刘三吾听好了,今天皇帝要将我这个无罪的御史给斩了,你一定要记下。以传后世,告诉后人朱元璋是个什么人。”(原文:学士刘三吾志之:某年月日,皇帝杀无罪御史朴也!)
这个刘三吾和王朴一个脾气,后来的南北榜案中也因为脾气被流放。关于南北榜案,我之前也写过一篇文章,可以订阅,然后点头像,进入查找《看朱元璋为了笼络北方人是如何在科举上使用手段的》。
后来朱元璋写了一本名叫《大誥》的律法,其中有点王朴之名。大诰是朱元璋将明初典型案例进行辑录的著作,目的在于诰戒臣民,同时还有律法的作用。为了推广这本书,朱元璋规定凡是家中有大诰的,犯罪之后可以将刑罚减轻一等。明朝的后世之君也都遵守着朱元璋的这条规定。由此,大诰的销量想必不会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