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十二时辰是用作时间计量最基本的单位,从夜里十一时的子时开始,第二天的亥时结束,每一时辰都相当于现代人的两个小时。而午时的时间范围,便大致在正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之间。受阴阳文化的影响,古人将午时作为一天阴阳交界的分水岭。一般来说,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便出现在午时,进而便为午时三刻。
那么,作为一天中阳气最盛的午时三刻,又和处决犯人有什么关系呢?要知道,在古代封建社会中,人们还是普遍相信有神鬼存在的。一般来说,犯了罪的人在被处决后,便为化作鬼怪,在地府接受刑罚,但倘若一着不慎,问斩后的罪犯也很有可能会化作孤魂野鬼,扰乱人世。
因此,古人之所以选择在午时三刻问斩,便是想借由充足的阳气,来压制阴气。说白了,就是要让十恶不赦的罪犯在被问斩后,连鬼路都走不成,断绝其一切念想。当然了,选择在这一时间段问斩,也是为了能够图个吉利,毕竟问斩在古人看来,是一件比较晦气的事情。
而相对应的,倘若处决的并非重要罪犯,监斩官往往会在午时一到,便命令刽子手问斩,目的就是为了让对方起码还有鬼给做,下辈子投个好人家,老老实实的继续生活便可。
不过,并非所有的朝代都存在“午时三刻”问斩的习惯哦。据史料考证,只有明朝曾严格按照这一规定执行,至于其它朝代,也各有各的监斩机制。比如拿唐朝来说,在一天中处决犯人的时间,并没有过严格要求,也不存在午时三刻问斩一说。但尽管如此,在处决罪犯的日子上,唐朝还是比较看重的。
比如每年从立春开始,一直到秋分这天,期间都是不可以处决罪犯的,这也就是“秋后问斩”的来历。除此之外,每个月的特殊日期,如祭祀活动、皇帝诞辰、佛道经筵等日子,也是不能够问斩犯人的。而到了宋朝,甚至还出现了倘若头天夜里天气没有放晴,第二天就不得处决罪犯,以及倘若当天下雨,也是不能够问斩犯人的。
因此,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并没有完全严格按照史料中的细节,对剧情进行设定,这就导致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使得大多数观众产生了误解。所以说,午时三刻作为古代问斩犯人标准的说法,也只是在明朝在被朝廷所重视,至于其他朝代,也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和说法。包括在一些史料中,清晨或黄昏子夜处决犯人的事情,也并不罕见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