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玄宗得罪汉人有多深?从他处理一桩命案就知道,难怪长安守不住

唐玄宗得罪汉人有多深?从他处理一桩命案就知道,难怪长安守不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655 更新时间:2024/1/26 10:58:08

因此,民间和地方官吏对胡人既畏惧又仇恨。一旦他们得罪了这些胡人,轻则被拳打脚踢一顿,重则吃上官司,被扣上破坏朝廷团结胡人的大帽子!

话说长安城边有一对老夫妻,无儿无女,日常就做些果脯生意糊口。

一日,几名突厥使者进城向唐玄宗献礼,在老夫妻的摊位上兜了些果脯就走,老汉追上去要钱,被一名突厥人转身一脚踢中心窝,仰面跌倒毙命。

突厥人眼看出了人命,转身就要走,却不料被气愤填膺的街坊邻居团团围住,也不知是谁大喊一声:“打死这些欺负咱们汉人的突厥狗!”随后,一群人一拥而上,围着突厥使者拳打脚踢,最后竟打死了一位!

街坊们没想到竟然打死了上皇最重视的胡人,气一泄,大家一哄而散,只留下老汉的妻子趴在死去的丈夫身上哭泣。

长安府尹匆匆赶来,找不到罪魁祸首,遂以一命抵一命来找突厥使者说和。可是,突厥人却不乐意,不仅大闹长安府尹,还要求把所有参与的人都抓来给同伴偿命,并索要3000贯买命钱。长安府尹以抓不到罪魁祸首为由,拒绝了突厥人的要求,并把案子上报给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知道唐玄宗喜爱胡人,也知道朝堂民间对胡人都不待见,更知道这桩案子如果办不好,他自己的乌纱帽也难保!于是,就命人把老妇人押来,让她指认当日参与群殴的街坊邻居。

可怜的老妇人,丈夫还没收殓,却又要被当作罪犯一样去指认“凶手”。悲愤之下,老妇人竟然上吊自杀了。一家两口,就这样冤屈地离开了人世。

这回李林甫彻底傻眼了!

很快,李林甫就被御史弹劾到玄宗面前,朝堂内外一场大风暴正在酝酿!

当时,朝内以李林甫一派独大,他主张用胡人,并说服唐玄宗执行“外实内虚”政策,外用胡人将领,内部排除异己,相权独掌。可是,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却时刻准备抓他的小辫子,试图一举掀翻李林甫,取而代之。

李林甫被弹劾,胡人使者日夜鸣冤,长安百姓群情汹涌……边军中以高仙芝哥舒翰安禄山为首的胡人将领纷纷派遣眼线赶来京城,静待唐玄宗的处理结果。

唐玄宗重用胡人并不是因为他喜欢胡人,而是经历过武则天擅权、韦后乱政和诸王之乱后,留给他的汉人反叛阴影太重,导致他认为汉人掌兵对朝廷的威胁最大。如果内政文事用汉人、外事武功用胡人,不仅能杜绝内外勾结,更利于朝廷掌控大局。

可是,他没想到的是,由于边兵将领大多是胡人,导致大量的内地资源倾斜向边地各州府,实外而虚内。这样的后果就是,内地的经济越来越萧条,汉人对胡人也越来越不满,胡汉融合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

此时的唐玄宗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他也开始有意无意地利用杨国忠打压李林甫。但是,目前还不是激化矛盾的好时机,所以,在这件事情上他也无法公平公正地处置。

为此,杨国忠和高力士帮唐玄宗出了一个损招,命人抓捕挨家挨户搜捕参与群殴的长安居民,把他们的头发当众削掉代罪,并处罚参与者合计500贯,补偿给突厥人。

同时,唐玄宗还收回了李林甫的一些权柄,转赐给杨国忠。

不过,突厥使者却认为唐皇如此避重就轻,是对胡人的侮辱,仍坚持杀人偿命。后来,杨国忠派人对突厥王一顿恐吓加安抚,事情总算平息了下来。

这件事当时表面看似乎就这样过去了,但却留下了更大的隐患,也为盛唐的覆灭埋下了灾难的种子!

事实上,唐玄宗的“左右逢源”不仅没有平息长安人的怒火,反而让他们以为这样的皇帝保护不了自己的子民,不足为圣皇。而各地的胡人将领也心底寒凉,认识到自己不过是唐皇手上的一把刀,一旦刀卷刃崩,就会被丢弃。

因此,当“安史之乱”发生时,长安人不仅没有同仇敌忾帮助唐玄宗,反而纷纷外逃,弃唐玄宗如敝履。唐玄宗无奈只得提前仓皇出逃,到了马嵬坡,随行的将士又发生哗变,逼得他不得不砍了杨国忠,缢死杨贵妃!

至于曾经被他视为干城的胡人将领,高仙芝被唐玄宗派宦官边令城杀害,哥舒翰被唐玄宗亲令逼迫上阵,兵败给安禄山后被俘。而安禄山,这个曾经俯首帖耳的胡儿,却逼得他先失家,后失国,在四处乱窜的路上凄惶死去!

这就是历史上极盛王朝的圣皇,少年得志,中年英武,晚年荒唐。忠心于他的子民被外族欺负时,他打太极;忠心于他的胡人将领在外打仗时,他起疑心;而不忠于他的安禄山,却被他拿来当作胡汉融合的榜样,一日三赐,最后把偌大的王朝败光!

内不能安抚子民,外不能立信蕃将,这样的皇帝怎么可能气运长久呢?

而最可怜的是那一对老夫妻,被一场无妄之灾带走了性命,又因为他们二人连带葬送了历史上最辉煌的盛唐!

更多文章

  • 唐中宗李显登基,太后武则天越俎代庖,大赏群臣,她在算计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中宗李显是武则天的亲儿子,唐中宗李显原文,唐中宗李显照片

    唐高宗李治去世第二天,新皇李显登基,却被顾命大臣裴炎当众批评他不守“孝道”,还拿出晋文帝为父守孝三年的例子,让他退回东宫守孝。无奈,李显只好乖乖地离开皇帝宝座,回东宫守孝去了。而后,群臣请武则天摄政,约定27天后还政李显。武则天摄政后,只做了一件大事,即大封群臣,滥赏皇室,普天同庆。但是,她却独独忘

  • 唐中宗李显登基55天被废,看懂武则天的权谋,方知权力面前无亲恩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原因是李显想给岳父韦玄贞要个宰相当当,可顾命大臣裴炎不同意,还在武则天面前告了他一状。早就垂涎皇帝宝座的武则天,带着甲兵上朝,顺势宣布李显“昏庸无道”,直接把儿子赶下了皇位。 李显为什么一定要让岳父韦玄贞做宰相呢? 原因有二:其一,在李显守孝期间,武则天把皇室、大臣和东宫属臣都封完了,特意留下太子妃

  • 和媚娘幽会被发现,太子李治以为会被告发,不料因为妹妹躲过一劫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连续2年多的时间,李治风雨无阻,在太子别院和武媚娘颠鸾倒凤、巫山云雨。为了防止事情败露,李治对外宣称夜里要为父皇祈福,不许任何宫人、守卫走进他的别院。暗地里,他却命人挖了一个地道,以便他和武照武才人幽会之用。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一日夜里大雪,李治慵懒地抱着武才人直到天亮,留恋不舍。武照催促了

  • 君不密则失其身;撞见母后武则天的丑事,太子李贤竟这样处置?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武则天儿子李贤之死,武则天秘史李贤第几集被废,武则天秘史李贤婉儿吻戏

    李贤心中大恨,脸色红胀,就要揭穿武则天和明崇俨的丑行。被儿子看出自己的丑行,武则天又羞又恼,索性先声夺人:“太子,母后正在与明爱卿商量你父皇的病情,你不在东宫静心读书参事,来此作何?” 为了限制这个对自己早有疑心的儿子,武则天让北门学士编修《百僚新诫》,只为了给李贤一个人读。这是一本专门约束太子行为

  • 他曾经让李世民寝食难安,最终却成为了玄武门之变的失败者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细节,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占据优势吗,李世民为什么会玄武门之变

    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跟大家见面啦。 高考可以说是过去一个月来热度最大的事件,才女武亦姝,高分状元杨晨等学神的事迹广为流传,令人称羡,而其中,700分双胞胎兄弟也喜提热搜。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兄弟二人都如此能力出众,简直是光宗耀祖的喜事。但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古时候的皇家,那就未必了。 在历史上,有这

  • 隋炀帝北巡雁门被突厥大军包围,效仿刘邦解白登之围而脱困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邦白登之围,隋炀帝辽东之战,刘邦对话白登完整版

    隋朝国家之富强,国力之远播为汉代以来所未有,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人民生活安定,在隋文帝励精图治下,有了辉煌的“开皇之治”。604年,隋文帝离奇去世,次子皇太子杨广继位,杨广也颇有才能,可谓是文武全才,可是他也多暴政,最终落得个国破身亡。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曾经北巡至雁门(今山西代县),他北巡

  • 隋炀帝陵墓成谜,为何现身垃圾场?30平方米陵墓略显寒酸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隋炀帝墓里的惊天秘密,隋炀帝陵墓具体位置,隋炀帝真墓修建好了吗

    实在是太巧合了,604年的时候开始即皇帝位,执政期间,可以说是政绩和暴政都很突出。很难准确的评价个人,毕竟去世之前就留有很多谜团,大运河就是在他主持下进行的。还包括大家所熟知的“丝绸之路”,但是在对待自己子民的时候,简直就是滥用民力,最后致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连年的战乱使得平民难以生存,直接导致爆发

  • 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乡探亲,来年回京问斩,最后有多少人回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世民放390名死囚,李世民死前为何下令杀掉此人,李世民临死前最想杀的人

    唐朝能够如此昌盛繁荣主要就是因为唐朝时期统治者的开明之治,从唐太宗开始、唐朝就一路走向盛世巅峰,随后更是有着贞观之治等等盛世年代。不过史书之中也记录了一些趣事,例如李世民就曾放390名死囚回家过年探亲,约定来年再回京秋后问斩。那么最后回来了多少人呢?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儿子,不过当初李渊

  • 武媚娘能成功走出感业寺,绝非李治好色那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治感业寺,李治去感业寺与武媚娘约会,武媚娘最后怎么处置尼姑

    她们,被命运抛弃了在长长的队伍之中,每个人的眼神里都是凄凉和落魄,却唯独有一人,从披上丧服的那一刻起就在盘算着如何离开感业寺这座“囚牢”,这个人就是武媚娘,后来的则天皇后在一些野史和影视作品的渲染下,很多人都认为,武媚娘之所以能离开感业寺完全就是李治的“好色心”在作祟,其实不然,武媚娘能顺利离开,和

  • 有“人镜”美誉的魏徵,因为两个举动,死后竟被唐太宗怒砸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太宗魏徵,旧唐书魏徵传完整版,唐太宗与魏徵论用人

    在魏徵去世后,李世民对这个比他大18岁的大臣极尽哀痛,甚至为他辍朝五天,亲自为其立碑,要知道古时如果皇帝为过世的大臣扶棺、立碑、亲自祭奠,那都是对这位大臣的莫大荣耀。并且在40天后建立了我们现在都很熟知的凌烟阁,并让名家阎立本描绘了24位功臣像,悬挂于凌烟阁殿内,魏徵因功排在第三位。其生前以“直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