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有“人镜”美誉的魏徵,因为两个举动,死后竟被唐太宗怒砸墓碑

有“人镜”美誉的魏徵,因为两个举动,死后竟被唐太宗怒砸墓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460 更新时间:2024/3/2 19:43:26

在魏徵去世后,李世民对这个比他大18岁的大臣极尽哀痛,甚至为他辍朝五天,亲自为其立碑,要知道古时如果皇帝为过世的大臣扶棺、立碑、亲自祭奠,那都是对这位大臣的莫大荣耀。并且在40天后建立了我们现在都很熟知的凌烟阁,并让名家阎立本描绘了24位功臣像,悬挂于凌烟阁殿内,魏徵因功排在第三位。其生前以“直言不讳”著称,就连我们现在的小小孩童都知道他的故事。

而就是被唐太宗给予如此高评价的魏徵,没想到在死后没多久却被唐太宗亲自将他亲手立起的墓碑推倒,并且还取消了魏徵长子魏书玉和自己最小的女儿衡山公主的婚约,一向享有贤名的唐太宗为何怒气冲冲地作出如此不理智的行为?难道在群臣面前展现的他与魏徵和睦的景象都是表面现象吗?

一、两个举荐

其实这是另有原因的,因为在魏徵去世后没多久又发生了一件大事,而这件事直接导致唐太宗的怒气值飙升到顶峰,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魏徵生前,曾经为李世民推荐了两个人才,一位是时为中书侍郎的杜正伦,另一位是时任吏部尚书的侯君集,魏徵说此二人在自己死后可担任宰相之职。可是问题就出在了这里,也不知是魏徵看走眼了还是杜、侯二人太不争气了,杜正伦因为将太宗的话原封不动的告给了太子李承乾犯了漏泄禁中语之罪被罢免宫中一切职务,后又有涉嫌太子谋反一案,被再次贬谪流放。而侯君集大家就熟悉的多了,百晓生在之前的文章中也详细讲过,他是太子谋反之案的背后主导者,结果肯定不会好到哪儿去,被斩首示众。

杜、侯两人都牵扯到一个人,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作为李世民和发妻长孙皇后的第一个儿子,即使后来李承乾有了足疾,李世民都没有动过改立他人为太子的心思,可见李承乾在他的心中地位还是非常高的,奈何自己的儿子最终走上了谋反这条路,犯了君王之大忌,任李世民脾气再怎么好也是不能容忍的,所以等来的就是李承乾被废太子之位,而杜、侯二人因为是魏徵生前所举荐,怒气冲冲的李世民丝毫没有考虑便认定魏徵有结党营私的嫌疑,便亲自命人将刚刚立起的魏徵墓碑推倒。

二、皇帝的面子丢不得

在百晓生看来,太子一事其实只不过是个导火索而已,是李世民的怒气达到了顶峰的一个关键因素但并未是全部由其导致的。

首先,魏徵曾经把自己向李世民呈献的谏言毫无保留地全部口述给了时为太宗起居郎的褚遂良,这个起居郎百晓生在之前的文章也有提到过,就是记录皇帝衣食住行一言一行的职位,就和咱们现在的专秘差不多,本来褚遂良就是个很耿直的boy了,真正地做到了李世民说啥做啥他都一一记录,好坏不论,这时候魏徵再来个添油加醋,就让李世民觉得魏徵大有想为自己死后博个清正不阿的名声的嫌疑,此为其一;

其次,魏徵在627年(唐太宗贞观元年)被封为尚书左丞,到他去世的643年(唐太宗贞观十七年)这17年间,魏徵共计向李世民“犯言直谏”了200多次,其中什么方面的谏言都有,政治经济文化这些咱就不说了,就连李世民的私生活他都管,这种过火的举动虽然最终都被李世民全部接纳,但谁又知道李世民当时的内心是怎样想的,估计是心里早把这个魏老头子骂了好多遍了。大家想想,做皇帝的在很多时候都说了不算,却要听一个大臣的话看他的脸色,几乎每次都让他下不了台,任皇帝脾气再好估计也不能就此善罢甘休吧,于是趁着太子一事,李世民长期积累下来的压抑终于喷薄而出,还是以一种极其愤怒的方式爆发了出来,此为其二。

总之,魏徵的两个举荐、屡次谏言让李世民下不了台,最终导致了唐太宗怒推他的墓碑,所以“伴君如伴虎”这个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只不过综合来看,李世民还算是比较开明的君主,做了推倒墓碑这件事后也觉得做得有些过,但碍于面子,一直找不到让自己下台阶的机会。直到魏徵死后的第二年,李世民不顾群臣反对亲征高句丽,虽然屡战屡捷,但最终因天气状况导致军队无法前行只能班师回朝,此时的太宗又想起了“犯言直谏”的魏徵,感叹道如果要是魏徵还在,绝对会成功阻止自己此次出征,回到长安后免不了又去魏徵墓前缅怀一番君臣之谊,并且把推倒的墓碑又重新扶了起来。整体看来,魏徵身后虽然有波折但总归结局是好的。大家怎么看呢?

更多文章

  • 前半生英明神武唐玄宗,后半生是怎么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唐玄宗英明神武视频,唐玄宗的英明,年轻时英明神武的李隆基

    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也是大名鼎鼎武则天的孙子。唐垂拱元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幼年时因武则天大权在握,极力打压李氏家族,母亲因犯了宫廷忌讳而被处死,父亲虽然贵为皇子,却也是武则天手中的一颗棋子,所以也是过着如履薄冰的日子。但是懦弱的李旦却生了李隆基这个英明神武的儿子。李隆基生

  • 还原真实的“唐僧取经”:潜逃式、没有公费,最大阻碍来自唐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僧取经真实历史,唐僧取经前的所有经历,唐僧取经背后的真相

    《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都是以历史上著名的“玄奘取经”改编而成,很多人认为,两者的唯一区别就是《西游记》中增加了许多神话色彩。而事实上,《西游记》中的“唐僧取经”和真实的“玄奘取经”有太多的不同点其一:出身《西游记》中唐僧的出身颇具悲剧色彩,父亲早奸人陷害、一命呜呼,母亲忍辱负重,在生下唐僧后将其和一

  • 作为雄才伟略的帝王,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谁是最狠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太宗汉武帝知乎,汉武帝和唐太宗政治措施,汉武帝和明太祖谁最好

    传统的史书对于这三位皇帝的功绩,是大加赞扬的,对他们总体上持肯定的态度。但是对于他们晚年的一些政策,以及对待官员对待百姓的态度,基本没有什么详细的介绍和描述。这就容易让人们对这三个皇帝的认识不足,对他们缺乏理性的认识和评价!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列数一下汉武帝、唐太祖、明太祖这三位皇帝在晚年都做了些什么事

  • 吕思勉:李世民能力中等,不如宋武帝、陈武帝、梁武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简史吕思勉,李敖评价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价格

    吕思勉,近代著名史学家,尤其擅长研究南北朝、隋唐史,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史学四大家”,史学研究能力自然没得说。吕思勉的代表作,《隋唐五代史》评价:“唐太宗不过中材。论其恭俭之德,及忧深思远之资,实尚不如宋文帝,更无论梁武帝;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无论宋武帝、陈武帝矣。”吕思勉看来,李世民不过中

  • 东晋孝武帝:在位24年,赢得淝水之战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晋孝武帝与刘裕,东晋十六国淝水之战,历史上真实的东晋孝武帝

    317年,司马睿在江东称帝,却没能掌握实权。司马睿能立足江东,靠的是门阀士族的拥戴,王氏、庾氏、桓氏、陈氏,相继主导朝政,皇帝就是个摆设。司马睿作为开国皇帝,却被王敦控制,郁郁而终,其余皇帝可想而知。到了简文帝司马昱时,由于桓温掌权,并有取代晋朝的打算,简文帝临终前,居然想“禅让”皇位给桓温。孝武帝

  • 唐高宗李治的最大悲哀——生前遇到武则天,死后撞上影视剧!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关于李治的评价大都很“反面”,说他生性懦弱,在其他几位皇子为了皇位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李治都是置身事外,对政治也不感冒,没成想,这样的“二傻子”竟然入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法眼”,成为接班人。登基之后也没有表现出一个君王该有的威严,一个长孙无忌都让他束手无策。直到那位“武才人”二番进宫,李治才在武

  • 说一说:李世民背后那些各有千秋的女人们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世民一生有多少女人,李世民最喜欢的女人是谁,如何评价李世民的一生

    一、贤惠皇后——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贤后之一,她也是最称职的皇后。在李世民征战四方的岁月里,她紧紧追随,她为李世民沏茶洗衣,事无巨细,悉心照料李世民的生活起居,正是因为他贴心暖肺的照顾,李世民才打赢了一场又一场胜仗。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她作为正宫娘娘,对后宫其他嫔妃,像对待一家人一样宽

  • 李世民一生为何只册立了一位皇后?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世民在长孙皇后怀里哭,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立过皇后吗,唐太宗李世民的老婆长孙皇后

    正因为皇后在国家统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历代帝王都非常注重皇后的任命,当前任皇后殡天之后也往往会及时补缺,就连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也先后任命了三位皇后,而周宣王和昭武皇帝刘聪更是同时任命了四位皇后。可是,与这些十分重视皇后的帝王相比,唐太宗李世民就显得异常低调,他一生之中只有一位皇后,就

  • 她是隋文帝遗妃,因隋炀帝送的一个金盒,羞愤之下郁郁而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隋炀帝野史传闻,隋炀帝后妃的下场,隋炀帝的女儿与唐太宗

    多少帝王被最底层的起义军轰下了宝座,而不少朝代开国之君也是卑贱平民,刘邦一介草根布衣,朱元璋要饭叫花放牛郎。他们都颠覆了前朝开辟了新政,所以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做到荣辱不惊才能笑看风云,在低谷和高位之时都要不断地提醒自己。隋文帝的出身也极为平凡,但是他凭借自己的智谋和手段,结束了三百年的混战局面,

  • 玄武门事变,李世民杀兄弑弟,为何却单单的放过他们两人的妻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谁,大唐情史李世民玄武门,秦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完整版

    可是他的夺位之举我们暂且不提,单说兵变的后续处理就让人很难的理解,他幽禁老皇帝,给了一个太上皇的头衔,自己接管了天下,这在情理之中,他杀了建成圆寂二人,争取绝对的主动权这也合理。为了不让他们的后代寻仇,他将二人的是个儿子全部斩首,以绝后患也无可厚非。就是他在所有事情都尘埃落定后,却将二人的发妻占为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