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曾经让李世民寝食难安,最终却成为了玄武门之变的失败者

他曾经让李世民寝食难安,最终却成为了玄武门之变的失败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583 更新时间:2024/2/3 1:29:35

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跟大家见面啦。

高考可以说是过去一个月来热度最大的事件,才女武亦姝,高分状元杨晨等学神的事迹广为流传,令人称羡,而其中,700分双胞胎兄弟也喜提热搜。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兄弟二人都如此能力出众,简直是光宗耀祖的喜事。但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古时候的皇家,那就未必了。

在历史上,有这样一对兄弟,论及才干放眼千古也是人杰。但二人最终的结局却是兄弟阋墙,两虎相争。

此二者便是李渊之子,李建成与李世民。相比起后世功成名就的太宗,李建成的生前身后名可就太不堪了。

/隐太子形象的由来

成王败寇,是已知事实,而历史一向对成功者宽容,对失败者苛责。所以即便是玄武门之变太宗犯了弑兄杀弟囚父这三宗人伦之罪,大多史家都对此报以理解和宽容。

李建成的第一形象便来自于经由太宗修改过的唐史以及后世的一些史书。(史载太宗三请高祖实录,不允,凡再三,改之)

《旧唐书》史臣曰:“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迹。若非太宗逆取顺守,积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坚持小节,必亏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炀帝,亦不及矣。”

司马光《资治通鉴》曰:“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

史书中不乏有为李建成翻案的记录,但大多都是捧了太宗的臭脚,认为李建成嫉贤妒能,昏庸残忍。

以致到后世隋唐演义,说唐全传这些小说传记中,李建成成为了毫无功劳可言,与三弟李元吉狼狈为奸,时时刻刻想着害死太宗的反面人物。

另外,太宗虽然以皇家之礼厚葬了李建成,但为其选的谥号却是隐。

谥法曰:“隐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又:“隐,哀也。”

隐的意思指本性难改,言过其实,柔弱短寿,这是中下等的谥号,而太宗给李建成封号为息王,直接从太子降格为亲王,直到贞观十六年才升格为太子,但谥号不变,恶名不减。

由此可见太宗对自己的长兄若说毫无怨恨是不可能的,但这份怨恨真的来源于李建成所谓的嫉贤妒能么?怕不尽然。

/军政皆能的一代英主

前面提到的资治通鉴上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意思就是大唐的天下都是太宗打下来的,那么,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就没有参与到这场争鼎游戏当中么?

事实上,建唐初期,晋阳起兵,定西河、下绛县、驻永丰、入长安等军事活动中,李建成冲锋陷阵,一马当先战功卓著。更率先攻破长安,奠定了唐都号令天下的军事基础。

《大唐创业起居注》大郎(建成)长安之战载:于是诸军各于所部营分角,修攻战之具。云梯竞耸,楼争高,百道齐来,千里并进。绕京竹木,歼于斯矣。十一日丙辰,昧爽,咸自逼城。帝闻而驰往,欲止之而弗及。才至景风门东面,军头雷永吉等已先登而入,守城之人分崩。

而中期乱世,李建成作为太子留守都城,未能像李世民那样扬名天下。不过他做了另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巩固了唐的后防。当时在唐军的后方是突厥,他们野心中原早已路人皆知。李建成镇守边关要塞至始至终没有失手过,这一点也是相当难得的。

另外,李建成立为太子之后,留在长安协助李渊处理内政。除了镇守后防外,他也网罗了魏征、王珪等人才,这些人后来都成了贞观年间的一代名臣,由此可见李建成是位招贤纳俊的英主。

关于他的品行,在诸史书中,以《资治通鉴》的记载最为平实可靠,肯定了李建成“性仁厚”。而至于谣传说他喜欢饮酒、女色、游猎,基本没有什么历史根据。

上马打天下,下马定后方,礼贤下士,宽恕仁厚,可以说,比起行事果决,关键时候心狠手辣的唐太宗,李建成也许更符合中国儒家传统思想中的明君形象。

/学霸哥哥与学神弟弟

古代长幼秩序森严,立嫡立长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太子李建成本身能力出众,德行贤良的情况下,身为次子的李世民想要登位,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太宗作为封号秦王(秦为战国第一强国,故秦王为天下第一王)的人杰,权欲旺盛几乎是他的标签,让他日后屈居于长兄之下,交出手中军权,那是万万不能的。

更何况,太子的确贤能,太宗却是方方面面都要更胜一筹。

军功

首先在初期,李建成仗着太子之尊,军备部下皆胜过李世民,与后者一起夺河西,定长安,功劳上比李世民大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从对待二者最公正,成书于武德年间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记载:大郎二郎功劳相仿。

李渊立唐国打天下之时,李建成二十八,李世民才十八岁,差十年之龄却差不多打了个平手,不得不说,李世民无愧于后世军事家的称呼。

而从征讨薛举开始,李建成被派到后方坐镇,李世民则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仁杲(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所以到后期,两人的军功天差地别,几乎无从比较。

个人魅力

在选贤举能上,二者也有差距。天策上将府可谓是人才云集,太子府虽然也不乏贤臣,但李建成的个人魅力这一点上从二者对同一地方的招贤纳士中就能看出差距。

李建成同期招揽了罗艺与魏征,而李世民却手握十八学士,甚至连窦建德的妹夫齐行善最后都甘愿为其驱使,更遑论从李建成阵营投奔李世民的诸多名臣。

权谋

由于隐太子最终都没有当上皇帝,所以执政能力无法作出直接比较,不如比较权谋。

这一点可以从玄武门之变前夕比较得出,当时长安被坐镇后方的李建成经营多年,按理说应该固若金汤,但李世民只用了四年时间,就把长安城渗透成梭子一样。

六月初四那天从大理寺到京兆尹,从禁宫卫士到长安武侯。高士廉放犯人从监狱去往玄武门,中间历经长安城内多个关卡,城防军巡逻军士居然就这样放过这么一批人浩浩荡荡过去了,这群人可是去谋反的!

而长安城内大小官员的集体失声才是最可怕的,一个亲王的幕僚,京兆尹的副官就有资格在大理寺捞人,可见当时李世民的对于大唐政治局面的掌控能力完胜李建成。

性格

前篇曾提及,李建成是个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谦谦君子,他仁厚,孝顺,对兄弟友爱;相反,李世民无论如何都是那个操刀者,弑兄杀弟囚父的污点给大唐的宫斗开了先河,这一点洗不净。

但,谦谦君子容易耳根子软,也容易优柔寡断,所以未必是个好皇帝,而太宗李世民,则有史为证,无需多说。

综上所述,如果最终李建成登上帝位,可做守成之君,天下也会休养生息,渐渐强盛,指不定还能有个世宗的庙号,但要说做到太宗那般开贞观之盛世,未免难以服众。

/众所周知的结局:玄武门之变

无论是野史正史,小说传记,还是放眼整个华夏后一千年,玄武门之变都称得上是一次决定未来历史走向的政治性事件。

李家双龙最终在玄武门之变分出输赢,其中李世民成为胜者,贞观之治开创大唐盛世,成为能与秦皇汉武相提并论的千古一帝,李建成则兵败身死,所遗子嗣尽被诛杀,本人更是惨遭后世唾弃。

成王败寇,是已知事实,那么留给我们的,便是无尽的思量。

太子输在优柔寡断,虽后世翻案者纷纷赞其坚守原则,为一代英主,终究是个失败者;太宗胜在出手果决,却有失底线,以致后世子孙纷纷效仿,宫斗不断,再难复大唐盛世。

而当今社会,风气浮躁,物欲横流之下,人心不古在所难免。有时走到人生岔道口,犹豫不定之时,我们应当在坚守底线之余,当机立断,把握时机!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关注如斯精舍,分享古人智慧,我们下期再见!

更多文章

  • 隋炀帝北巡雁门被突厥大军包围,效仿刘邦解白登之围而脱困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邦白登之围,隋炀帝辽东之战,刘邦对话白登完整版

    隋朝国家之富强,国力之远播为汉代以来所未有,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人民生活安定,在隋文帝励精图治下,有了辉煌的“开皇之治”。604年,隋文帝离奇去世,次子皇太子杨广继位,杨广也颇有才能,可谓是文武全才,可是他也多暴政,最终落得个国破身亡。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曾经北巡至雁门(今山西代县),他北巡

  • 隋炀帝陵墓成谜,为何现身垃圾场?30平方米陵墓略显寒酸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隋炀帝墓里的惊天秘密,隋炀帝陵墓具体位置,隋炀帝真墓修建好了吗

    实在是太巧合了,604年的时候开始即皇帝位,执政期间,可以说是政绩和暴政都很突出。很难准确的评价个人,毕竟去世之前就留有很多谜团,大运河就是在他主持下进行的。还包括大家所熟知的“丝绸之路”,但是在对待自己子民的时候,简直就是滥用民力,最后致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连年的战乱使得平民难以生存,直接导致爆发

  • 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乡探亲,来年回京问斩,最后有多少人回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世民放390名死囚,李世民死前为何下令杀掉此人,李世民临死前最想杀的人

    唐朝能够如此昌盛繁荣主要就是因为唐朝时期统治者的开明之治,从唐太宗开始、唐朝就一路走向盛世巅峰,随后更是有着贞观之治等等盛世年代。不过史书之中也记录了一些趣事,例如李世民就曾放390名死囚回家过年探亲,约定来年再回京秋后问斩。那么最后回来了多少人呢?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儿子,不过当初李渊

  • 武媚娘能成功走出感业寺,绝非李治好色那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治感业寺,李治去感业寺与武媚娘约会,武媚娘最后怎么处置尼姑

    她们,被命运抛弃了在长长的队伍之中,每个人的眼神里都是凄凉和落魄,却唯独有一人,从披上丧服的那一刻起就在盘算着如何离开感业寺这座“囚牢”,这个人就是武媚娘,后来的则天皇后在一些野史和影视作品的渲染下,很多人都认为,武媚娘之所以能离开感业寺完全就是李治的“好色心”在作祟,其实不然,武媚娘能顺利离开,和

  • 有“人镜”美誉的魏徵,因为两个举动,死后竟被唐太宗怒砸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太宗魏徵,旧唐书魏徵传完整版,唐太宗与魏徵论用人

    在魏徵去世后,李世民对这个比他大18岁的大臣极尽哀痛,甚至为他辍朝五天,亲自为其立碑,要知道古时如果皇帝为过世的大臣扶棺、立碑、亲自祭奠,那都是对这位大臣的莫大荣耀。并且在40天后建立了我们现在都很熟知的凌烟阁,并让名家阎立本描绘了24位功臣像,悬挂于凌烟阁殿内,魏徵因功排在第三位。其生前以“直言不

  • 前半生英明神武唐玄宗,后半生是怎么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唐玄宗英明神武视频,唐玄宗的英明,年轻时英明神武的李隆基

    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也是大名鼎鼎武则天的孙子。唐垂拱元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幼年时因武则天大权在握,极力打压李氏家族,母亲因犯了宫廷忌讳而被处死,父亲虽然贵为皇子,却也是武则天手中的一颗棋子,所以也是过着如履薄冰的日子。但是懦弱的李旦却生了李隆基这个英明神武的儿子。李隆基生

  • 还原真实的“唐僧取经”:潜逃式、没有公费,最大阻碍来自唐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僧取经真实历史,唐僧取经前的所有经历,唐僧取经背后的真相

    《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都是以历史上著名的“玄奘取经”改编而成,很多人认为,两者的唯一区别就是《西游记》中增加了许多神话色彩。而事实上,《西游记》中的“唐僧取经”和真实的“玄奘取经”有太多的不同点其一:出身《西游记》中唐僧的出身颇具悲剧色彩,父亲早奸人陷害、一命呜呼,母亲忍辱负重,在生下唐僧后将其和一

  • 作为雄才伟略的帝王,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谁是最狠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太宗汉武帝知乎,汉武帝和唐太宗政治措施,汉武帝和明太祖谁最好

    传统的史书对于这三位皇帝的功绩,是大加赞扬的,对他们总体上持肯定的态度。但是对于他们晚年的一些政策,以及对待官员对待百姓的态度,基本没有什么详细的介绍和描述。这就容易让人们对这三个皇帝的认识不足,对他们缺乏理性的认识和评价!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列数一下汉武帝、唐太祖、明太祖这三位皇帝在晚年都做了些什么事

  • 吕思勉:李世民能力中等,不如宋武帝、陈武帝、梁武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简史吕思勉,李敖评价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价格

    吕思勉,近代著名史学家,尤其擅长研究南北朝、隋唐史,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史学四大家”,史学研究能力自然没得说。吕思勉的代表作,《隋唐五代史》评价:“唐太宗不过中材。论其恭俭之德,及忧深思远之资,实尚不如宋文帝,更无论梁武帝;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无论宋武帝、陈武帝矣。”吕思勉看来,李世民不过中

  • 东晋孝武帝:在位24年,赢得淝水之战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晋孝武帝与刘裕,东晋十六国淝水之战,历史上真实的东晋孝武帝

    317年,司马睿在江东称帝,却没能掌握实权。司马睿能立足江东,靠的是门阀士族的拥戴,王氏、庾氏、桓氏、陈氏,相继主导朝政,皇帝就是个摆设。司马睿作为开国皇帝,却被王敦控制,郁郁而终,其余皇帝可想而知。到了简文帝司马昱时,由于桓温掌权,并有取代晋朝的打算,简文帝临终前,居然想“禅让”皇位给桓温。孝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