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上山想服山大王从良,却说不过对方?原来这是庄子惹的祸

孔子上山想服山大王从良,却说不过对方?原来这是庄子惹的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872 更新时间:2024/2/10 17:47:33

这次孔子要见的人是一位像山大王一样的江湖英雄,他带着9000多弟兄横行天下抢劫钱粮人口,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不敢对付他,而且一直有传说这位山大王穷凶极恶,常常拿人的心肝下酒,可是孔子却不信这个邪。

[var1]

只是因为孔子跟山大王的哥哥是好朋友,就自告奋勇来说服山大王放下屠刀,颜回子贡记得清清楚楚的,临出门的时候山大王的亲哥哥还在劝孔子说:“哎呀,我弟弟生性勇猛无敌,而且学识广博,思想活跃。特别会辩论,特别能骂人,先生你去肯定是要吃亏的。”

但是眼看着马车已经到了山大王的军寨门口,孔子摆足礼数求见大王,毫无惧色,颜回子贡眼看着老师慢慢地走进了山大王的营帐中。然后只不过经过片刻的宁静,这营帐里就传来了激烈的喝骂声。

[var1]

孔子性格温文尔雅,自然不会如此高升,想来这呵骂之声必然来自那位山大王,颜回和子贡等人隔得远了,只听到断断续续的一些词汇,什么有巢氏、皇帝、伯夷、叔齐等等,颜回和子贡两人面面相觑,心中疑惑,这些古代贤人的大名怎么会从一个江湖山大王的嘴里滔滔不绝的讲出来呢?他真有如此的学问吗?果然是土匪,有文化,谁见谁都怕呀。

过了很久孔子面容苍白的从营帐中走了出来,显然是被骂的够呛,颜回和子贡慌忙搀扶他上车,孔子上车后依旧长吁短叹的说:“哎,我这次来呀,纯属是没病找病,简直是来撩拨猛虎的胡须呀!”

而这个故事中那个把孔子骂得失魂落魄的正是我们的主人公,传说中的大盗盗跖。而这个故事其实是庄子的一篇文章里的故事。

第一,盗跖的传说

[var1]

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庄子的这篇文章讲述的不是真事儿,是他创作的一个寓言故事,但是给大家转述了一个庄子写的故事,为什么呢?因为这庄子的这篇文章里面就提到了非常多的历史事件。这篇文章中却值得我们对盗跖继续一下探究。

历史上的盗跖,他是一个两面性的人物,可以说是既非常混乱又非常清晰,先说说它的混乱是因为什么,从先秦时代的文献记录来看,我们至今还无法确定盗跖到底活动于什么时代,后世学者一般倾向于就认为他活动于战国中期以前。

关于盗跖的传说,是先秦时代非常有名的,著名的成语盗亦有道就是出自盗跖的典故,不过盗跖自己没有专门的传记,他的故事都是在其他文献中,零星出现的碎片。

第二,盗跖坏的一面

[var1]

而且通常来说,盗跖都是在这些典籍里边儿以负面形象来出现,比如说史学大家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里就提到过,“盗跖为人非常残暴,每天都杀害无辜良民吃人内脏,但是他聚众数千人横行天下是所向无敌,最后还是活到高寿才安稳辞世。”

关于盗跖吃人心肝的说法,其实一直在战国时代有流传,即便是上面讲到的庄子盗跖篇中,也提到了孔子在见盗跖的时候,正在把人的这心肝儿切片装得跟菜一样,可能一会就下锅了,煎炒烹炸得弄一桌子菜。

[var1]

在著名的儒家的思想家孟子也在著作中就提到,“努力是分种类的,努力为善的人,那就是奔着这千古贤君舜帝那样的人去。而努力为恶的人,那就是奔着像千古恶贼,盗跖那样的人去”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文献中的盗跖,这个人坏的一面。

那他怎么在这么多的历史名家那里就受到这么多差评呢?因为盗跖这人主要的业绩就是造反,当时很多农民或者是奴隶逃亡,盗跖就把这些人聚起来,转战各地开始打劫,据说从东面的齐国到西面的秦国基本上说在当时中原的范围内了,这盗跖都打遍了,所以那时候很多人站在封建社会这维护秩序的角度,就觉得盗跖这个人就很自然地被描述成了一个吃人的大坏蛋。

第三,盗跖好的一面

[var1]

而就这么一位在封建时代饱受差评的人,他好的一面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这就是战国时代儒家思想家荀子说过的一句话,荀子说:“在他生活的时代,君子们也就是读过书的文化人都看不上盗跖,因为他干的那些事儿都是不符合礼仪标准,但是盗跖的名声却在民间非常大,粉丝也非常多。根据他的观察,盗跖的传奇故事可以与历史上著名的舜禹这样的明君故事一样,获得民间传承而不朽”。

请注意这可不是荀子个人的评价,关键是后来的这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在唐代的笔记中还记载说到唐朝时候的这高唐县大致相当于现在山东省章丘一带,盗跖寿终正寝的墓葬一直还在,这已经是荀子发表那个评论,大概900年之后的事儿,那时候还有唐朝盗贼去自发的纪念盗跖,为他的这个墓上坟。

[var1]

而且其实不仅仅是在唐朝,根据学者的考证就算到了清朝末年,淮北一带仍然有民众给盗跖修这个庙来祭祀他,就把这位当神了给供起来。

那为什么盗跖的遭到这么多差评,而民间却始终有人给她点赞,其实通过庄子那篇盗跖的文章,我们就能够看出来其中的端倪。

在这篇文章里,庄子实际上是通过盗跖之口来驳斥更有名气的孔子,旁征博引的雄辩内容实际上阐述的是庄子的主张。推测一下,有些话庄子不能说,但是盗跖可以说。所以这盗跖就被当成了反面角色,一来是替人说坏话骂人,二来就是为了通过正反对比来突出正面人物。

总结

[var1]

咱们影视剧里面通常会安排这种角色,都是套路。那时候所有人都知道盗跖看不上这些所谓的封建秩序。其实这种因素也代表了庄子对盗跖的某些倾向,在他的笔下,盗跖虽然也有吃人心肝的恶行,但是在当时战国时代残酷的争战之下,以及在当时封建制度的种种不公平面前,盗跖仍旧是一个具有鲜明的反抗精神的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盗跖的千年传说大约是与盘古共工精卫这样的传说故事相类似的。

关于盗跖,大家可以在留言区探讨喔!

更多文章

  • 平原君为何能成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因为他能为了跛子而杀妾室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平原君是赵相吗,平原君与赵奢关系,战国时平原君是谁

    这一切都源自于秦国君王贤明及政策合理,而这其中最不可或缺的便是人才,如商鞅、白起等大才之人,让秦国一步步的走向了强大。但其余六国存在几百年也不是吃素的,不会白白看着一家独大,也为了加强自身的实力,各国都开始想方设法让自己变强大。而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吸引人才。于是各国王室都开始以各种各样的方法招揽门客

  • 慕容复一心想要光复的大燕国,真的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慕容复光复大燕有多难,慕容复要复兴的燕国历史上在哪,燕国慕容复

    [var1]燕国这两个字,我们可能更熟悉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但在北宋以前,历史上出现的燕国多达十几个。结合历史背景,慕容世家想要光复的应该是南北朝时期的前燕。前燕是南北朝时期,辽东公慕容皝创立的政权,南下的鲜卑人分支在辽东北逐渐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342年,慕容皝击败了后赵,在龙城也就是今天的太原

  • 唯一由武林高手护卫的国家,国土仅一座城,却让战国七雄战战兢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烽火战国七雄争霸,古代最惨烈的守卫战,战国有七雄是哪七雄

    [var1]在春秋战国时期,侠客常依附于大人物的门下,“战国四君”之一的孟尝君门下便曾有许多的武艺高强的侠客。孟尝君原名为田文,原来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名贵族子弟,齐威王田因齐之孙,靖郭君田婴之子。但是靖郭君田婴的子嗣太多了共有四十多个,但好在孟尝君少有才学,渐渐的受到了重视。田婴让他主持家政,和接待

  • 春秋战国冷知识-粮食作物的主要品种及其产地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国时期各粮食作物亩产,粮食品种及图片,春秋战国的粮食

    粮食作物,古代称作谷。谷的品种相当多,故有“百谷”之称。其中主要的品种,是“五谷”。《孟子•告子》说“五谷者,种之美者也。”关于五谷的解释,说法不一,而多用以指黍、粟、麦、稻和大豆。这五种谷,在先秦时期固然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一直到现在还在不同程度上分别保持它们的传统地位。黍[var1][var1]甲

  • 春秋战国冷知识-狩猎、采集、捕鱼和植树的活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战国狩猎,战国时期捕鱼的视频,春秋战国的三大战争

    狩猎商代狩猎活动比较频繁,卜辞中常有狩猎的记载。猎获量最多的动物是鹿类和狐,还有豕、兔、马、鸡以至虎、兕象等。有时,一次猎获鹿可达几百头,可见其规模是很大的。西周春秋,狩猎仍然常见于记载。《逸周书•世俘解》谈到了武王克殷后进行的狩猎活动,《诗经•小雅•吉日》、《车攻》、《郑风•叔于田》、《大叔于田》

  • 春秋战国冷知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和二十四节气的出现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二十四节气的物候现象,春秋战国的冷知识,春秋战国时代三大特征

    物侯历和物侯诗根据国内外民族学资料推测,在农业发明前,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渔猎生活中已积累了初步的物候和气象知识。农业产生后,由于掌握农时季节的需要,对物候的观察更加深入,从而成为人们掌握农时的最早一种手段。商、周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和物候诗:《夏小正》和《诗经•豳风•七月》。《夏小正》经文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纺织、制盐、漆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战国时期的漆器,战国漆器有哪些纹样,战国盛产漆器图片

    战国时期的纺织品生产也颇为发达。《尚书•禹贡》载,当时的兖州贡“织文”,是一种“非一色”的丝织物;青州贡“檿丝”,是一种“山蚕之丝”,即柞蚕丝;徐州贡“玄纤缟”,是一种“赤而有黑色,以为之衮,所以祭也”(均见蔡沈《书经集传》)的黑红而细的丝织品;扬州贡“织贝”,郑玄说:“贝,锦名也,《诗》云:‘成是

  • 历史冷知识-历史上真实的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上的楚国,哪个省是正宗楚国人,楚国士兵被阉杀

    [var1]楚的先世,在传说中,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据说,他是帝颛顼高阳的后裔。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在《离骚》这篇自传式的诗里就自认为是“帝高阳之苗裔”。《大戴礼•五帝德》说,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祗励”。这就不是一个人

  • 韩 地 古 今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韩地指什么地方,古韩州历史,横山桥新安韩地未来规划

    韩地古今宜阳地处洛河中游,属河南省西部。东临洛阳市,西连洛宁,北与渑池、新安毗邻,南与伊川、嵩县为界。南北宽50公里,东西长57.5公里,总面积1651平方公里。宜阳夏、商属予州雒西地,西周时属周南地。春秋属晋、亦曾为毛国地。战国时为韩宜阳邑、韩武子自封地韩原迁此建都城。韩景候迁都阳翟之后,宜阳开始

  • 西安发现秦国章邯将军都城,地铁五号线直接改道,考古人员正发掘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国名将章邯,章邯墓,章邯与晨曦公主

    章邯是秦国著名大将,也是秦朝最后一名大将,秦二世时期,被封为雍王,并且拥有很大封地。此次发现的废丘,正是章邯将军的都城,目前发现地为东马坊遗址。[var1]考古人员表示,此次在当地发现了很大的夯土建筑,在地下部分可达80米乘以100米的范围。而在西侧还有方圆2500平米的二号夯土建筑,整个建筑处于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