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广之孙投降匈奴,辱没了祖辈风采?都因汉武帝听信谗言错下杀手

李广之孙投降匈奴,辱没了祖辈风采?都因汉武帝听信谗言错下杀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280 更新时间:2024/1/22 8:36:31

01 负面印象

大家认识李陵大多是从苏牧羊的故事当中了解的,当年苏武被流放到北海之地,曾有一位受降匈奴的汉人前来劝说他和自己一道投降。这个人便是飞将军李广孙子--李陵。

大家在了解苏武牧羊这个典故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个误解,那便是投降的李陵是一个叛徒。看看苏武,被匈奴拘禁了整整19年,虽然在匈奴娶妻生子,但是依旧是身在匈奴心在汉,不忘国恩。是一位流传于世,受世人敬仰的忠贞爱国之人。

而来劝他投降的李陵,自己身为汉朝飞将军李广之孙,不说有李广之勇,也应该怀李广之志。但是他偏偏投降了自己爷爷的敌人,并且还“不知廉耻”的来劝解一位守身爱国的有志之士投降。

这其中给人的印象,绝对是将李陵形象,塑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形象。

观史不可片面,尤其是这位李陵,各位历史“喷子”更应该了解其前因后果再做定论。

02 爱憎分明

李琳乃是飞将军李广之后,爷孙三代都为汉朝效力。他爷爷李广因为在征讨匈奴的途中迷失了方向导致被卫青问责,李广认为在战场上迷路,史官肯定会将这件事“添油加醋”的书写出来。他自己一生征战无数,如今年过六旬还在为国出战,可是偏偏遇到这样的情况,他心中忍受不住后世史书的口诛笔伐,于是便引刀自刎。

而李陵的三叔李敢,听闻父亲自刎,便认为是,卫青任意调离李广,才导致了后面的事情发生。因此怒冲冲的前去与卫青对峙,并且还将卫青打伤。作为当事人的卫青以大局为重,并且感念李广的忠烈,便将这件事情给压了下去。但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却忍受不了自己的下属,殴打自己的舅舅,便在一次外出狩猎之时将李敢给射杀了。

如此可见李陵这一家人都是“急性子”、敢作敢当,并且爱憎分明。这也导致了他在假意投降匈奴之后,因为汉武帝的“侮辱”而真真正正地,投入了匈奴的怀抱。

03 孤军深入

李陵也继承了他爷爷的军事才能,李广曾经带着一百骑兵用计对峙匈奴大军,并且成功将他们吓跑。而李凌也拥有他爷爷的勇气,不想甘于当时主帅李广利之下,做押运粮草的小官。

于是便请求汉武帝说:“我手下部将皆是虎将狼卒,绝对可以独当一面,请让我上战场正面对抗匈奴,不要让我和部下当区区的运粮队。”武帝看出了他不想屈于人下的心思,便对他说:“你其实是不想做别人的下属吧!我出兵太多,已经没有马匹可以给你了。”李陵见有机会上战场,便一口回绝道:“不用给我马匹,只用给我5000步兵,我便可以拿下匈奴单于的王庭。”

李陵就这样带着区区5000兵马,深入到匈奴腹地,谁知他却遭遇到了单于的主力部队。但是李陵带领的军队并没有“怂”,而是展开军阵,且战且退。

以5000步兵对阵,匈奴8万骑兵而不落下风,但是他是孤军深入,并没有后援。所以在如此实力悬殊的战斗当中,他虽然斩杀了敌方上万人,但依旧免不了落败这一条道路。

最终的结果便是,他带着的5000步兵死伤了2000多人,但是依旧没有溃败,要知道在古代只要战损超过1/10,大多数部队便会溃败,但是在2/5都阵亡的条件下,他依旧坚持着。

足以看出他是一个带兵出色作、作战勇猛将军。可惜他拼尽全力,依旧因为叛徒的背叛而导致被困,最后力竭被俘。

04 绝望难当

他虽被俘,但是他也想和他爷爷一样假称投降,然后找准机会返回朝堂,或者与大军里应外合攻破匈奴。在这个过程当中,却发生了,一件让他终生感到“羞辱”的事。

汉武帝知道他被俘之后,曾经纠结过一段时间,但还是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去接李陵。但是不成器的公孙敖,却没有接到李陵。因为担心被罚,便抓了一个俘虏,并且从他那里得知,有一个投降的汉朝将军,正在帮他们练兵对付汉朝,而这位将军就信姓李(其实帮助匈奴练兵的是李绪)。

于是公孙敖便“谎报军情”,对汉武帝说:“李陵正在帮助匈奴练兵来对付我们,所以我才没有接到他。”

最终的结果便是,汉武帝大怒,将他满族抄斩,这也让他老家的人,都以他为耻。

如此巨大的屈辱和误解,瞬间便将李陵的爱国之心摔得粉碎。

05 于汉相绝

试问谁还能在听到全族被害后还能效忠与这个“杀手”,我相信从古至今都没有这样的人。这样做是典型的不信任李陵,对他是一种极大的侮辱。

爷孙三代都是爱憎分明的人,他爷爷为了清白愿意引刀自尽,他三叔“为父报仇”敢打主帅,而他失去了所有的牵挂,绝望到了极点,难道还要愚忠吗?

更何况李陵虽然投降匈奴,但他从始至终都没有帮助匈奴对抗过汉朝。这难道不是爱国之心的体现吗?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怪罪他。

如果李陵没有绝望,我相信他一定会回到大汉。

更多文章

  • 秦始皇当年修的路,为啥过了2000年都不长草?原来这才是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始皇是真的走不出自己的坟墓吗,秦始皇修了很多路吗,秦始皇的坟墓的历史

    根据秦史或者说与秦始皇相关的史料来分析,修这条路一共有三个步骤,而且每一个步骤都必须由秦始皇或者高级将领直接把关,一旦发现不合格或者弄虚作假的直接杀头或者腰斩。秦始皇为了修建公路,不惜动用大量的流民苦力,财力方面,在消灭六国的时候就收了很多金银财宝,所以秦始皇完全有这个实力把这种难度大,非常耗时耗力

  • 秦始皇下令修的路,为何两千多年过去了,路面上没有什么杂草?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在位期间还大兴工事,修建了长城、灵渠、秦直道、阿房宫、皇陵等,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私欲,更是成为了流传后世的历史遗迹。今天就来跟大家说说这个秦直道,它可不是一条简单的高速公路,其独特之处在于2000多年都未曾长草,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秦直道是秦始皇时期所修建的重大工程之一,从咸阳一直通往九原郡,全

  • 关羽为何执意离开曹操?不只是忠义,你看刘备给他开多少工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赞美关羽忠义的诗句,关羽离开曹操去找刘备,关羽的忠义勇谋

    导语:三国时期最受欢迎的武将想必就是关羽,他年轻的时候杀人然后亡命天涯,也在途中学得了一身强悍的本领。在涿郡认识刘备张飞两人后结为兄弟,跟随他们一起征战黄巾贼,不久后又在虎牢关下大显神威,凭借这功勋洗白了自己也得以扬名天下。当时曹操、袁绍这两个中原最大的诸侯都很想招揽他,袁绍为了知道他的行踪还特意派

  • 汉景帝是明君还是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汉景帝作为一个皇帝,杀功臣,杀外戚,杀权臣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有人挡在皇权的路上,那么皇帝就有一万个理由杀了他。更何况当臣子做了一些特别犯忌讳的事时,他就非死不可了,文帝时期周勃不也发出了“吾今始知狱吏之贵”的感慨,更何况,你们所谓景帝的“寡恩刻薄”也大多针对的是勋贵官僚,圣天子垂拱而治,官场上“众正

  • 历史上真实的三国-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及其死后蜀国局势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陈寿和诸葛亮有何恩怨,陈寿评价诸葛亮原文,诸葛亮怎么治理蜀国的

    治戎和理民陈寿评论诸葛亮,称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干将略”(《诸葛亮传》)。治戎和理民,是封建时代治理国家的两大纲领,在和平时期是这样,在战争时期也是这样。这是丞相应当尽到的职责,也是有丞相才能的人才能尽到的职责。蜀汉在三国中的根基最薄,取得基地的时间最晚,诸葛亮能辅佐刘备父子在当时

  • 历史上真实的三国-曹操的九品中正制和封国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精神,到曹丕在位时就有了变化。杨沛在曹操和曹丕两代的不同际遇,很说明这种变化。杨沛,冯翊万年人。初平年间,作公府令史,以牒除为新郑长。他历任曹操时期长社令,九江、东平、乐安太守,邺令,护羌都尉,京兆尹等职,一再为曹操所称赞。他任长社长时,曹洪的宾客征调不肯如法,杨沛先

  • 历史上真实的三国-曹操对农业经济的恢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曹操是三国的哪国人,三国主角曹操,三国曹操的经典话语

    曹操重视农业经济的恢复,采取各种措施安定流民,开垦荒田,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赋税负担,促进了社会安定的局面。建安元年在许下屯田,是曹操采取的恢复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许下屯田以后,曹操和他的子孙们,又继续在各地屯田,其见诸记载的就有:颍川、魏郡、邺、汲郡、河内、河东、沛、洛阳、长安、汉中、皖、睢阳、芍陂

  • 历史上真实的三国-曹操如何治魏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国时期曹操为什么叫魏,魏曹操,曹操曹仁徐晃最强魏盾组合

    曹魏政局的发展“唯才是举”,整饬吏治吴、蜀夷陵之战和魂、蜀、吴的相继称帝,为三国时期的历史划分出两个不同的阶段。三国的第一阶段,主要是三个领导集团为了打下自己的基业而进行了各种活动。第二阶段,则是各自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活动。在第二阶段中,各国内部的矛盾比较复杂,有不同于第一阶段的特殊情况。曹

  • 历史上真实的三国-官渡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三国的官渡现在的哪里,官渡 之战孙策,郭嘉是官渡之战后死的吗

    官渡之战,是由三个战役组成的:一是解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之围,二是延津(今河南延津县北)之战,三是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主力决战。自马和延津之战,又可看作官渡主力决战的序幕。袁绍驻黎阳,派大将颜良攻曹操别将刘延于白马。曹操谋士荀攸建议曹操领兵趋延津,虚张声势,好像要从延津渡河袭击绍军的后路,引诱袁

  • 历史上真实的三国-孙吴对江南的开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孙吴定位哪里,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三国全面战争后期孙吴

    灭亡赤壁之战后,孙权占有江东,又占有荆州一部分,江南广大疆域都在他控制之下。自公元200年孙策死,孙权代他领兵,到公元252年孙权死,孙权统治江南前后达五十二年。这五十多年,基本上是江南的开发时期。东汉末年,先有镇压黄巾起义,后有军阀混战,北方遭受破坏,人民大批南逃避乱,对于江南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