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这个名字,想必早已深入人心,但有些人认为他只是《封神演义》中虚构出来的人物。但其实在历史上真的有这个人。他的原型就是周朝的太师,齐国的国君吕尚。
那么吕尚为何被叫做“姜子牙”呢?他到底姓“吕”还是姓“姜”呢?
在各种历史文献中,姜子牙有非常多的称号。下面就数一下他有多少称号。
先说“吕尚”。中国古代,对名和字都是有要求的。名是出生时有的,字是成年后才能有,而字大多是一个尊称。姜子牙的字为“尚父”,《诗经》中记载“维师尚父”。
在周朝时“父”为字是很常见的。如孔子“仲尼父”。
《荀子》、《史记》中都称他为“吕尚”。在《耆夜》中也称他为“郘上甫”,这是周朝通假字,也是“吕尚父”的意思。
姜子牙也叫“吕望”,“望”是他的名,《吕氏春秋》里有记载。先秦时期又称他为“太公望”。这个称呼是周文王所说的,“吾太公望子久矣”。
而“姜子牙”这个称呼,最早是《孙子兵法》中的“吕牙”。在后世时候,才出现“子牙”。
姜子牙姓氏为“吕”。周代姓和氏不同,姓是血缘。而氏则代表国家,因为在商末时,姜子牙生活在吕国,所以大家都称他“吕尚”、“吕望”、“吕牙”。后来,他被封到齐国,又被称为“齐太公”。吕这个姓氏,就改成了齐。而“姜”是不变的。这样的话,只要看到姓氏,就知道他是哪个国家的。
战国时期秦汉姓氏合流,姓和氏不分的那么清楚了。《潜夫论》是东汉时期所著,这里写道“文王游畋,遇姜尚于渭滨”。这是最早称姜子牙为“姜某”的,以前都是“吕”。
姜子牙还被称为“师尚父”,这里的“师”指的是军队。而“太公望”,“齐太公”,因为“公”在周朝时尊称,也可以是国君的称谓。
其次姜子牙,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称号,就是“飞熊”。元朝《武王伐纣平话》中“文王梦到一只双翼虎”,周公旦说这是“飞熊”,得到他就会得到贤者。
唐朝时,唐玄宗将他封为武成王,宋朝时又加封昭烈武成王。
总结一下,姜子牙称号太多了,《史记》之前就有祖甲齐公、吕尚、师尚父、太公、吕牙等等。东汉时又有姜尚,唐宋时期武成王,元明时才叫飞熊、姜子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