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在郭沫若的一再坚持下,明定陵被打开。此次打开的目的是为了更直接的了解历史,但因保护不当和没有提前制定好考古发掘计划,明定陵遭到了严重的损失。文物在见到阳光的那一刻就被氧化,大量文物因此受损。虽然此次考古发掘是因为郭沫若等史学家没有提前采取保护措施而受损,但此次盲目考古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考古的重要性,可之后郭沫若却提出要挖掘长陵的计划。
对此,不少人称郭沫若的考古想法可能不仅仅是因为研究历史。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一个地方县志的记录颠覆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而近代也有人对郭沫若的身份进行了考证,看来,郭沫若沉迷于挖明朝皇陵的原因不是想的那么简单。
我们知道,虽然朱元璋的成功跟郭子兴的帮助离不开关系,但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毫不留情的除掉了和他作对的郭天叙、郭天爵。除了两个女儿先后嫁给朱元璋之外,郭子兴的这两个儿子被认为是郭子兴仅有的两个儿子。而当这二人去世后,很多人都认为郭子兴已经绝后了。但其实不是,《定远县志》中记录了郭子兴还留有一个儿子,名为郭老舍。
据称,郭老舍是郭子兴小妾李氏所生,朱元璋登基后曾召见过此人。显然,郭子兴并没有绝后,如今,郭老舍的后世分布于重庆,安徽等地。而近代有学者考证,郭沫若或者就是郭老舍的后世之一。不少人称,难怪郭沫若想要挖明朝皇陵了。
当然,至于郭沫若是否因此而挖掘皇陵,也仅仅是一个猜测。但他此举却成了他文学史上的一个诟病,为后世所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