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揭秘:清朝的股票是如何被光绪给玩“崩盘”的?

历史揭秘:清朝的股票是如何被光绪给玩“崩盘”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36 更新时间:2023/12/20 10:06:08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第一支股票诞生于192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之时,就是第一只股票发行之日。这是种误解,在后满清时代,清廷为了应对日益困窘的财政危机,就曾两次公开发行股票,只不过,差点没赔死

第一只股票

第一次发行股票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来无影、去无踪;最大的特点就是——快,速生速灭的那种。

后满清时代,大清对日本的戒备也由来已久,北洋水师的打造,与其说是抵御西方列强,倒不如说是应对日益崛起、而又野心勃勃的日本。到了甲午战争前后,庞大的军费开支、慈禧奢侈的生活、以及无孔不入的腐败,让清廷国库赤字连连。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清政府于1894年仿效西方发行了第一只股票。(当时称作公债)但是,由于是官方发行,不法官员层层盘剥,甚至还出现过趁机勒索的事情,在发行之后遭到士绅商民的集体抵制,最终无功而返,不了了之。

这次股票的发行不但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只卖出270万两),还让清政府名誉受损,完全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二只股票

1898年,由于连年日本知府甲午战败的巨额赔款,国库再度入不敷出。不得已,清政府只好向英、法、德等国贷款,经济上的萎靡不但造成了政治上的受制于人,在涉及关税等问题时,清廷也不得不做出妥协让步。西方国家给清廷贷款,收到的回报要远比字面上的本金和利息高

在这种情况下,黄思永上了一道请求再度发行股票的奏折,为了避免重滔赏赐股票失利的覆辙,他提出由银行、钱庄、典当等代为收付,坚决不再经官吏之手,做到“无诈无、确有凭信,可售可低,便捷流通”,这次,正式将其命名为“股票”。为了激发民间的民族情绪来购买股票,起初还给这只股票起了一个“自强股票”的名字。

黄思永的奏折到了光绪跟前,光绪将其发到户部,让户部“议奏”。这时的户部正在为银子发愁,别说发行股票,但凡只要能为户部带来银子的提议绝对都会支持。有了户部的支持,光绪皇帝拍板发行,但在名称上做了一丝修改,将“自强股票”改为“昭信股票”。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就是要凸显一个“信”字,诚信的信。

这次股票的发行总额是1亿两,为了保障顺利发行,朝廷还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措施:

·各商号不得延误或勒索克扣,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昭信股票可以抵押售卖、自由流通;

·京外汇兑此项票款,概交固定商号专办,以资津贴;

·认购昭信股票者应得本息,定以地丁盐课作抵;

另外,为了鼓励大家踊跃购买,朝廷还下发了一项奖励措施:各省官商绅民凡是劝募超过10万两者,各省将军督抚须如实上报给予嘉奖!

朝廷如此兴师动众,官员们怎么也得表个态啊,于是,上到亲、下到督抚官员都开始进行认购,像奕、刘坤一等朝廷大员,都是认购了2万两,下级官员虽然没有那么多,但也都“意思”了一下。在官员们的带动下,各地的豪绅也都纷纷解囊,认购不同额度的股票。

不管是压力也好,自愿也罢,总之,昭信股票在官、商领域的推行还算顺利,可是到了“民”这里,漏洞又出现了

昭信股票发行后,各地的认购数额成为当地官员的考核标准之一,再加上10万两以上者有奖励,于是,有些地方官就一次性认购10万两以上,然后往下层层摊派,而奖励的银两就进了自己的口袋。朝廷得知此事后,迅速叫停这种做法,并与1898年9月取消了10万两以上的奖励。本来,这是为民着想,不愿增加普通百姓的负担,可是,没有了那部分奖励的好处,地方官的积极性就严重打折,股票认购瞬间就降到冰点。到了最后,许多认购者不但未领到利息,甚至连自己的本金都无法拿到。

昭信股票从1898年3月发行,到1898年6月停止,历时3个月,发售额只有将近2000万两,勉强占计划金额的五分之一。本来以“信”为本的昭信股票,最终还是折在了这个“信”字上

大清两次股票的发行既有“国库空虚”的内在原因,也有向西方探索、学习的味道,虽然股票最早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物,但并不意味着它在封建社会行不通。毁在哪里?还是毁在腐败上。倘若有一支廉洁的官员队伍来保证股票的运行和推广,那效果肯定大不相同。

两支股票失败后,清廷不得不继续向西方列强高额贷款,再次进入贷款——受制于人——关税妥协的死循环,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大清的灭亡

腐败,让朝廷在民间的威望和可信度急速缩水,再加上第一次股票发行在人们心里留下的阴影,故而,再响的口号也难以撼动人们心底的麻木。失败,也许早就已经注定了

更多文章

  • 云南军费案,为何最终导致恭亲王等人的黯然离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背景“辛酉政变”之后,出现“两宫垂帘、恭王辅政”的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恭亲王势力不断壮大的同时,慈禧也在寻思如何独揽朝政,双方无可避免地出现摩擦,尤其在安德海事件之后,慈禧和恭亲王之间更是剑拔弩张。当时军机处的格局是:恭亲王领班,满人官员是文祥和宝鋆,汉人官员是沈桂芬和李鸿藻。李鸿藻是北方人,沈桂

  • 憨厚是福,老实人因加班得到意外机遇,被乾隆赐予状元之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乾隆考察状元搞笑视频,乾隆亲自考验状元探花,乾隆召见新科状元刘墉是哪一集

    在古代,参加科举制度并且成功入围者都会受到世人的无比羡慕,家中都会以此为荣。尤其清朝时期,在八旗子弟享受到一系列优厚政策的前提下,科举更像是专为汉人而设置的专职考试。到了清朝,已经形成了十分完备的三级考试模式,分别是省城的乡试、京师的会试以及太和殿(乾隆中期改为保和殿)的殿试。师从大儒,以举人之身入

  • 清朝入关之初,为何将长白山封禁,还不准汉人进入?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封禁长白山,蒙古入关杀了多少汉人,清朝允许汉人入关的时间

    长白山是清朝的龙脉作为满清发源地的长白山,也被满清称之为神山,圣山,也是清朝的龙脉。对长白山的敬畏是发自内心的,一代雄主康熙帝也专门祭祀过着这座神圣的山脉。所以清朝的皇帝们觉得长白山作为龙脉必须保护起来,因为历史上有不少朝代的更替就是因为龙脉被挖断了。所以为了清朝可以统治得更久,社会发展更好,为了子

  • 年羹尧为何不听劝诫执意血洗江夏镇?雍正怒道:你这是在找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雍正让年羹尧血洗江夏镇吗,雍正灭江夏镇完整版,雍正在江夏镇治刘八女那段

    江夏镇的杀戮屠城,就注定了他要走上绝路。从这件事情上就能看出,他是多么的冷酷残忍,当时他还把此事归结到雍亲王的身上,说全是有他指使,其实他只是会错了意,就烦了无法挽回的错误。因为此时他既得罪了八爷党,又违抗了四爷的命令,闹得两面不讨好。认为最为不堪的是牺牲的都是无辜的平头百姓性命。因为一场政治斗争,

  • 古代皇帝的特殊癖好,乾隆最逗,汉灵帝做买卖葬送了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现代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爱好,有人喜欢运动,有人喜欢看书,还有人喜欢旅游,各有各的兴趣。古代皇帝也是如此,他们除了处理朝政,关心国家大事之外,同样会有自己的兴趣。不过由于其地位的特殊性,皇帝的兴趣往往会给其他人、物甚至国家带来巨大的影响。梁武帝:佛教梁武帝萧衍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前期可谓是雄才

  • 隐姓埋名的“朱三太子”,为何76岁高龄依然被康熙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三太子被康熙处死,历史上康熙怎么处置朱三太子,康熙杀朱四太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仁君,在康熙四十七年却下令凌迟处死一位76岁的教书先生,还不分老幼将其满门处斩。这位老先生不是别人,就是已经隐姓埋名数十年的“朱三太子”朱慈焕。此时,距离大明朝灭亡已经60余年,那为何康熙还要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先生下此狠手呢?这还得从清兵入关后,民间此起彼伏的反清浪潮说起很多人

  • 历史大揭秘,建宁公主竟然是康熙的姑姑,还和吴应熊生儿育女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吴应熊建宁,吴应熊和建宁结婚视频,鹿鼎记建宁废掉吴应熊

    一、太宗之女,世祖之妹历史上的建宁公主大多被人称为和硕恪纯长公主,公元1641年(清崇德六年)出生,是清太宗皇太极最小的女儿,母亲是蒙古察哈尔部奇垒氏,也就是说建宁是满蒙混血儿,比世祖皇帝顺治还要小4岁,刚出生时被封和硕公主。按辈分算建宁公主是康熙的小姑,而后来的额附吴应熊则是康熙的小姑夫。二、下嫁

  • 清史:德格类病逝,皇太极吞并正蓝旗,八旗变“七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1621年,德格类追随努尔哈赤出征,攻打奉集堡,率先杀入敌阵,夺取首功。班师途中,明军来突袭,德格类与岳托、硕托断后。德格类很勇猛,身受几处伤,依然不退缩,深受努尔哈赤赏识。奉集堡之战后,德格类先后追随莽古尔泰、代善出征喀尔喀蒙古,俘获人口数万,册封多罗贝勒。1626年,努尔哈赤郁郁而终,德格类与兄

  • 雍正皇帝的心腹大臣李卫,在乾隆时期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雍正时期的李卫的结局,李卫查考场雍正大怒,雍正李卫摊丁入亩

    李卫仕途巅峰:封疆大吏李卫出生在一个家境比较殷实的富裕人家,用现在的水平来说,他就是一个富二代。在康熙五十六年,靠捐官当上员外郎,官阶从五品。雍正即位后,他严格按照雍正的旨意执行,在雍正五年,做到直隶总督,官阶正一品,实实在在的封疆大吏。据《清史稿·李卫传》记载:五年,寻授浙江总督,管巡抚事。李卫大

  • 宠冠六宫长达十年的令妃,为乾隆诞育4子2女,何以生前无缘后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乾隆令妃死后谁最得宠,令妃和乾隆后宫的关系,乾隆时的令妃怎么死的

    可同时观众们还伴随着这样一个疑问,令妃如此受宠而且儿子还在其生前定为了储君,那为何作为皇太子的生母却未能如愿生前母仪天下,难道仅仅是因为她的出身问题吗?其实不然,关于孝仪纯皇后(令妃)为何在宠冠后宫的前提下却未能如愿登临后位,直到其去世20年之后才被追封为后。在我看来,主要受乾隆朝中后期立后“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