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的两大疑案: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透露了权力之争的本质

宋朝的两大疑案: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透露了权力之争的本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635 更新时间:2024/1/16 11:18:29

开宝九年(976)十月二十日凌晨,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同日,其弟赵光义(939~997)继位,就是历史上的宋太宗。赵光义原名匡义,于赵匡胤登皇帝位后改名光义,继位后又改名炅。

赵匡胤有五个兄弟,不过长大成人的只有他和赵光义、赵廷美三兄弟,他们都是杜太后一人所生。赵光义早年的事迹,正史记载很少,仅说他年轻时“多读书,工文业,多艺能”。赵光义后来吹嘘自己早年也曾跟随其父赵弘殷和其兄赵匡胤参加过许多重要的战役。有的史书也记载赵光义是陈桥兵变的主要策划人之一,而且说是在赵光义的提议下,赵匡胤才下令不准兵变士卒入城抢劫的,不过也有史书说他根本没有参与陈桥兵变。

兄弟亲昵与矛盾并存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赵光义被提升为殿前都虞侯。建隆二年(961)七月起,赵光义当上了开封府尹,主持京师政务达13年之久。这期间,赵光义在自己的幕府中网罗了大批文武人才,同时注意拉拢朝中的文武大臣,以扩大自己在朝中的影响。

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时候,儿子赵德昭才六七岁,自家兄弟赵光义是他最亲信的人物,让他出任开封府尹是很现实的选择。问题在于,就五代以来的传统而言,开封府尹是有准王储地位的,赵光义本人也有当皇帝的强烈愿望。从传统皇帝继承制度而言,嫡长子继承才名正言顺,就赵匡胤本人的意愿而言,想让自己的儿子继位似乎才更为合理。这样一来,赵光义的地位很容易演变为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从史籍的记载看,当时的宰相赵普与赵光义形成了朝中的两大政治势力,彼此有很深的矛盾,不时地明争暗斗。

赵普甚至有消除赵光义继承皇位可能性的举动,赵光义对此怀恨在心。这样看来,当时赵光义的准皇储地位是隐然存在的,但这种地位比较含糊,并随时都面临威胁。

在赵普与赵光义的政治斗争中,赵光义似乎占了上风。开宝六年(973),赵匡胤因对赵普的独断专行不满而将其罢相。一个月后,赵光义晋封晋王,位居宰相之上,取得了周世宗柴荣继位前的地位,继位人的身份进一步显现。以后几年赵匡胤与赵光义两兄弟的关系究竟如何,史无明载。据说,赵匡胤晚年考虑过迁都洛阳,原因之一就是想摆脱其弟在开封府已形成的盘根错节的势力。

“烛影斧声”

开宝九年(976)的一个夜晚,天气骤变,突然下起冰雹来。这令赵匡胤十分郁闷,就突然要找其弟赵光义单独喝酒。喝着喝着,站在门外的宦官与宫女远远地看见屋内,“烛影下,太宗(赵光义)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两人喝酒喝到半夜,“殿下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然后就回去睡觉,并发出非常大的鼾声,第二天凌晨,赵匡胤死了,赵光义当上了皇帝。

这年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21岁。

这一段记载,就是历史上“烛影斧声”的故事。历史的记载如此含糊不清,那个夜晚究竟发生了什么,自然引起史家的种种推测。有人认为赵光义为了登上皇位,经过长期的阴谋策划,终于在那天夜里趁机在酒中下毒,谋杀了其兄;有的认为,赵匡胤患有躁狂忧郁症,当天又饮酒过度,引起脑动脉破裂即脑溢血而死,死前“鼻息如雷”就是脑溢血的典型症状。

众说纷纭的猜测

当然也有别的记载或猜测,比如有记载说,赵光义好色无耻,当夜等赵匡胤睡觉后,趁着酒酣挑逗花蕊夫人,被赵匡胤发觉,气得将柱斧摔到地上,连声大骂:“你干的好事(好做)!”

赵光义情急之下杀了赵匡胤。花蕊夫人是后蜀孟昶的爱妃,据说后蜀亡国后被召入赵匡胤后宫中,赵光义垂涎其美色已久—一将三个国君的生死存亡系之于一女子,恐怕只能当作小说家言。

当天夜晚喝完酒,赵匡胤回去睡觉后,赵光义到哪里去了,历史的记载并不一致。

有的说他就在赵匡胤宫中睡觉,这似乎不太可能。较为复杂的记载是这样的:当时宋皇后发现赵匡胤去世,立即让太监王继恩把赵匡胤的小儿子赵德芳叫来,王继恩却自作主张,跑到开封府向赵光义报告这个情况,在开封府门口还碰到赵光义的亲信程德玄,说是来给赵光义看病的。两个人敲门向赵光义报告了赵匡胤的死讯,还让他赶紧往宫中赶。赵光义吓了一跳,不知道该不该进宫,王继恩说再不走就让别人当皇帝了。于是赵光义和王继恩步行来到宫中,宋皇后见赶来的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光义,知道皇位被赵光义抢走了,便直接叫赵光义“官家”。“官家”是宋人对皇帝的称呼,宋皇后对赵光义说:“我们母子(她和赵德昭、赵德芳兄弟)的命运,全都要依靠‘官家’了。”赵光义哭着对她说:“不要怕,我们一起享受富贵。”

从这段记载看,由于赵匡胤没有明确指定皇位继承人,他死后,按传统有权决定皇位继承人的皇后想让赵匡胤的小儿子当皇帝,这样皇后就会更有恩于皇位继承人,其地位与权势会得到提升,而按常规让大儿子当皇帝就不合这样的利益。但是一直想当皇帝的赵光义早就收买了宫中的太监,在这场略显仓促的皇位争夺战中抢了先。

无论如何,赵光义当皇帝,既无赵匡胤的遗诏,又不符合传统继承顺序,名不正而言不顺。怀着一种虚亏的心理,他的统治处处围绕着展示自己继位的正统性,以及打击政敌、巩固皇权而展开。

金匮之盟

据说赵光义很爱读书,即位当年他就宣布改元“太平兴国”。

按传统政治的一般常识,新君是要到次年才能改元的,不然一年有两个年号,纪年就混乱了。不知道是出于无知还是头脑发昏的缘故,赵光义这么做,从儒家观点来看肯定是不妥当的。不过赵光义还是以赵匡胤的继承人自居,他封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侄子赵德昭、赵德芳为亲王,一派“共保富贵”的景象。

太平兴国三年(978),赵光义逼迫泉漳与吴越两个割据政权纳土归地,979年,赵光义消灭北汉政权,初步完成了赵匡胤未竟的统一大业。随即他又攻打辽朝燕京城,试图建立盖世武功,不料遭遇高梁河大败,不但自己中箭差点丧命,而且战败之时军中还有人试图拥立赵匡胤的大儿子赵德昭为帝。这一事件使赵光义将两个侄子视为皇位的威胁者。班师回朝后,心情郁闷的赵光义没有对消灭北汉的将士论功行赏,赵德昭看不过去,便提醒赵光义,不料赵光义大发雷霆,说“等你做了皇帝再赏不迟!”或许是因为赵德昭有家族遗传的忧郁症,据史书记载,他仅为这一句话而自杀了。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仅23岁的赵德芳也死了,有关死因,史书记载语焉不详。

赵德昭、赵德芳死后,对赵光义及其子孙的皇位形成最大威胁的就是其亲弟、开封府尹、秦王赵廷美了,而与赵廷美比较亲近的宰相卢多逊也成了赵光义的眼中钉。于是赵光义召见了原来的政治死敌,但同时也是卢多逊对头的赵普。赵普这时已被罢相多年,备受冷落,自然不愿放弃这次重新掌权的良机。他对赵光义的目的心领神会,于是对赵光义说,其实当年杜太后,也就是赵匡胤兄弟的母亲临死时,曾要求赵匡胤将皇位传给赵光义的,赵匡胤也答应了,杜太后命赵普将她的遗命记下来,赵匡胤将这份遗命藏在金匮中秘密保管。这个事件历史上称作“金匮之盟”,又称“昭宪顾命”,“昭宪”指杜太后。赵光义对此喜出望外,并很快在宫廷中“发现”了一份所谓的“昭宪顾命”遗书,作为他合法继位的依据。他对赵普十分感激,不但让赵普重新称相,而且尽释前嫌,还为自己以前和赵普的不快而向赵普道歉。

事实难以考证,本质根源可窥知

太平兴国七年(982),赵普便诬陷卢多逊向赵廷美暗通高级机密,阴谋勾结,并说他们盼着赵光义早死。于是,卢多逊被流放到今天的海南岛,赵廷美则被软禁,不久被安置到房州(今湖北房县),两年后因忧悸而死。赵元佐是赵光义的长子,一直为四叔抱不平而向父亲申辩不已,听到其四叔死讯,居然顿时疯了。

中国历史上,但凡涉及最高权力之争夺,史书记载往往含糊混乱;其中细节根本无从考辨。赵光义继位,固然可追究赵匡胤迟迟不立皇储之失误,但赵匡胤不立皇储之隐情,已难知究竟。

赵光义对辽作战大败而归,为了巩固皇位又不惜迫害亲弟、亲侄,统治中充满了阴谋与权术,闹得宋廷上下人心惶惶。不过赵光义自有一套粉饰太平的手段,他大开科举之门,使得天下大小官员尽成了“天子门生”。同时又极力宣扬文治,搜访天下图书,组织典籍校勘;全面建设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以上称为“三馆”)和秘阁等国家图书馆;同时编修《太平御览》综合性图书)《文苑英华》(文学作品总集)《太平广记》(笔记小说总集)、《册府元龟》史料性类书)等大型图书,以昭示天下之太平。

然而赵光义的统治并不太平。四川民众就因不堪宋朝茶叶专卖制度等过分的经济剥削,不断发生暴力反抗宋朝统治的事件。淳化四年(993),由茶贩王小波、李顺等组织的暴力反抗,一度在成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国号“大蜀”,宋廷经过三年多的军事镇压才完全平息这次暴乱。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为什么要分封诸侯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如何分封诸侯,朱元璋马皇后分封功臣,朱元璋的皇权巩固

    诸王就藩最早的是洪武十一年,秦王就藩西安,晋王就藩太原。十三年,燕王“之国北平”。以后随着诸王年龄的增长,纷纷就藩各地,分置在各个军事重地。从当时全国的军事形势来看,边防的重点是对付蒙古势力。因此,朱元璋就在东北到西北的漫长边防线上,择其险要地区分封了九国:“连亘边陲,北平天险,为元故都”,建燕国;

  • 朱棣迁都时为何突然下令,捕捉天下尼姑,只为了找到一个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棣为啥要抓很多尼姑,朱棣迁都纪录片,朱棣抓捕道姑尼姑视频

    唐赛儿麾下的起义军,以红白旗帜为号,以白莲教教义号召各地百姓迅速发展壮大。虽然其麾下起义军的规模远远小于大明正规军,但这支起义军依然让朱棣感到震惊,甚至有所忌惮。为了快速剿灭叛军,朱棣特意降旨调派五千京营士兵,赶赴山东镇压叛乱,这支队伍可以说是当时大明最精锐的部队。随后觉得单凭五千京营士兵还不足以剿

  • 朱瞻基以3千骑兵亲征,打败蒙古5万骑兵,用的什么高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宣德三年(1428年)九月,朱瞻基为了防备蒙古人的突然来袭,他亲自率军巡边,当他到石门驿喜峰口时,接到守将的报告,蒙古兀良哈部的千军万马已经入侵到大明境内,他们行军急速,来势凶猛。经大宁、会州,马上就要抵达宽河。十五岁就跟随爷爷朱棣亲征蒙古的朱瞻基听到报告后十分镇定,他立刻和将领们展开部署,分析敌人

  • 是什么原因促使张士诚跟朱元璋势不两立?此人起到关键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跟张士诚的关系,朱元璋胡军版张士诚,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地盘划分

    1354年末,他带了一支大军上战场这是蒙古政权在中国发动的最后一次重大军事努力,并在11月24日包围了高邮。在11月28日和12月12日之间,他屡次在高邮城下打败了张士诚的军队。张土诚每一次都被迫退守深沟高垒的城內。与此同时,脱脱的分遣队也正在打败附近县城张土诚的羽翼和扫荡其他反当局者的地区。135

  • 大明灭亡的原因,真的是罪在变法的张居正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张居正变法对明朝影响,张居正挽救了大明多少年,张居正变法的利与弊

    公元1572年,张居正联合内监冯保,共同辅佐年幼的朱翊钧{万历帝,明神宗}执政朝政。朱翊钧登基一个月后,张居正就勾结冯保,将首辅高拱排挤出权力中心,张居正取代首辅之位。同时张居正还举荐自己的好友,礼部尚书吕调阳兼领内阁大学士,参知政事。吕调阳还只是,张居正结党专权中的一员。自此内有冯保勾连,外有党羽

  • 北宋“极品皇帝”,有超高的艺术造诣,却是一位十足的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北宋皇帝赵佶,北宋皇帝列表图片大全,赵忠权是北宋的哪个皇帝

    赵佶是个生性放荡、爱好艺术享乐的皇胄子弟,蔡京是个一味贪权夺利、毫无廉耻之心的文人政客,这对因艺术相知和享乐上相互满足而结成的君臣,将宋朝的政治推向了灾难。赵佶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在书法上突破唐楷,独创“瘦金体”,在绘画上,其花鸟画细腻优雅,精致入微。即位后他在翰林图画院设立了书法科,下令编纂《宣和书

  • 宋江和卢俊义死后,哪些头领能领兵为他们报仇?这个真的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江为什么要害卢俊义,宋江卢俊义谁先死的,宋江骗卢俊义上山

    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一场征讨下来就剩下寥寥数人,但是即使这样蔡京高俅一伙还是没有放过宋江和卢俊义,不仅鸩杀了卢俊义,更用慢性毒药毒杀了宋江。如果真如书中所说众兄弟齐心,碰到这种情况剩下的人谁会替他俩报仇呢?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有哪些人存活下来了想这宋江等初受招安时,却奉圣旨,都穿御赐的红录锦袄子,悬挂金

  • 乾隆死前留下一锦囊,和珅打开后面如死灰,大呼三声“不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万千宠爱集一身,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是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杨贵妃的赞誉,可是,殊不知在百年后的清朝,有一个人却也同样适合这句话,此人,便是“和珅”。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和珅的身影,纪晓岚、刘墉等家喻户晓的清官,都曾与和珅有过较量,可是任他风吹雨打,和珅这座金佛却岿然不动。乾隆一朝,和珅可谓是

  • 《雍正王朝》:再谈康熙亲自接十四阿哥的寿礼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雍正王朝给康熙寿礼,雍正死后十四爷的下场,十四阿哥送寿礼

    今天,就这个细节再次进行讨论和分析吧。 也许可以分析更有趣的内容。首先,有必要判断一下,康熙当局是否真的愿意为这块所谓的“天降寿石”。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以前,邬老师仔细拜读康熙的所有文章和诗作后,得出的结论是康熙是“古来罕见的明君圣主”,其见识和头脑,绝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 八阿哥和张德明道士策

  • 雍正皇帝对年羹尧说:“朕不知道该怎么疼你”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雍正写给年羹尧的话,雍正皇帝怎么评价年羹尧,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看法

    其实整个康乾盛世都离不开雍正的奠基,雍正皇帝可以说是清朝最勤奋的帝王。一天恨不得二十四小时都在办公。所以说我们提起雍正皇帝总感觉雍正是非常严肃的一个皇帝。可是从雍正给大臣的批折来看,雍正皇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段子手。 为什么这么说呢?雍正二年,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以后,雍正皇帝非常高兴。雍正在给年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