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583 更新时间:2024/3/22 22:05:01

但是在古代,这种生活对于黎民百姓来说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奢望,很多人连吃饱穿暖这一要求都无法做到,更别提娱乐消费了。就拿保暖衣物来说,一直到宋朝以后才出现棉被,那么问题来了——在此之前古人又是如御寒的呢?

虽然没有棉被的加持,不过古人凭借着自己的智慧熬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寒冬,下面笔者就来介绍一些古人所发明的五花八门的取暖方式:

炭火盆。在古时候,因为没有煤气的存在,百姓烧火做饭都需要燃烧薪材,而这些薪材未彻底燃烧殆尽会变成炭火,在天气寒冷的时候,人们会赶在天黑之前将那些尚有余温的炭火放在一个小盆子当中,以此来提高室内的温度,从而达到保暖的目的。相较之下,皇宫内用来取暖的木炭逼格就要高出许多,对此《开元天宝遗事》有这样一段记载:“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

由此看见,皇室之人不但不会被寒冬所困扰,甚至还有可能因为保暖措施太给力而燥热不已。

熏炉。古代大户人家在屋子进门处都会放着一个鼎状的东西,它就是熏炉,而这个熏炉其实是一种外带罩子的迷你版炭火盆,在它的上面有着镂空的罩子,下面则是用来放置炭火等热源的小盆子,这种熏炉不但做工精致美观,就连保暖效果也很不错,只要在其中加入炭火等物品几乎就能达到当代电火炉的效果,实在是保暖必备神器。

手炉。这个手炉是古人冬天用来暖手的小器具,它们多数都是铜制品,在其外面还有一层精美的布罩。在冬天,人们会将火炭或余温尚存的碳灰放进手炉中,等它热量充分散发之后再将其捧在手里或者放在袖子里,以此驱散寒冷。这也相当于如今的“暖手宝”。足炉。顾名思义,这是用来暖脚的炉子,因此它的型号通常会比手炉大一些,其本质是一种用锡或铜制成的瓶子,人们通过注入热水来使它升温,然后在冬天将它放在被窝当中温暖双脚,从而发挥类似“热水袋”的作用。火墙。火墙又被称为“温调房”,它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由炉膛、火墙体以及烟囱三部分组成,炉膛内炭火燃烧之时会让墙体受热升温,从而达到保暖的目的。不仅如此,利用炉膛内的火还可以做饭烧菜,取暖做饭两不误,可谓是一举两得。而在汉朝时期还出现了椒房殿,它指的是周身用花椒涂饰的房间,当时的人们已经把花椒视为一种特殊的御寒保暖材料,将其捣碎和泥,然后制成墙壁保温层,以此来达到保温的目的。对此《汉宫仪》中有这样的记载:“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

而这个椒房殿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温调房。

火炕。这是北方居室中常见的一种取暖设施,宽约一米七到两米三,长度视情况而定,它由砖石筑成,内部建有炕间墙,墙中又设有烟道,建成后又在它的上面覆盖一层较为平整的石板,石板之上又用泥摸平覆盖,等到泥干了以后就可以铺上席子使用了。到了冬天的时候,人们就在灶口处烧柴,柴火产生的烟和热气在通过炕间墙时烘热上面的石板以此产生热量,从而使得炕升温,这样人睡在上面就不会感到寒冷了。火炕可以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东北地区至今都还有火炕的身影。火锅。对,你们没有看错,就是火锅!而且这个火锅和当下的火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古时候楚国人发明了食物取暖的方式。一到冬天他们就会用炭火类的器皿烤食物吃,与此同时,他们往往还会选择高热量的食材,比如羊肉、狗肉、玉米、冬瓜等,通过射入众多富含热量的食物,他们让自己整个人都热血沸腾起来,如此一来自然也就不会畏惧寒冷了。

用柳絮和芦花填充被子。虽然宋朝以前没有棉被这种保暖功能强大的的被子,但是人们可以退而求其次用其他物品替代,比如将棉絮和芦花塞进被子里把它填满,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寒冷。当然古人也会把稻草铺在席子上来御寒,只不过效果不太显著。穿裘衣。这里的裘衣并不仅仅指那些用珍贵动物皮制成的衣服,而是泛指古代常见的冬装。根据财力的不同,人们所穿的裘衣也会有所不同,那些富贵人家会用狐、貂、豹的毛皮制成裘衣,既轻便又保暖;而穷人们则会用鹿、羊、狗毛皮制成的裘服来取暖。除此之外,家境稍微殷实一些的人家还会将丝麻用做被褥、冬衣的原料,用这种材料制成的冬衣会被称为”袍”、“茧”;穷人只能穿着用兽毛或粗麻编织而成的“褐”,这种“褐”不但形态不美观,穿起来也是很不舒服。

人体取暖。除了上述取暖方式之外,一些达官贵人还会使用更为直接的方式取暖——人体取暖。利用她人身体的温度来为自己御寒,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这样记载道:“岐少惑女色,每至冬寒手冷,不近于火,惟于妙妓怀中揣其肌肤,称为‘暖手’,常日如是。”

不仅如此,和唐朝岐王范同一朝代的申王李撝还发明了一种“妓围取暖”的方法,顾名思义就是让一些舞妓、歌妓围坐在一起,从来达到取暖的目的,对此《开元天宝遗事》亦是有这般记载:“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际,使宫妓密围于坐侧以御寒气。”

或许是受两兄弟的影响,唐玄宗李隆基也发明了一种“美人呵笔”的方式,不过这并不是用来取暖,而是给毛笔解冻。当时恰逢大寒时节,李隆基宣见李白让他撰写诏诰,可是因为天气太冷就连笔都被冻住了,于是李隆基唤来十来个妃嫔让她们用嘴巴呼出热气为毛笔解冻,这也就是“美人呵笔”典故的由来。

综上所述,即使当时棉被还没有问世,古人仍然能够凭借着聪明才智安稳度过寒冬,不得不说老祖宗的智慧真是不容小觑!

更多文章

  • 锦衣卫首领在朝堂上太嚣张,被一个大臣活活打死,从此名震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锦衣卫最冤大臣,锦衣卫之朝堂争斗,锦衣卫和御林军大战朝堂是哪一集

    王竑,湖北江夏人,26岁时中进士,授户部给事中,开始了为官生涯。他为人豪迈,敢于直言不讳。“土木之变”后,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在众臣的推举下负责处理朝政。大宦官王振在瓦剌大举入侵时,极力劝说明英宗御驾亲征,途中又邀请他到蔚州自家宅第参观,耽误了全军的行程,导致明英宗到达土木堡后被瓦剌军俘虏,王振在

  • 苏轼写此诗的原因,居然是被友妻赶出门,没想到却火了一个成语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苏轼见友妻写下一首词,赞美苏轼的成语,苏轼杀气最重的一首诗

    因为苏轼在当时是一个全才人物,不用说他的诗词才能,他就连琴棋书画都是样样精通,这样的全才人物就算是放在现代都是很受欢迎的。能和这样的人物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不少人都感到很幸福,因此苏轼的朋友非常多。这些朋友里有一个名叫陈季常的,他与苏轼的关系很是亲密。其实说来陈季常的父亲还和苏轼有过一段不愉快的往事。

  • 宋朝的重文轻武,其根源是什么?有何利弊?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朝重文,轻武影响宋重文吗,宋朝轻武风尚

    谈到宋朝,不知道各位读者朋友们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中的印象是什么?发达、繁荣、亦或是军事力量弱小?当然我们对其能够有着这样的印象与宋朝重文轻武的朝代特性密切相关,依托重文轻武宋朝逐渐强大起来,但是同样由于重文轻武,宋朝最终走向了毁灭。那么问题来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根源是什么又有何利弊呢?首先宋朝重文轻

  • 水浒传杨志丢的10万生辰纲,相当于现在多少钱?说出来你或许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水浒传杨志主要事件,水浒杨志哪来的钱,水浒传杨志精通什么

    青面兽杨志护送的生辰纲青面兽杨志的这个外号来源实际上是根据他的外貌特征来的,据说他的脸上长着一块很大的青色物体,覆盖了整个侧脸,远远望去结合凶恶的目光就好像是一头恶兽一样。在水浒传之中杨志的戏份不是很多,最为经典的两个是杨志作为杨家将的后人最后沦落到街头卖刀,第二幕则是杨志负责押送梁太师送给高俅的生

  • 《资治通鉴》:欲想走得高远,必先打好退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资治通鉴深度解析,熊逸版资治通鉴,姜鹏资治通鉴视频全集

    一、赵简子任命尹铎为晋阳令,关键时刻救了赵家的命最近读《资治通鉴》,赵简子命尹铎治理晋阳,印象深刻。赵简子任命尹铎为晋阳令,尹铎问赵简子:“你是准备让晋阳成为税负之地呢,还是打算让晋阳成为你们赵家的铁杆根据地?”赵简子说:“当然是希望能成为最终的栖息地。”尹铎说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尹铎到晋阳后,开始减

  • 历史冷知识之朱元璋炮制的又一起冤假错案:陈安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杀陈安吗,陈安为什么被处死,陈安为什么会被朱元璋杀

    这个案件的背景则是明朝的所谓“南北榜之争”!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实施了科举取士的制度,欲要网罗天下人才。洪武三十年(1397年)科举会试如期举行,主副考官为刘三吾和白信蹈,其从全国几百名举人中选出了前52名,上报给朝廷。朱元璋过目后,会试皇榜发布张贴。结果有人发现,该榜单上的举人竟全部为南方人士。这

  • 男的世世为奴,女的代代为娼,为何朱元璋如此痛恨这一姓氏之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最烦的一个姓氏,朱元璋为何让蒲家世代为娼为奴,朱元璋最恨的姓

    所以,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一个寒门子弟鲤鱼跃龙门跻身高位是非常少见的事情,更不要说一步登天成为皇帝。纵观历史,能够真正算得上白手起家的帝皇或许只有两个,一个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另一个则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早年的家庭条件非常不好,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他曾拿起饭碗乞讨过,也曾剃度出家遁入空门,最后碰到

  • 元朝遗址被发现,明清故宫下隐藏多年秘密被揭开,游客可以参观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元朝故宫真实图片,北京元朝遗址,故宫在元朝就已经建了吗

    针对元朝陵墓的神秘,考古人员已经探索过数次,却没有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或许是元朝帝王太过于谨慎,埋藏的地方无人可知,在加上元朝就陵墓留下的资料太过于稀疏,元朝帝王的陵墓就更显得无处可查。有说,这对于一个帝王而言是好事,毕竟,看了历史中被盗墓贼破坏的满目疮痍的陵墓,很是心痛。可,同时,考古人员也为对元

  • 7年前王阳明作品入高中课本,家长炸锅,老师:早料到会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王阳明全集600分钟,王阳明的作品哪个版本最好,王阳明纪录片中文字幕

    可以说明朝在中国历史之中构成了从古代跨越到近代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缺少谁都不能缺少明朝,也正是因为明朝的这种巨大影响力使得今天的中国国学课本之中收录了明朝中后期王阳明的伟大作品。中国教材的收录问题在很多年以来,一代代的学生读书都会通过对比发现我们手中使用的教材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差别,过去很多老一辈

  • 《资治通鉴》:不作死就不会死!那些英明无比却被活活饿死的君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资治通鉴必背500句,资治通鉴50集完整版,历史上四大饿死的君王

    在被饿死的君王中,赵武灵王一点儿也不寂寞:前有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后有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可以说,这三位都是极具雄才的英主,放到五千年的历史中也算是排得上号的一流人物,结果却都被活活饿死,往下看,你就会发现这三位都是很能做的主,正应了那句老话:不作死就不会死!一、赵武灵王被幽禁沙丘,断粮断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