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宋朝,其实有名的战将辈出,绝非演义里说的那样北宋只有杨家军和狄青,南宋只有岳飞。
还有北宋初年的李汉超、郭进等都是非常出名的大将,对阵辽国都是以少胜多。
今天我们要聊反而是一届书生,也是北宋最强军事战略家,王安石变法的铁血支柱:王韶!
王韶(1030年4月3日—1081年8月1日),字子纯,号敷阳子,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县)人,北宋名将。
王韶足智多谋,富于韬略。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授新安主簿,迁建昌军司理参军。
熙宁元年(1068年),上《平戎策》,提出“收复河湟,招抚羌族,孤立西夏”方略,为宋神宗所纳,被任命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率军击溃羌人、西夏的军队,设置熙州,主导熙河之役,收复熙、河、洮、岷、宕、亹五州,拓边二千余里,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累进观文殿学士、礼部侍郎等职,官至枢密副使,以“奇计、奇捷、奇赏”著称,戏称之“三奇副使”。
宋神宗随即任命王韶主持开拓熙河之事务。王韶一到任,首先谋划收复河湟。蕃部的俞龙珂在河湟一带势力最大,王韶审时度势,只带领数骑到俞龙珂的帐中,对俞龙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俞龙珂在王韶的劝说下,率其所属12万人归顺宋朝。
1072年七月,王韶派兵至渭源堡,击败羌人,进驻武胜,建为镇洮军。
宋神宗改镇洮之名为熙州,划熙、河、洮、岷、通远为一路,王韶知熙州。1073年十月,王韶率军穿越露骨山,收复河州,紧接着攻下宕、岷二州,叠、洮二州的羌人首领纷纷投降。
熙河之役,宋军收复熙、河、洮、岷、叠、宕六州,拓边二千余里,使宋对西夏形成了包围之势,达到了让西夏“有腹背受敌之忧”的战略目标。
捷报传至京师,神宗万分高兴,解下自己身上的玉带赐与王安石,以表彰他支持王韶的功绩。
王韶每次取得胜利之时,王安石都写信祝贺。得知熙河之役大捷的消息之后,王安石更是作诗赞道:“熙河形势压西陲,不觉连营到汉旗。天子坐筹星两两,将军归佩印累累。”
王安石解内忧,王韶平外患,让宋神宗一度看到了富国强兵的希望,感到梦想不再遥远。
而熙宁七年(1074)的定羌城大战,更成了北宋西线里程碑一战:这个西夏在河湟钳制大宋的棋子,就这样被王韶霸气敲掉!至此,呼啸而出的王韶,两年时间如飓风一般,为大宋收复熙、河、洮、岷、叠、宕六州,拓展疆域两千多里。如此不世之功,史称“熙河开边”
但是长期以来,王韶就是个直筒子脾气,尤其是官场应酬,三两句话就得罪人,又处在北宋变法的风口浪尖,更是处境艰难,所以于五十二岁那年,这位北宋最杰出军事家,默默病故于鄂州。而在王韶病故后,他生前呕心沥血的《平戎策》,也伴随着北宋新旧党争的白热化,几十年里屡兴屡废。王安石改革期间的开边成果,更在旧党当政的元祐年间被无情糟蹋,连宋军收复的好些国土,都被司马光拍板割让给西夏。待到宋徽宗初登基时,王韶的儿子王瞻,承袭父亲遗志,再度率军开边河湟,却刚立下大功就被宋徽宗论罪流放,最终悲愤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