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当上皇帝的朱元璋应该好好享受一番,可朱元璋从登基到去世,三十多年,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明实录》里有关于朱元璋日常生活的记载,他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直到日头偏西的时候才回宫。他也经常失眠,经常思考国事的时候,猛地就醒了,醒了就披衣起床,把白天需要处理的国事写下来,可见朱元璋这个皇帝做的还是非常称职的。
那朱元璋是凭什么从一个放牛娃,到后来成为一个皇帝的呢?这其实与一个人有关,他就是朱元璋的谋士朱升,说起朱升大家可能不熟悉,不过说到刘伯温估计很多人都听说过他,但刘伯温只是被民间高度神化了,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并无太大的作为。朱元璋1370年大封开国功臣的名单中,就没有刘伯温的名字,直到封赏完毕后的二十天,才补封了两位三等伯,其中的最后一名才排到了刘伯温,而朱升就很不凡。
朱元璋在1358年的时候攻至婺源时,听三军总管、大将邓愈说,这里有个隐士朱升,是个有学问、有影响的人,相当于诸葛亮。朱元璋微服亲临其室访问大计,朱升一开始呈交三个计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听了朱升这三句话的建议后,朱元璋豁然开朗,而这九个字也成为了之后天下闻名的九言策,是明王朝开邦定国的国策。
献九言策后,朱升即被拜为中顺大夫,备受朱元璋器重,连年被征召问策,助朱元璋克饶州、下处州、捣江州;在鄱阳湖大战中,大败陈友谅,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南征北战十余年,终于在1368年定都于南京,朱升继续被征召至皇城应天府继续充当谋臣。朱升所处地位与开国元勋不相上下,朱元璋称赞朱升为人老实,是老成贤达中的英杰,又因为年纪较大,朱元璋特免他朝谒。
后来毛主席读《二十四史》,读到明史时他曾评价朱升,说他是个很有贡献的人,是他为明太祖成就帝业立了头功,毛主席还曾把朱升的九言策略加改动就成了六零后、七零后熟知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之所以有毛主席的新九言策才让共产党一步一步迈向强大,掌握实权,为创建新中国奠定基础。如果我们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悟透这九言策,必定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相当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