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的倭寇如何被消灭的

明朝的倭寇如何被消灭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56 更新时间:2024/1/9 8:46:36

倭寇的来源

倭寇,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他们“尝驾小舟流劫土佐、丰后海洋间,隐泊野岛,窥视商船劫掠之”,14世纪初叶,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争权夺利。在战争中失败的一些南朝封建主,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倭寇”。

有多么厉害?

倭寇的战斗力是极强的。由于当时日本处于战国时代,武士、浪人都久经战阵考验,具有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而且日本武士是脱离生产的特权阶层,从小就只以练武为务,所以个人武艺远远超出明军士兵。武器上倭寇用的兵器里最有名的是倭刀。日本钢刀极其锋利,其质量远超明军的腰刀,长度也要长一倍,经常一交手就把明军的一排刀枪都砍断了。

嘉靖三十四年,六十七名倭寇在浙江绍兴登陆,居然如入无人之境,一路烧杀淫掠,在江宁镇杀死明军三百余官兵后,绕南京城一周后扬长而去。一路上他们居然创造了杀伤4000多军民这种匪夷所思的记录,共杀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攻入两个县城。这场武装大游行,一共进行了八十多天才告结束,嘉靖四十年倭寇两次进犯福建宁德,如蝗虫一般洗劫杀掠,致使宁德一路上下三百余里,三年不见人踪,县城也废弃了。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真得么厉害?

倭寇的组成十分复杂,除了日本人之外,还掺入了大量的中国人,有时中国人甚至占百分之七十以上,而且许多倭寇头子也是中国人。这些“中国盗”,除了给倭寇提供带路方便,更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后来俞大猷奏折里的话说:就连明军的造船技术和造火炮的技术,都被他们转手倒卖给了倭寇。嘉靖中期的时候,这种“倭患”更成了新模式:沿海的匪徒与日本倭寇勾结成团伙,各路沿海士绅提供便利条件,竟然都在中国海岛上建立了走私基地,明朝大臣、抗倭名将朱纨留下这句悲愤警句: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

两个不得不说的徽州人

汪直,明朝徽州人士,一个倭寇都得喊大爷的中国倭寇,明政府的海禁政策使得海上贸易中断,汪直召集帮众及日本浪人组成走私团队,在流球群岛建立了大本营,在岛上,汪直成为了实际上的皇帝。而且这还不是终结,因为他还创建了国号“宋”,当时很多日本浪人都是他手下的喽啰,对汪直惟命是从。

徐海,他也是一个徽州人,与汪直不同,他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海盗,专门干打家劫舍的买卖,也是一个汉奸,专门给倭寇办事,徐海是一个非常有天赋,而且极具组织才能的人,自从他当上海盗之后,海上作战基本上都是把明朝的军队打得找不着北,后独立自成一股势力,成了嘉靖年间仅次于汪直集团的第二大海上实力。

另一个徽州人

到抗倭英雄,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戚继光,是他训练有素的戚家军打败了倭寇,但是这个徽州人的抗倭功绩比戚继光还要大,他就是胡宗宪

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临行前立下誓言:“我这次任职,不擒获汪直、徐海,安定东南,誓不回京。”可见他的两个老乡在倭寇中的地位是如何的高。很快胡宗宪升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又加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胡宗宪机会来了!

胡宗宪一方面招揽、重用各种杰出的人才,如重用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把颇负盛名的文人徐渭招到自己的幕府中来;另一方面,有骁勇善战的将领,还得有训练有素的士兵,胡宗宪支持部下练兵,其中成就最大者当属戚继光训练的戚家军,后来发展为抗倭主力军。

降王直和杀徐海

嘉靖三十五年四月,徐海、叶麻与陈东率倭数万大举入犯,胡宗宪施离间计,倭寇自相擒杀。明军抓住时机,大败徐海、陈东部。徐海投河自尽,麻叶、陈东和辛五郎并斩于嘉兴。未几,势力日蹙的王直从五岛西渡至定海,欲同徐海联合,但徐部已被剿灭,王直进退维谷。胡宗宪即命戚继光“督健将埋伏数匝,水陆要害,星罗棋列,鱼鸟莫度”。同时,答应为王直请封都官号,允许通商互市。王直迫于官军“兵威甚盛”及利禄诱使,投降官府。至此,王直、徐海部倭寇基本消灭,“两浙倭渐平”。开始剿灭福建的倭寇。在经历多年的血雨腥风之后,大明王朝的海疆终于有望恢复往日的平静了。

更多文章

  • 此人28岁还是平民,只用3年就逆袭当上皇帝,刘邦朱元璋自愧不如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和刘邦个人能力,刘邦和朱元璋文治武功,刘邦朱元璋有多厉害

    文/观心通史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他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而溥仪则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在此期间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大大小小500多位皇帝。在这些皇帝中,也有轻松继承父辈权力的人,但大部分人都是通过自己努力打下江山的。在这些白手起家的皇帝中,有的原本只是平民百姓,最终一步步坐上了皇位

  • 中国最后一位宰相通过贿赂成为百官之首朱元璋:禁止再封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废宰相制,朱元璋让徐达当宰相完整版,洪武大案朱元璋训百官

    这位宰相就是胡惟庸。胡惟庸早年只是个无名小卒,投奔了朱元璋的起义军,有文化会来事。洪武三年,眼看自己升官无望,可能一辈子就到头了,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打起了行贿的主意。向谁行贿呢?要一击即中,还要真正能收钱办事的。他把眼光放在了当朝权臣李善长身上。李善长权势滔天,又是自己的同乡,自己也是个人才,只要

  • 明初大文学家宋濂,教朱元璋,做朱标老师,最后死在流放途中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标死后朱元璋多伤心,朱元璋朱标扮演者,朱标与朱元璋的小说

    宋濂,生在元中期,后来元末太乱,他就跑去隐居,后来被同乡刘伯温拉着一起出仕,成了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少有的文人之一,那会他已经五十岁了。他给朱元璋讲过《左氏春秋》,并对朱元璋进行提醒,如果能遵行春秋所言,就能定天下:“《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朱元璋对他很尊敬,从

  • 南宋小朝廷以钓鱼城为首都抗元,会灭亡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南宋的钓鱼城之战真的很厉害吗,南宋钓鱼城全景图,忽必烈传奇蒙哥攻打钓鱼城

    钓鱼城能坚持抗战的根本原因钓鱼城能坚持抗战的原因在于它不仅三面临水,易守难攻,而且钓鱼城在建设的时候就把产粮地和水源地包括在内。钓鱼城由于其关键的位置,还是重庆的北方门户。钓鱼城修建的时间大概在宋理宗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开始,到蒙古入侵川东的时候刚好派上用场。主持修建钓鱼城的冉琎、冉璞兄弟称赞

  • 宋朝本可有机会称霸世界,可惜被萧峰一巴掌给扇没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萧峰的简历,萧峰阿朱塞外对白,萧峰太祖长拳

    当初马夫人用谎话骗了可怜的萧峰和阿朱,结果两人傻乎乎的去找大理镇南王段正淳拼命,结果阿朱意外得知自己竟是段正淳和阮星竹的女儿,转了半天那个带头大哥竟然是自己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父亲一命,也为了不让自己爱的人受到大理举国追杀,自己就冒名顶替去赴约了。结果萧峰二话不说一掌把自己心爱的人打死,不仅让自己在

  •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明朝其它的亲王为何没有反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建文王朝当时兵力强大,除朱棣以外的各地藩王不敢轻举妄动朱元璋在位时候,为了尽可能为自己将要继位的皇孙朱允炆提供一个稳定的登基环境,他快刀斩乱麻,采取了十分直接的方式,先将原来以太子主标为首,支持太子的蓝玉等有权有势的开国功臣一一铲除,再将他们手中的军权全部都分解到自己儿子燕王朱棣等人的身上,还将他们

  • 明朝一英雄,死后头颅被倭寇抢去,韩国人为其立像,清朝皇帝跪拜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提起“子龙”之名,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恐怕是三国时期的“常山赵子龙”,赵云的英雄事迹虽然深入人心,但多半都是演义中杜撰的,历史其实还有另外一位“子龙”,与赵云不同,他可是个实实在在的大英雄,不过却鲜有人知其名,反倒是韩国人将其视为英雄,时至今日,若你有机会去一趟韩国庆尚南道的话,就能够看到一座威严的雕

  • 为何袁崇焕被杀时,百姓非常痛恨?他的悲惨结局根源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袁崇焕怎么处死的,邵兵版袁崇焕在线播放,崇祯为什么要杀袁崇焕

    实际上,万斯同以布衣之身,不受清廷俸禄,修《明史稿》五百卷,他的节操比现在某些不学无术之人高多了。回到题目上来,又没有记载说,有人逼着老百姓去吃袁崇焕的血肉,显然全是百姓的自发行为。再反推一下,百姓对袁崇焕恨之入骨,那到底是谁让百姓接受了“袁崇焕卖国通敌”的信息?说到底还不是大明的崇祯皇帝!所以这里

  • 用江湖的眼光来评判:晁盖有七个兄弟,他们能否在忠义堂杀尽宋江的五个心腹?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晁盖和宋江势力对比,宋江通知晁盖逃跑,宋江晁盖经典对话

    金圣叹的担忧可能是过虑,如果晁盖当场否决宋江的说法,坚持按资历、功劳给众好汉排座次,宋江也不敢炸毛,因为当时的形势很明显:晁盖有七个兄弟,宋江只有五个心腹,真要打起来,晁盖一方稳赢不输,这七个兄弟,可以轻而易举地杀光宋江的心腹。愿意抛弃老资格而成为“新头领”和真正的新人有二十七个不假,但是真正能称得

  • 武松杀了人只判“刺配二千里外”,北宋的律法杀人不用偿命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武松为什么从孟州刺配恩州,武松刺配孟州原版,被武松打死的是谁

    一、黑暗的社会背景,武松“诉讼”无门,县官不义再先。武松在得知自己的哥哥武大郎因为潘金莲和西门庆这对“奸夫淫夫”鬼鬼祟祟的勾当而丢了性命,自然难以接受,便试图通过法律渠道来为哥哥申冤。但是无奈当时的社会背景实在过于阴暗污浊,西门庆在得知武松上诉之时,就在第一时间内用银两买通了的县官,所以即便武松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