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的来源
倭寇,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他们“尝驾小舟流劫土佐、丰后海洋间,隐泊野岛,窥视商船劫掠之”,14世纪初叶,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争权夺利。在战争中失败的一些南朝封建主,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倭寇”。
有多么厉害?
倭寇的战斗力是极强的。由于当时日本处于战国时代,武士、浪人都久经战阵考验,具有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而且日本武士是脱离生产的特权阶层,从小就只以练武为务,所以个人武艺远远超出明军士兵。武器上倭寇用的兵器里最有名的是倭刀。日本钢刀极其锋利,其质量远超明军的腰刀,长度也要长一倍,经常一交手就把明军的一排刀枪都砍断了。
嘉靖三十四年,六十七名倭寇在浙江绍兴登陆,居然如入无人之境,一路烧杀淫掠,在江宁镇杀死明军三百余官兵后,绕南京城一周后扬长而去。一路上他们居然创造了杀伤4000多军民这种匪夷所思的记录,共杀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攻入两个县城。这场武装大游行,一共进行了八十多天才告结束,嘉靖四十年倭寇两次进犯福建宁德,如蝗虫一般洗劫杀掠,致使宁德一路上下三百余里,三年不见人踪,县城也废弃了。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真得么厉害?
倭寇的组成十分复杂,除了日本人之外,还掺入了大量的中国人,有时中国人甚至占百分之七十以上,而且许多倭寇头子也是中国人。这些“中国盗”,除了给倭寇提供带路方便,更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后来俞大猷奏折里的话说:就连明军的造船技术和造火炮的技术,都被他们转手倒卖给了倭寇。嘉靖中期的时候,这种“倭患”更成了新模式:沿海的匪徒与日本倭寇勾结成团伙,各路沿海士绅提供便利条件,竟然都在中国海岛上建立了走私基地,明朝大臣、抗倭名将朱纨留下这句悲愤警句: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
两个不得不说的徽州人
汪直,明朝徽州人士,一个倭寇都得喊大爷的中国倭寇,明政府的海禁政策使得海上贸易中断,汪直召集帮众及日本浪人组成走私团队,在流球群岛建立了大本营,在岛上,汪直成为了实际上的皇帝。而且这还不是终结,因为他还创建了国号“宋”,当时很多日本浪人都是他手下的喽啰,对汪直惟命是从。
徐海,他也是一个徽州人,与汪直不同,他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海盗,专门干打家劫舍的买卖,也是一个汉奸,专门给倭寇办事,徐海是一个非常有天赋,而且极具组织才能的人,自从他当上海盗之后,海上作战基本上都是把明朝的军队打得找不着北,后独立自成一股势力,成了嘉靖年间仅次于汪直集团的第二大海上实力。
另一个徽州人
到抗倭英雄,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戚继光,是他训练有素的戚家军打败了倭寇,但是这个徽州人的抗倭功绩比戚继光还要大,他就是胡宗宪。
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临行前立下誓言:“我这次任职,不擒获汪直、徐海,安定东南,誓不回京。”可见他的两个老乡在倭寇中的地位是如何的高。很快胡宗宪升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又加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胡宗宪机会来了!
胡宗宪一方面招揽、重用各种杰出的人才,如重用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把颇负盛名的文人徐渭招到自己的幕府中来;另一方面,有骁勇善战的将领,还得有训练有素的士兵,胡宗宪支持部下练兵,其中成就最大者当属戚继光训练的戚家军,后来发展为抗倭主力军。
降王直和杀徐海
嘉靖三十五年四月,徐海、叶麻与陈东率倭数万大举入犯,胡宗宪施离间计,倭寇自相擒杀。明军抓住时机,大败徐海、陈东部。徐海投河自尽,麻叶、陈东和辛五郎并斩于嘉兴。未几,势力日蹙的王直从五岛西渡至定海,欲同徐海联合,但徐部已被剿灭,王直进退维谷。胡宗宪即命戚继光“督健将埋伏数匝,水陆要害,星罗棋列,鱼鸟莫度”。同时,答应为王直请封都官号,允许通商互市。王直迫于官军“兵威甚盛”及利禄诱使,投降官府。至此,王直、徐海部倭寇基本消灭,“两浙倭渐平”。开始剿灭福建的倭寇。在经历多年的血雨腥风之后,大明王朝的海疆终于有望恢复往日的平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