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绝对是在古代诸多朝代中,发展特别繁盛的朝代之一,可是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地位就在世界上一落千丈。著名的安史之乱,是指安禄山的叛乱和史思明的叛乱以及史思明儿子史朝义的叛乱。这个战争总共长达九年时间,最终以唐朝中央政府的胜利,宣告结束。
第一、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以后,安禄山和史思明当初的手下将领,还是各自拥有自己的兵权和战区。中央政府这个时候,并不敢轻取妄动,所以只好默认他们的地位。
他们那些战区的节度使,自然而然也明白,现在中央政府的实力。所以他们也只是表面顺从,但是内地里已经把自己所属战区的行政权、财赋权以及军事权,据为己有。
甚至有的还搞起来父子相承的世袭制,这种情况当然让中央政府不能忍受,几次派兵攻打,但是效果甚微。反而有四个战区,无论如何屹立不倒,被称为“河朔四镇”。
在“河朔四镇”的带领下,其他战区的节度使,有样学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惹恼中央政府的权威。唐德宗李适的时候,下定决心要重振中央政府的权威。
但是因为他的小气,让本来可能胜算在握的战役,爆发了著名的“泾原兵变”,导致这次大型打压藩镇的活动,给压迫下去,唐朝政府也对这些藩镇的“世袭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视而不见。
第二、宦官当权
其实在唐玄宗李隆基的时候,身边特别有名的太监高力士,地位就特别高。虽然他自己无心于什么政治地位。但是那个时候身为太子的李亨称呼他为“二哥”,而公主和驸马称呼他为“老太爷”,可见其地位之大。
在安史之乱以后,皇帝们出于对那些将领们的忌惮,于是开始信任起身边的宦官。故而,特意发明了一个什么“监军制度”,堂而皇之地让那些宦官成为监军。
那么监军表面上是帮助军队,发现问题,及时向皇帝报告,用来解决问题。但是,实际上,就是为了防止这些将领会有叛变的举动。只要这些监军,向中央政府告个密,那么那个部队的将领就有可能身首异处。
正所谓,“专业的事情需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干”,那些宦官自己根本不懂什么兵法,什么军事,却在那里胡乱指挥,这样的战争如果可以胜利,那简直就是上天出奇迹了。
人的欲望都是无穷无尽的,在宦官们刚刚掌握军权的时候,对中央政府还是有所敬畏的。但是时间长了以后,他们也开始在自己的禁军中,培养自己的心腹。
慢慢地并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唐王朝中后期的自从唐宪宗李纯开始,那些皇帝都是被宦官们所杀所立,宦官们也是权势滔天。
第三、漫长的朋党之争
在唐朝中后期,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又分裂成两个对立面。一个是代表寒门士大夫的牛党,另一个则是代表世家士大夫的李党。
牛党的主要人物有李逢吉、牛僧孺、李宗闵,而李党的主要人物是李德裕、李绅和郑覃。故事的开端就是李德裕父亲李吉甫在担任宰相的时候,政府举办了一项特殊的考试,就是让那些官员对政府提意见。
而当时是进士出身的牛僧孺和李宗闵,大力批评当朝政府,这让身为宰相的李吉甫认为是在批评他。于是他在担任宰相的时候,牛僧孺和李宗闵也一直没有升官的机会。
李德裕一直认为自己老爹受了委屈,对他们惩罚太轻了。于是抓住机会,狠狠打压了牛党的人。“牛党之争”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这场朋党争斗,持续了二十多年,在此期间,两个党派的人,互相斗争,三天他占上风,两天他占上风,但是最终以门第世家消失落下了帷幕。
第一、国家的财产有底子
安史之乱以后虽然中央政府损失惨重,但是毕竟之前繁盛时期,还是很有钱的。所以在金钱的支撑下,虽然国家力量大不如前,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的。
第二、打压藩镇
虽然说藩镇割据很严重,但是唐德宗李适也是用尽全力进行派兵征讨,不过却因为自己不舍得钱财,宣布失败。
但是到了他孙子唐宪宗李纯的时候,唐宪宗势必要恢复中央政府的权力。于是,四处派兵攻打,最后确实让这些藩镇服从于唐朝的中央政府。而且那个时候唐朝经济各方面都有恢复的景象,被称为“元和中兴”。
总之,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败,只能说安史之乱是导火索。安史之乱以后,很多隐藏的问题,就开始一一暴露出来,所以让这个颇为骄傲的大唐王朝,从此无力回天。
参考文献:《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