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庆五年(660)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
武则天乘机插手政治,开始参与国家大事。
武则天取得皇后的地位并不满足,她还想进一步掌握政权。
于是,她一方面排除异己,扫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一方面又组织力量,培植私人势力,为自己进一步掌权做准备。
在排除异己方面,除了害死王皇后、萧淑妃以外,还积极支持高宗打击元老派。后来,宰相上官仪认为武则天干预政事,请求高宗废之。当她知道此事后,立即使许敬宗陷害上官仪,致使上官仪死于狱中。
与此同时,武则天还抓紧培植私人势力,笼络人才,组织支持自己的力量。她建议高宗设置北门学士就是这方面的重要措施。
北门学士的任务,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与各种表疏。
设置北门学士的目的,是削弱宰相的权力。由于北门学士直接参与国家重要政事,武则天掌握他们就更有利于自己参与政事。
另外,武则天还根据政治的需要安排北门学士为其编撰必要的书文。元百顷、刘祎之、范履冰、苗神客、周思茂、胡楚宾等人,都是北门学士的重要成员。他们先后编撰了《列女传》、《臣规》、《百僚新诫》、《乐书》等一千多卷。
武则天编撰书文是有其政治目的的。例如,武则天对太子李贤不满,遂命北门学士撰《少阳正范》(少阳指太子居住的东宫)及《孝子传》以赐太子。
李贤接受这种必读之物,惶恐不安,可见,北门学士所撰的书文是有鲜明的针对性的。北门学士是武则天的政治助手。
北门学士名称的由来,是因为他们为了避免与南衙发生冲突,而从北门出入。
“南衙”是以宰相为首的朝廷机关所在地,武则天于朝廷之外另立办事中心,当然是与宰相分庭抗礼。
武则天为了取得政权,还想尽一切办法表现自己的政治才能。
上元元年(674),她向高宗提出十二条建议:(1)劝农桑,薄赋徭;(2)给复三辅地;(3)息兵,以道德化天下;(4)南北中尚禁浮巧;(5)省功费力役;(6)广言路;(7)杜谗口;(8)王公以降皆习《老子》;(9)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10)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11)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12)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
这十二条建议,涉及范围很广,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各方面都有关系。
高宗曾下诏实行。至于实行的效果如何,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资料,尚难作出确切的说明。
不过,从其建议内容看,武则天确有相当的政治才能是勿庸置疑的。如果实现她的建议,有利于发展经济,争取民心,巩固其统治地位也是肯定的。
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武则天懂得文史,才能出众,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病死,中宗即位,尊武则天为皇太后,实际上一切政事均由武则天定夺,中宗只不过是个傀儡。
这个二十七岁的年轻皇帝,不甘心听其母亲的摆布,自作主张,把皇后的父亲韦玄贞自普州参军提升为豫州刺史,很快又要以其为侍中。
此事触怒了武则天,武则天立即废中宗为庐陵王,另立豫王旦为皇帝,是为睿宗。
同时,武则天又重用武氏家族,光宅元年(684),命其异母兄之子武承嗣为礼部尚书,很快又为宰相。武承嗣请求立武氏七庙,武则天立即同意。
这些事实,说明武则天要进行改朝换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