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权臣鳌拜,被康熙扳倒,为何之后又被平反?

权臣鳌拜,被康熙扳倒,为何之后又被平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760 更新时间:2024/1/16 3:11:57

这里,可能有人就感到震惊了。鳌拜其实没有罪么?康熙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做?那当年康熙皇帝又为何会“智擒鳌拜”,甚至给其定下了“三十大罪状”?接下来,就让我们好好剖析这件事的缘由,看看究竟这样做有没有道理。

一、平步青云

鳌拜,之所以在日后有专政的实力,有一小部分是因为早期他的舅舅是努尔哈赤时期“开国五大臣”之一的费英东。有了这个关系,鳌拜在军中没人敢小觑他。但是,光有这个身份是不够的,毕竟不是他自己的战绩,也很难有人对他感到信服。

又怎么会有人投入他的麾下,令他成为康熙帝日后的心头大患呢?鳌拜自己有实力,他在军中从来都是勇往直前,每逢作战时分,在前阵中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但他又并不只是一个愣头青,从小在舅舅的熏陶,及家里环境的影响下,使得鳌拜非常懂得作战技巧,常常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而正是因为他在军中骁勇善战,从不贪生怕死。才让他逐渐得到了皇太极的赞赏,更是破格提拔为了亲兵队长。真正让鳌拜在皇太极面前得到彻底信任,是发生在崇德二年(1637)的“皮岛之战”。当时战况激烈,鳌拜抱着视死如归的态度,在明军发射炮火的情况下,率领士兵抢滩登陆。

如果没有鳌拜指挥的英勇,清军很难打败明军,得到皮岛的所有权。不仅在这次战争中鳌拜有非凡的表现,在日后的“松锦大战”,以及清军入关后,抵抗李自成等人的事件中,鳌拜都当仁不让。正是因为鳌拜做出了这样的战绩,才更得皇太极的青睐。

当时的鳌拜,因为自己长年累月的战功及威望,在朝堂当中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在皇太极去世,福临继位后,鳌拜也可以说是为国殚精竭虑。多尔衮在福临没有实力时,多次干预朝政,完全没有把福临放在眼里。在此期间,鳌拜并没有屈服于多尔衮的势力,经常在朝堂上和他对着干。

多尔衮虽然几次三番地给鳌拜使绊子,但是鳌拜一直没有妥协。在这期间,在多尔衮的打压下,鳌拜并没有太多的实力,很多势力都被多尔衮削弱了。一直到多尔衮去世,鳌拜凭借多年在朝堂上对福临的维护,让顺治皇帝也对他信任有佳,最终得以重新委以重任。

二、辅政大臣

顺治皇帝英年早逝,并没有维持太长时间的统治,就将其皇位传给了尚未年幼的康熙皇帝。因为对鳌拜等人的信任,更是委托这一行人成为“辅政大臣”。康熙皇帝虽然彼时年幼,但也不希望别人过多干预自己的决策。尤其是在慢慢长大后,更不希望一直有人干涉自己的决定。

鳌拜恰恰就阻止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皇帝,让他只能在鳌拜的羽翼下过活。虽然鳌拜在当时把持朝政,但在各方面做得都比较出色,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朝堂的稳定。

在当时,宦官专权的现象较为严重,尤其康熙皇帝刚刚继位,更容易被宦官迷惑。鳌拜在辅政之初,就对这种现象进行坚决的抵制。宦官吴良辅被治罪,“内廷十三衙门”也被取缔。为了防止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鳌拜精简官员队伍,官员考评办法不在只是空谈,而是被严格执行。让官员们办实事,真办事。

由于鳌拜一开始就在军事领域上有所建树,所以在辅政期间更是对这方面进行了严格的整顿。不仅驱赶了郑成功集团,还成功俘获并绞杀了永历皇帝朱由榔,让国家逐渐趋于稳定。大的势力被荡平了,小的反动势力也被鳌拜一一肃清。这一时期的百姓生活趋于稳定,年代趋于和平。

鳌拜是一个睿智的人,并不是单纯的一介武夫。他经过再三思量,决定实行“更名田”制度,这在当时有效地带动了社会的发展,百姓们的生活更有奔头。提出的“湖广填四川”,成功促进了四川地区的发展。鳌拜在这期间,相关政策实行后收到的效果都能看见。

三、锒铛入狱

既然这样,鳌拜对朝廷有功,还是大功。不应该讨伐,而应该予以嘉奖才是,为什么康熙皇帝最终还要将鳌拜治罪呢?事实上,虽然鳌拜在辅政期间的所作所为确实有有利朝堂的一面,但是,他也给朝廷带来了更大的隐患。

因为在辅政期间逐渐尝到了独揽大权的快感,鳌拜越来越目无法纪,不把尚且年幼的康熙皇帝放在眼里。在当时,鳌拜并没有想过要推翻清朝,对康熙皇帝取而代之。但鳌拜的所作所为,还是让康熙皇帝感觉到了危险。

作为一个皇帝,是不可能容忍老是由他人代替自己决策,自己的意见被他人左右,且鳌拜平常对康熙皇帝也没有表现出一个臣子该有的谦虚。正是因为没有迹象表明鳌拜想要谋反,所以日后才能为鳌拜平反。如果鳌拜真的有谋逆之心,哪怕鳌拜之前有再多功绩也不能功过相抵。

鳌拜被捕入狱后,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就在狱中因郁结去世。对此,康熙皇帝也有过悔意。但是,当时年轻气盛,并不允许他低头。直到康熙步入中年,因为朝堂局势混乱,急需要一些措施稳定人心。

康熙皇帝就在这种局面下,将平反之事提上了日程。他积极拉拢人心,追封鳌拜家族爵位。康熙之后的雍正皇帝恢复了鳌拜一等公的家族爵位世袭,这一举动也是对康熙皇帝做法的认可。乾隆皇帝认为鳌拜当时确实目无法纪,于是下旨将鳌拜的家族爵位世系又改为了一等男爵,但也不认为鳌拜当时所犯之错罪不可赦。

四、总结

忠君爱国,是每个臣子都应该做的。但是,这需要实际行动表示出来。鳌拜就是认为自己没有背叛朝堂,才在被捕后郁郁而终。但是他忘记了,面对帝王时他失去了该有的谦逊,在处理事务时独断专行,即使他没有谋反之心,也不得不让康熙皇帝心存疑虑。

帝王之心总是多疑,面对战功赫赫又独揽大权的臣子,难免会寝食难安。鳌拜如果对康熙皇帝多一些敬重,多听取一些康熙皇帝的想法,两人多交流交流,或许在当时并不会落得那个下场。不过,历史并不能够重来。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曾国藩安身治家的六个理念其实就是6个字,看完无不点头称是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曾国藩100句经典家训,曾国藩家训语录三十六条,曾国藩的八字家训是如何治家的

    01.勤人一生下来就是赤条条的,这也意味着“一穷二白”是开始。所以大部分人都是穷苦的,不像贾宝玉含着块玉出生。对于劳苦大众的我们自然要习惯劳苦,于是勤就成为了第一要义。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勤快,早一步总会比晚一步要好得多。在曾国藩眼里,长辈要勤奋工作给子女树立一个好榜样。而晚辈则是要勤奋学习,即便是处

  • 余美颜,被称为民国第一欲女,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余美颜近况,民国余美颜简介,余美颜电视剧全集

    这位被称为民国第一欲女的奇女子就是余美颜,她也是杨耐梅无声电影《奇女子》的原型。她给世人的印象就是纵欲无度,伤风败俗,然而褪去外在的标签,她其实是旧社会灰暗现实中的一粒种子,企图通过一己之力冲破世俗的樊笼,对抗普遍意识之中的男权主义。她的一生堪称传奇,被贴上各种标签,一生背负着数不尽的骂名,在世俗的

  •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为何会失败?看清政府的这些表现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政府失灵的表现,鸦片战争清政府暴露的问题,清政府和清朝政府一样吗

    因此,本文将以军事角度出发,对两国的军制进行对比,分析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一、清军军制落后,营伍废弛,英军则已走向近代化、正规化众所周知,清朝的八旗兵和绿营兵加起来有八九十万人,其中八旗兵20多万,绿营兵60多万,居世界各国之冠。但是,军制落后,营务废弛,战斗力低下。军制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 清朝276年历经12位皇帝,能答全的人不多,能答出在位顺序的更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16位皇帝名单,清朝各代皇帝及关系,清朝皇帝在位列表及人物关系

    我们就从人们比较熟悉的康熙皇帝开始,康熙是乾隆的爷爷,中间隔着一个雍正,这样我们一下就厘清了三位皇帝。康熙和乾隆都在位60年,史称“康乾盛世”,康熙能当60年皇帝是因为当皇帝早,8岁即位;乾隆能当60年皇帝是因为活得长,89岁驾崩。雍正夹在两人中间在位13年,实际上是一个比较“苦逼”的皇帝,在位期间

  • 雍正令人整理发行的奇书《大义觉迷录》,到乾隆时期却被列为禁书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古往今来,但凡涉及批判皇家的书籍都被列为禁书,不允许出版发行。试想一下,皇帝怎么可能会放任批评自己,或是一些不利于自己的书籍广为流传,作为臣子,评价皇帝的书籍除非是歌功颂德,否则的话一律不允许,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严重者就要被处以极刑。然而雍正皇帝在位之时,他却亲自令人整理发行了一本关于自己与草民辩

  • 清朝闭关锁国,但还有一个港口开放,却把持在一群商人手中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是一个封闭的封建王朝,自认为天朝物产丰富,不需要同外国互通有无,所以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多次拒绝外国使者的通商要求,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然而所谓的闭关锁国,并没有彻底封禁清王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即使是乾隆年间,还保留着一个对外开放港口:广州港。广州港就是清王朝仅有的海关,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海

  • 太平天国一成立,洪秀全天王府就纳女眷2300多,他选妃标准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太平天国洪秀全永安封妃,太平天国洪秀全封七个王后,太平天国洪秀全被手下人称为什么

    洪秀全号称“天王”,可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不过他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曾一度和清廷抗衡。洪秀全究竟有什么能耐?洪秀全出生在广东花县一个耕读世家,家庭条件还算不错,7岁时就在村中读起了私塾,对四书五经非常熟悉,家人都认为他未来会考上状元,光耀门楣。然而事与

  • 马未都有一把乾隆天字十七号宝刀,可惜是复制品,真品价值5000万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乾隆十大顶级宝刀,马未都鉴定最好的古董,乾隆皇帝御用宝刀图片

    唐朝诗人高适在《送蹇秀才赴临洮》中,写下了“倚马见雄笔,随身唯宝刀”经典名篇。高适一介书生,尚且有随身配宝刀的英雄气概,更不消说马未都了。马未都也是一个有英雄情怀的收藏家,手里收藏有不少名刀。譬如大名鼎鼎的戚家刀,马未都也收藏有。不过,戚家刀与马未都所藏乾隆十七号宝刀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马未都这把乾

  • 中国历史上,人口最多不过五千万余,清朝为何能使人口达到四亿?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清朝各省人口数量排名,清朝中叶钦州人口,清朝人口增长靠玉米还是红薯

    一、清朝统治者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众所周知,明朝之所以灭亡,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百姓赋税过多,负担过重,尤其是进入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财政亏空,国家没钱,只能加大对老百姓的剥削。到了万历年间,所谓的“三饷”对老百姓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于是,在朝廷的剥削下,百姓不得不揭竿而起,导致明末农民

  • 清朝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活着比死亡更痛苦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据《研堂见闻杂录》中记载:“按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顺治十六年七月十一日,因“科场舞弊案”被流放的吴兆骞、方拱乾等八名举子以及家人,经过了一百二十天的艰难跋涉之后,到达了宁古塔,开始了生死未卜的流放生涯。数十年后,对于在宁古塔地区的生活,吴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