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都说无川不成军,那为何宋朝在四川还实施特殊化统治?

都说无川不成军,那为何宋朝在四川还实施特殊化统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186 更新时间:2024/2/3 18:00:06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在四川一带,宋朝政府实施了颇为特殊的统治政策。北宋仁宗朝的诗人何郯曾经写诗谈及宋朝统治四川的特殊政策,所谓“择守来颁兹土政,治人颇与他邦殊”(《益州州学圣训堂诗》)。

著名宋史学者粟品孝将其称作“特殊化政策”。所谓特殊化政策是指,中央王朝在统辖范围内,为了更有效地治理某一地区,根据该地区的情况而制定的较为特殊的政策。

为何宋朝要在四川地区实现不同于其它地区的特殊化政策呢?个中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一、特殊化政策的历史原因和具体表现

1.清除后蜀统治残留

众所周知,五代十国中的后蜀政权曾定都成都,统治四川大部分地区长达数十年,在五

代纷争,战乱不休之际,后蜀的历代统治者都谨守边境,注意发展内部经济,四川就此成为五代十国时期为数不多的乐土。

因此,在公元965年,宋朝平定蜀地后,四川百姓对后蜀还留有一定感情,为了彻底消灭后蜀后统治的残留,宋朝实行了强制迁徙后蜀君臣的政策。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公元965年二月,宋朝下诏令“伪属文武官并遣赴阙……”。在将后蜀国主孟昶及其文武百官打包带到汴梁后,宋朝为他们建造了舒适的住所,并给予他们一定的赏赐,保障他们的生活。

除此之外,宋朝还对后蜀君臣予以高官厚爵,如孟昶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李昊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尽管,当政权被征服后,宋朝一贯会赐予一些官位、爵位,但是,后蜀君臣获得的官爵明显地要高于其他政权的君臣,由此可见,宋朝对安抚后蜀君臣极为重视。

除了在政治方面努力清除后蜀影响之外,宋朝还对后蜀军队采取了颇为特殊的整编措施。宋朝在征服其他小朝廷之时,往往对残留的军事力量采取颇为温和的处理方式。例如,在公元960年,北宋消灭南平政权后,下了一道诏令:“诏荆南兵愿归农者,官为葺舍,给赐耕牛、种食……”(《续资治通鉴长编》)。

对于部分兵员,宋朝并没有收编,而是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自主退役,回归乡里,还给予他们一定的补助。

但是,在处理后蜀军队上,宋朝的政策就大不相同了。根据《新刊名臣碑传琬琰之集》记载,在后蜀投降宋朝时,后蜀的军队总数依旧有7万人之多。为了处理这批蜀兵,宋朝政府颇为头疼,最后索性下了一道诏令,让他们全部到京师服役:“发蜀兵赴阙,并优给装钱……”(《续资治通鉴长编》)。

这种简单粗暴的诏令最终引发了蜀兵的暴乱,蜀兵集体反宋,推举全师雄为统帅,企图一鼓作气将宋兵赶出蜀地。在经过短暂的混乱后,宋朝迅速稳住阵脚,很快便镇压了叛乱。在镇压过程中,还发生了一次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事件。

在全师雄叛乱之时,有2万多名后蜀军人被软禁在成都。当时成都的最高军事长官王全斌担心这些后蜀军人会响应这次叛乱,所以下令部下将其全部屠杀,由此可见,宋人对四川割据的忌惮之深。

后来,宋人将残余的后蜀军队收编到禁军当中,以此管控这支军事力量。不仅如此,宋朝还有与之相配套的措施,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诏伪蜀将士妻子并发赴阙,官给舟乘……”。也就是说,为了便于掌握后蜀军人,宋朝还命令地方将军人的家属也一并送往汴京。

2.对蜀地的特殊管理

除了对后蜀相关的官吏、军人动手外,宋朝还制定了一系列防范蜀地再次成为割据政权温床的措施。

首先,有宋一朝禁止蜀人任本地官。例如,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下诏:“东西两川人自今毋得任本路知州、同(通)判”(《续资治通鉴长编》)。显然,这种措施是为了避免蜀人立足蜀地把持地方政局,中央鞭长莫及,使得蜀地对中央阳奉阴违。

其次,禁止宗室及大臣子弟为官四川。公元1053年,宋朝下诏“臣僚毋得以子孙恩请弟侄任西川职田处官”。公元1070年,宋朝下诏“宗室出官从政于外方,惟不许入蜀”(《续资治通鉴长编》)。

这两条规定无疑是为了防止宗室和大臣子弟勾结中央官僚,在地方上作威作福,从而激起蜀人的反抗心理。

第三,禁止有过失之人为官四川。宋仁宗时期的宰相文彦博曾经说道“(四川)所有知州、知府……须是历任内无私罪,升朝后有举主,年甲未高者,方得差任”(《文潞公文集》)。这一条规定的目的更为明显,就是希望能够为四川挑选出清廉且精明能干的地方父母官。

最后,宋朝在统一四川后,多次发布诏令蠲免四川地区的赋税,以此赢取四川百姓的民心。例如,宋朝在平定四川之初,就发布了一道诏令:“川陕诸州伪蜀政令有烦苛刻削害及民者,累诏禁止蠲除之”(《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朝免除了许多后蜀政权时期的苛捐杂税,并废除了后蜀时期的茶榷之法。要知道,在当时的北宋境内,其他地方的茶叶都需要经政府之手,收取茶叶税,称之为茶榷,而在四川,百姓可以自由买卖,可见宋朝对四川的宽大。

可惜的是,由于四川地处偏远,大多数官员不愿意前往,导致四川官员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官员未能很好地履行朝廷的仁政,导致四川百姓与朝廷的矛盾日益激化。如宋人张俞说道:“蜀自伪昶纳土而后……郡县之政姑息苟简……赋税不均,刑法不明,吏暴于上,民怨于下”(《成都文类》)。

也就是说,在朝廷的宽容政治方略之下,蜀地的吏治反而呈现败坏趋势,这反过来坚定了朝廷对四川实行特殊化统治的决心。

二、四川的特殊性与特殊化统治的自然、人文因素

1.四川的自然地理特性

我们知道,四川是一个四周有高山环绕的内陆盆地。因此,四川在古代有着较强的独立

性,在长时间内处于一种独立或半独立的状态。

四川的北面是高耸绵延的秦岭山脉,难以逾越。四川的西面、南面的也临近一些地势复杂的山脉,西面是横断山脉,南面是大凉山,在这些地方生活着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汉人较为稀少。

四川对外交通的要道在东面和北面,东面联通长江,主要走水路,从成都出发,以夔州为重要关口。夔州地处三峡,四周多悬崖峭壁,若在此处设卡,就有如扼住了一个人的咽喉。南宋末年著名王应麟说道“(夔州)西南四道之咽喉,吴楚万里之襟带”(《玉海》)。

北面为陆路,要穿过秦岭山脉,举世闻名的剑阁就位于此处。剑阁四周地形陡峭,只能专走剑阁一处关口,其他地方无路可通,由此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美誉。

2.四川的偏远与经济底蕴

在宋代以前,朝廷大多定都长安、洛阳,这两地与四川的交通都颇为便利。例如,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就率先选择逃亡四川,由此可见,四川与都城之间的道路颇为畅通。

但是,随着宋朝将都城迁往汴梁(今河南开封),四川与都城的距离大大增长。因此,四川在宋人眼中已经从政治核心区变为偏远之地。例如,北宋著名文人苏洵曾写了《重远》一文,其中说道:“国家分十七路,河朔、陕右、南广、川陕实为要区”。

在苏洵看来,离都城越远的地区越要得到朝廷的重视,由此可见,此时的四川属于宋人眼中的偏远边疆。

除此之外,当时的士人大多不愿意出仕四川,《宋史》记载“中州之人,多不愿仕其地”。在广大士人心中,四川并非天府之国,而是偏远之地。

即便四川与国都相隔悬远、交通不畅,宋朝似乎也没有必要实行特殊统治政策,因为,与宋朝都城相隔较远的地方不在少数。

实际上,除了地理位置这一因素外,四川本身拥有的雄厚经济底蕴才是朝廷真正担忧之处。

四川是我国古代开发和发展较早的区域之一。早在秦汉之际,汉高祖刘邦就因之成就帝业,三国时期,刘备诸葛亮更是依靠四川的人力与物力与占据中原大地的魏国相抗衡。

进入宋朝以后,四川的经济在前代积累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据《净德集》记载“夫蜀之四隅,绵亘数千里,土腴物衍,赀货以蕃,财利贡赋,率四海三之一”。

根据上述记载,四川的财政在全国财政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旦四川发生叛乱,由于四川与都城相隔较远,禁军无法迅速平叛,叛军就可以利用四川的经济底蕴迅速壮大,这对宋朝统治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总结

五代十国后期,后蜀统治四川地区数十年,在众多政权中,后蜀的君主颇为贤明,也懂得与民休息,所以,在后蜀向宋朝投降后,四川地区的百姓对后蜀依旧怀有一定感情。

为了消除后蜀遗留的这种影响,宋朝采取了颇多措施。首先,宋朝将后蜀君臣、文武大将打包送往汴京,给予优待。其次,宋朝严格收编了后蜀军队,将其送往汴京。如此一来,四川地区的后蜀色彩便几近于无。

此后,宋朝政府依旧不放心,采取了一些被称作特殊化统治的政策。例如,宋朝政府严格禁止四川本地人做四川本地官,同时对前往四川任官的官员加以严格挑选,这些都是宋朝为了避免四川再次出现割据政权做出的努力。

宋人为什么会如此害怕四川的割据呢?一是因为四川盆地四周地势险峻,若要进入或走出四川,必须经过若干险要关口,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因此,四川就具备了割据政权的自然条件。二是因为四川从秦汉以来就有着发达的农业经济,经济实力雄厚,能够为割据政权提供充足的物资。

参考文献

1.林天蔚:《南宋时强干弱枝政策是否动摇?——四川特殊化之分析》,《宋代史事质疑》,台北商务印书馆,1987年。

2.林文勋:《北宋四川特殊化政策考析》,《宋代四川商品经济史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更多文章

  • 明代鸟铳的问世:“火绳枪”不再叫火绳枪,“鸟铳”成了代名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明朝鸟铳与日本火绳枪的关系,清代鸟铳口径,明代鸟铳发射结构

    鸟铳在久远的东汉时期,中国就有世界著名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术以及指南针。其中,火药术的发明,在明朝时期,因为有利于武器的发明和制造,并且,随着明朝社会的开放性的增加,我国与其他东方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明朝便出现了来自东南亚、欧洲等其他国家带来的“火绳枪”。对于这个“新物种”的出现,明朝

  • 赵匡胤都做了什么,只用了一顿酒,就让将军们交出了兵权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匡胤为了集中兵权采取什么手段,赵匡胤解除将领的兵权的一个典故,赵匡胤的功绩与遗憾

    我们在历史的学习过程当中,可能都会听到宋朝开国的那样一些非常具有戏剧化的事情,尤其是赵匡胤当时的被黄袍加身,一直以来都广受人们的称道。不过在赵匡胤最后当上了皇帝之后,他因为害怕自己的一些手下当中的将领也受到自己的这样一种黄袍加身的情况,他便打起了一个心中的小算盘:究竟能不能够以一种比较合适的方式,一

  • 宋仁宗初战西夏被打败,此后几十年,西夏北辽不忍动兵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仁宗与辽宁西夏,宋仁宗对西夏的胜利,宋仁宗如何制服西夏

    刘娥去世后,有人向仁宗进言说他的生母是李宸妃,而且被刘娥毒杀了。仁宗又悲又怒,一边派人围住刘氏一族的府邸,一边打开李宸妃的墓葬检验,却发现生母骨骼清盈,无中毒痕迹,且身着一品夫人服,极尽哀荣。宋仁宗亲自验看后,长叹“人言不可信”,以此提醒自己,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不可妄信。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真相,

  • 严嵩碰壁,印度高僧悻悻而回;论风骨,明朝四大才子里文徵明最傲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严嵩后代现状,海瑞斗严嵩粤语,河南项城严嵩故里

    一天退朝的时候,当朝首辅严嵩拦住工部尚书顾璘,向他发牢骚,说他的老乡文徵明太清高,不近人情!顾璘不解这位无人敢拂其意的首辅为何一脸幽怨,便问他何故?严嵩说:“我经过苏州,放低姿态去看望他,他却连门都不让我进!”原来,与唐伯虎同时期的文徵明,是黄公望、赵孟等大画家的当世传人。可此人一生中最不屑和权贵打

  • 朱元璋翻脸无情,连同行都不放过,印度和尚:我只是写了首颂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1-46集免费观看,朱元璋二儿子朱樉,大明皇孙身份被朱元璋暴露

    他杀开国大臣、杀和尚、杀贪官、杀文人……在那个时代,没有他不能杀的,只有他不想杀的!从一个放牛娃到一位开国大帝,朱元璋是如何走上“嗜杀”之路的呢?自卑让他以杀立威开国大臣胡大海的儿子因为犯了禁酒令,别人求情他不也理睬,当他看到胡大海也跪在地上貌似求情状时,再也气愤不过,自己抽刀把胡大海的儿子直接砍了

  • 书生路遇盗贼,被千金小姐所救,10多年后成为大明朝最顶尖的富豪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元璋50万两白银抓海盗,明朝书生惨死,朱元璋落难被一女子救

    后来,书生和这个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喜结连理。而最令人称道的是,书生成了富甲天下的富翁后,一直没有娶妾,而是和妻子白头偕老,变成宠妻“狂魔”。因为妻子年纪大,看书不清晰,他就耗费十年、不惜万金打造铜版活字;因为妻子喜欢桂花,他就买下一座山,在山上种满名贵的桂花!可令人遗憾的是,这套史上最精美的铜活字,

  • 明朝灭亡的时候,皇帝和大臣们都在忙什么?败类比异族更让人心寒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朝灭亡后建立的小岛国,明朝灭亡视频完整版

    引子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朱德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封建王朝,每个朝代都有他们自己的故事与传奇,不过人们常说“明朝之后再无华夏”,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说在明朝灭亡之后,华夏民族便不再主宰历史的进程,反而因为腐朽的统治让国人被迫成为自己土地上的奴隶,而之后的清朝也

  • 朱元璋小时候偷吃地主家的牛,把牛尾塞进石缝,地主为何拉不出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帝王出世公元1328年的一天,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朱家,一位婴孩呱呱坠地,并无什么异象,一切都很普通。“生了,老朱!生了,是个男孩儿!”中年女子的喊声,不仅没有给整个家庭带来欢快的氛围,相反,家里的空气一下子变得凝固起来。确实,对于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生女儿才是他们所希望的,因为至

  • 高粱河之战,北宋为什么会失败?这其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我们中国古代历史上半路登基的皇帝,我们经常会想到很多很多我们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皇帝,这些半路登基的皇帝在他们登上皇位的过程中,一般都离不了一些战争。而每一场战争的发生,往往会带来一些流血的事变,这些事变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但是,有一个朝代的建立过程中,却并没有发生流血事变。这个朝代就是我

  • 没有他,王安石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王安石简介,王安石40首诗,王安石与儿媳惠儿的结局

    韩维其人说起韩维这个人,宋仁宗时就出仕做官,当时王安石高中进士,跟韩维互有来往。韩维是父荫为官,也就是靠父亲荫庇当上官的。王安石是进士及第,才名在外,韩维对王安石几乎有了崇拜心理,认为他是人间奇才。韩家当时是望族,韩维的兄弟中韩绛韩镇,都是朝廷大员,韩绛后来跟王安石一起拜相,是王安石的坚定支持者。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