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杀开国大臣、杀和尚、杀贪官、杀文人……在那个时代,没有他不能杀的,只有他不想杀的!
从一个放牛娃到一位开国大帝,朱元璋是如何走上“嗜杀”之路的呢?
自卑让他以杀立威
开国大臣胡大海的儿子因为犯了禁酒令,别人求情他不也理睬,当他看到胡大海也跪在地上貌似求情状时,再也气愤不过,自己抽刀把胡大海的儿子直接砍了。
胡大海连眼泪都不敢流,伏在地上大赞皇上杀得好!
对朱元璋来说,从小做放牛娃被人打骂欺辱,一朝得了权势,最见不得有人违抗自己的命令。而元朝施政中原期间,也以暴虐杀人为主要立威手段。没有什么学问的朱元璋,自然也学会了以杀立威,以用这种巨大的权力欲来平衡着儿时的自卑感。
猜忌之心让他杀功臣
救命恩人傅友德在他请客时没吃完菜,朱元璋让他把两个儿子带来,转身却让侍卫传语让傅友德把儿子的脑袋带来。傅友德回家后把两个儿子杀了,提着脑袋献给皇帝,朱元璋却故作惊讶骂他太狠心。
气愤填膺的傅友德骂道:“你不就是想要我的头吗?”,说罢,自刎于朝堂之上!
朱元璋以“炮轰红楼”而名闻诸帝王,比起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不可同日而语。做了皇帝的人,大部分都有一种“总有刁民想害朕”的妄念,所以,凡是有一点实力可能威胁到他位置的,都必杀之而后快。
童年阴影让他杀贪官
朱元璋自己是贫苦出身,对老百姓就比较同情,为了防止贪腐要求制定严厉的法典,并对胡惟庸等人制定的法令一条条审核,直到满意为止。朱元璋之所以恨贪官,因为他的亲人就被元朝的官吏欺辱过。
所以,在明朝开国时期,官员们被一批批地杀,不够用的时候,甚至曾出现过白天官员戴着镣铐上堂审案,晚上再回到监狱里待罪的现象。据悉,朱元璋一朝,杀的贪官超过15万人!
对朱元璋恨贪官的心理,史学家一致认为这是他童年阴影的反射。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爷爷朱初一本是淘金客,因为交不够官府所需要的黄金,最后不得不卖房子卖地补上窟窿,导致他们加从有产者变成了赤贫的无产者。这其中,始作俑者就是那些上下其手的官员。
畏惧之心让他杀文人
吴中四杰之一的高启,又被誉为南方文宗,在修了《元史》后拒不接受户部侍郎一职,也对做太子的老师不屑一顾。朱元璋认为他看不起自己的出身,心怀大恨,终于抓住一个把柄大兴“文字狱”,把高启腰斩于市井之中,而其他三杰也陆续株连。
经此一杀,明朝开启了“文字狱”的血泊之路,锦衣卫存在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监察天下文人。只要朱元璋和当权大佬认定诗文有谋反和不满的痕迹,这些文人就逃不脱被杀头株连的命运,有朱元璋在,不知折了多少士林骨气!
朱元璋对文人“杀人不见血”的手段害怕到了极点,因为他就是一个没学问的放牛娃、和尚,所以常常把“朕乃布衣”挂在嘴边。按照现代心理学的逻辑来分析,这就是“我就是流氓”开打之前的招牌语言,说完就要上去一顿捶,根本不管什么礼义廉耻、文风文胆!
老朱不只杀明人,国外人也一样杀
因为老朱自身也曾是和尚,印度高僧释来复闻讯前来,为朱元璋讲佛法。朱元璋开始对他十分尊重,并在他临回国前赠送了一大笔珠宝财富。可是,好死不死的是,外来的和尚哪里知道“经好念,诗不能写”啊,他竟然写了一首汉字诗。诗中有句“殊域及自惭,无德颂陶唐”,顿时惹怒了为他送行的朱元璋!
释来复的诗意是:“我很惭愧没出生在明朝之域,哪里有德才称颂像尧帝一样的您啊?”可是,朱元璋则天马行空地理解为“这个姓朱的皇朝应该自形惭愧,因为只有无德的人才会称颂你为尧帝”。
朱元璋对被人提到“朱”很敏感,“殊”不就是歹朱么?既然你个外国和尚变着花样骂我,就不要怪我这个曾经的中原和尚不客气了。于是,本来欢欢喜喜带着感恩之心打算回国的印度高僧,就这样在出发前被朱元璋给咔嚓了!
朱元璋的嗜杀之谜
对于朱元璋的这种嗜杀心理,史学家有三种声音。
一种说法是,老朱嫌太子朱标太软弱,可朱标对他滥杀大臣很反感,朱元璋就扔给太子一根荆棘条让他握住。太子见上面都是刺,无处下手。朱元璋告诉他那些刺就是这些桀骜不驯的开国大臣,只有我替你拔了,你才能坐稳江山!
另一种说法则是,老朱从一个无产者突然成长为一国之大帝,成功让他的心理急剧膨胀,可内在修养又没提升上来,自卑心理也就随之壮大。这样的人一旦遇到忤逆或者反对,挂不住面子就开始杀人,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最后一种说法是,老朱出身贫民,不像历朝历代皇帝都出身名门,身边没有真正的自己人可以驱使。所以,他对大臣猜忌,对贪官坏他的江山痛恨,对文人的文字煽动力恐惧,对任何指点他出身的人仇视……这才是造成他嗜杀的真正原因。
总之,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保护自己,只是手段太残暴了!
朋友们,你觉得朱元璋嗜杀的真正原因是哪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