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雍正王朝》试图恢复的八王议政,事态演变是雍正刻意为之?

《雍正王朝》试图恢复的八王议政,事态演变是雍正刻意为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418 更新时间:2024/1/16 10:38:31

虽说雍正是康乾盛世的接力者,是清廷难得的实干者,但,雍正上台的最初几年根基并不稳定,爆发的八王议政恢复一事便是如此。雍正初期,大力推行新政,如整饬吏治、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等,而这些都极大地损害了大地主、官僚等的利益,可以说旗主王爷们之所以与八爷一派联合便是为了争取自身利益,然而这几派人的利益需求是不同的,因此也就难以发挥多大的实力,此后“败北”也就不出意外了。

丰台大营依旧掌控在手

此番希冀恢复八王议政期间,旗主王爷们带领了四千八旗兵,而进驻丰台大营虽说给了一个控制大营的假象,然而四千人毕竟与十来万有着巨大的差距。事实上,这些不过是前来“共同防务”罢了,顶多只是拖住两营大军的一些时间,向雍正施加一些压力罢了。而京郊的这两大营统领都是上三旗出身,也就是雍正所掌控的,旗主王爷们想要谋取两营大军的控制权无异于痴人做梦。

此外,隆科多也只带领了几百人而非步军统领全部的两万人马,在城外畅春园的几百人控制住了外围,然而企图恢复八王议政的三方主力都在大殿之内,而雍正在殿中布置了图里琛等数十位大内侍卫,也就是形成了反包围,老八一派、旗主王爷以及隆科多、弘时等人实际上是被控制了而非反控制。这一幕其实有些熟悉,当康熙崩逝后,八爷一派也是齐刷刷的行动却少了在外面呼应的人物,因此被掌控了丰台大营的老十三一口气收拾了。

多方势力利益诉求不同乌合之众

恢复八王议政的诉求,实际上不同利益方也是有着不同的诉求,以最基本的就是逼迫雍正交出部分权力,停止损害旧有势力的新政恢复祖制,这一基本诉求的主要一方便是旗主王爷们,停止新政以谋取旗人更多的利益。

隆科多原本可以称得上雍正的心腹,然而这也不过是为了利益而进行的投资,隆科多代表的是佟氏家族,隆科多拥立雍正也正是坚持了康熙的最终指示,而叔父佟国维此前更是在四爷与八爷之间两面下注,无非是为了家族利益。雍正所推行的新政触及了官僚家族的利益,隆科多自然也就因此受损,自然也不支持新政。恢复八王议政则可以分掉雍正部分权力,为自身利益争取更多的权益,然而却忘了此时已非顺治、康熙初期可以比拟的,八王议政模式早就因为阻碍了权力的集中而逐渐衰微。

八爷自然是此番恢复八王议政的主导者,也是利用了各方势力的幕后者,在八爷看来,八王议政恢复后便可以一步步架空雍正,最终扶持弘时上台,自己则可以成了多尔衮一般的皇父摄政王,以另类的方式完成自己多年的追求。

可以说,八爷与旗主王爷们、隆科多的目的不同,也就是说这是不同利益诉求汇聚而来的“乌合之众”,也就难怪张廷玉一通“说理”后纷纷败下阵来。

雍正在此番的对决中已然处于不败地位,而掌控着丰台大营的十三爷的出场更是表明了事态已然完全在雍正掌控之下,唯一令雍正遗憾与痛心就是百官对此态度的漠视。

这也难怪百官漠视,毕竟此番恢复八王议政就有着争取被雍正的新政损害的利益,官员们“作壁上观”实际上就是无声的反抗。雍正为了千疮百孔而勤政修补,然而在家天下境况下,更何况官僚阶级对于自身利益的看重,又有多少人会支持雍正新政呢。

恢复八王议政设想失败雍正引蛇出洞?

事实上,《雍正王朝》是以二月河先生小说为剧本的电视剧,其中有着诸多典故,但也夹杂着不少野史,因此此番分析也是基于雍正王朝所做的。

在剧中,八爷原本就是受监控的对象,而老八拉拢旗主王爷们也被老十三觉察,对此雍正只是道“让他去办,翻不了天”。事实上,八爷一派作为雍正多年以来的对手,双方都是巴不得处之而后快,八爷此番行动很难说不是雍正刻意为之,脓包只有膨胀了方好挤掉。

雍正新政便是为了更好了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八爷一派作为康熙时期就长期存在的不稳地因素,自然需要铲除才能够更好地推行新政。布局自此,雍正已经处于不败地步,更何况老十三还掌控着京郊的丰台大营。此外,康熙有着狼覃的后招,难说雍正就没有类似的底牌。

更多文章

  • 这一件小事咸丰帝深以为耻,本想硬气一把,却导致圆明园被烧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英法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懦弱,咸丰听到圆明园被烧的反应,火烧圆明园时咸丰皇帝到哪里去了

    对侵略者的憎恨是不能改变的。因为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英法联军侵略我北京,烧略我圆明园的丑恶罪行。但是,直到在地图上看到了圆明园的地理位置,不仅有那么一点疑问。为什么当年火烧的不是离英法联军更近的紫禁城,而是跑到几十里开外的京郊的圆明园抢掠了一番呢?原来,事件的起因是这样的。在当时,英国已经根据《南京条

  • 乾隆小儿子永璘,宁上青楼不当皇帝,乾隆问他想要啥,只求和珅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乾隆听到永琰永璘对话,和珅和纪晓岚带皇上去青楼,乾隆皇帝儿子永璘生母

    读书观史,谈古论今,传承人文,守望正义。欢迎来到,吹牛的猩猩吹历史。清朝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也是我们在电影电视中见过最多的朝代。我们看电视的时候,经常会看见一帮皇子为了皇位打的不可开交,整个朝廷也因为皇位掀起腥风血雨。清朝最著名的皇帝,当属创造了康乾盛世的康熙、雍正,和乾隆。康熙上位的时候,还

  • 清朝最长寿的侍女,享年九十三岁,一年只洗一次澡,再喝掉洗澡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最长寿的三位妃子,清朝侍女嬷嬷,清朝人活到84岁算不算长寿了

    苏麻喇姑从小聪慧漂亮能干,在大草原上人尽皆知,后被科尔沁贝勒府看中,进府后服侍二小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孝庄文皇后。当时13岁的二小姐孝庄,在哥哥的护送下,送进宫去,嫁给了34岁的皇太极。当时的苏麻喇姑作为陪嫁侍女一同进宫,此后在宫中一住就是80年。有野史记载,苏麻喇姑是康熙帝的初恋情人,无奈地位低

  • 清朝严禁缠足为何屡遭失败?这种民间说法的出现,摧残了更多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十大禁止缠足之风,民国周玉梅缠足,家长给小孩缠足

    中国封建社会有三大弊病:科举、太监和缠足。前两个属于部分男人的事,后者却令无数中国女子深受礼教压迫。缠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据现代学者考证,缠足始于北宋;到了明朝,女子缠足开始盛行,但仅限于上层社会;到了清朝,缠足之风愈演愈烈,竟然蔓延到社会各个阶层。清朝有一个叫方绚的人写了一本书叫《香莲品藻》,专

  • 清朝后宫妃子为什么都要梳“两把头”?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清朝妃子封号大全,清朝妃子漫画,梳清朝宫女的头发视频

    虽然宫中妇女都梳“两把头”,但整个清朝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也有过较大的变化和改进的过程。清初,皇室处于草创”,典制很不完备,妇女的头饰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寻因此头发梳得极为简单。两把头梳得很低,两翅几乎与肩耳边齐。这是因为梳头时要把前后左右的头发都照顾到,所以两翅不可能梳得太高。那时,皇后在宫中“主内”,

  • 第一个向雍正磕头称臣的胤祉为何还是被雍正囚禁至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胤祉从小就非常聪明,骑射功夫很厉害,所以康熙经常带他一同去打猎,让他掌管了镶红旗,举办的大型祭祀活动都允许他参加。最重要的是,他文学功底很好,编纂了《律历渊源》。可能是因为他比较孤傲,在38年妃子去世期间剃头,违规,被康熙处罚,这件事也被雍正和妃子的儿子十三弟记在心里。他经常组织很多人进行编书,但他

  • 清朝不重视火器发展吗?别做幼稚的小朋友了,这才是真实的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为啥不发展火器,欧陆战争5火器时代清朝,明朝火器大战清朝骑兵

    因为西方文化的入侵和中国东方传统文化的衰败,使得一些人越来越心浮气躁,心中的极端思想也越来越不可收拾。就像网络上所盛传的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种非凡的言论,简直就是历史的一个笑话。对于这种言论,知道的人都知道,这是日本人在侵华战争时期制造出的谣言,目的就是为了瓦解中国人的自信心,能够全面占

  • 蒙古人愿归顺于清朝,到底用了何方法,解决了明朝想做的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蒙古各部臣服明朝了吗,明朝亲王为何娶蒙古女,明朝服饰的蒙古元素

    首先是大局势在背后做推手。当时北边的俄国开始崛起,并且开始对外扩张,很快爪牙便伸到了西伯利亚地区。西伯利亚虽是寒冷之地,但是据考证,我国的游牧民族确实在这样的地区活跃,但是随着沙俄的扩张,蒙古族的领地被迫逐渐地缩小,势力也被削弱,迫不得已只能南下,而这对于清朝征服蒙古来说无疑是一个天赐的良机。其次是

  • 英国多次请求要与清朝建交,都遭拒绝,最后只能用火炮轰开了大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和英国签的什么条约,清朝火炮vs英国火炮,中国英国建交

    但是我国自古以来就对科技的发展不重视,就连当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征战时使用的火炮都没有持续的发展下来为自己所用,而是过度追求手工业的发达,这些从陶瓷、丝绸等中国的特色产品的流行趋势就可以看出来。不仅如此,还过分追求文章词藻,文人墨客往往是社会中被认可的人士,相比之下,科学家就没有那么流行。这一弊端直接

  • 自诩为文明之师的英法联军,烧毁万园之园圆明园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背景资料,圆明园为什么被誉为万园之园简短,万园之园圆明园阅读答案

    火烧圆明园,这可以说几乎已经成了中国几代人心中的痛,提起这件事,不少的中国人会咬牙切齿,内心复杂,之所以复杂一般都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痛恨英法联军这只所谓文明之师完全暴露了人性的野蛮与贪婪,抢掠走了大量的财富,而另一方面,就是对当时清政府情感,恨之不为,痛之懦弱!但有时候有些人也许会想,难道英法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