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真实的汉朝-王莽的故事(1)

历史上真实的汉朝-王莽的故事(1)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149 更新时间:2023/12/13 1:04:08

王莽(前45—23),字巨君,新皇朝的建立者,在位十五年(9—23)。

王莽的祖先,原为战国时期齐田氏,因汉初失国,齐人谓之“王家”,因以为氏。文景时,王氏处于东平陵,武帝时徙至魏郡元城委粟里。王莽的祖父王禁,少时学法律于长安,为廷尉史,自此以长安为家。王禁生四女八男,其中,次女政君,为元帝之后(称元后),生子成帝。成帝时,元后诸兄弟多任官封侯,只有王曼早卒未及封侯。王莽乃王曼之子,元后之侄。他的堂兄弟因是将军列侯之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而他因父早死未侯,“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少时受儒家教育,“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侍奉母亲及寡嫂,抚养孤兄子,都很周到。又结交英俊,侍奉父辈,符合礼仪。

阳朔(公元前24—前21年)年间,王凤患病,王莽侍候甚恭。王凤临终时,推荐王莽任黄门郎,王莽于是走上了仕途。

过了几年,王商及一些名士称誉王莽,成帝便于永始元年(公元前年)封王莽为新都侯。在此前后,王莽又被连续提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他这时“宿卫谨敕”,“节操愈谦”。常以车马衣裘“振施宾客”,交结名士与公卿甚众。所以公卿推荐,游士谈说,“虚誉日隆,倾其诸父矣”。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莽三十八岁时升任大司马。这时,王莽“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请一些贤良为掾史,所得赏赐分给下属,而自己非常俭约,其妻“衣不曳地,布蔽膝”,犹如僮仆。王莽为大司马一年,成帝去世,哀帝即位(公元前7年),外戚丁、傅用事,王莽乃退位,避居新都(今河南新野),杜门自守。

哀帝于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去世,九岁的平帝即位,元后临朝称制,以王莽为大司马。王莽自元寿二年再为大司马至于身亡,掌握政权达二十四年之久。

翦除异己,笼络亲党

王莽辅政头六七年(公元前1—公元6年),一意攫取大权。他输政伊始,立即翦除了丁、傅势力,“诸哀帝外戚及大臣居位素所不说者,莽皆傅致其罪”,从而除之。同时,拉拢名儒孔光及其婿甄邯,为其所用。他怕其叔红阳侯王立在元后面前搬弄是非,就让孔光上奏王立“旧恶”,从而遣放王立回到封国。因王莽颇有胁持上下的手腕,于是“阿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王舜、王邑为腹心,甄丰、甄邯主击断,平晏领机事,刘歆典文章,孙建为爪牙。还有甄寻、刘棻、崔发、陈崇等爪牙也得到信用。

王莽的权欲只要有所暗示,党羽便承其旨意而行动。起初,王莽讽益州令塞外蛮夷献白雉,群臣便盛陈“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载同符”,要求赐予王莽安汉公的称号。于是拜王莽为太傅,号安汉公。王莽想要元后交出政权,讽公卿奏言“太后不宜亲省小事”,又使元后下诏说:“自今以来,惟封爵乃以闻。他事,安汉公、四辅平决。”于是王莽处理一切大事,“致密恩意,厚加赠送,其不合指,显奏免之,权与人主侔矣。”

王莽曾自愿出钱百万,献田三十顷,付大司农助给贫民。他这种献田及让财的行为不止一次,因而赢得了美誉,吃小亏占了大便宜。于是公卿“慕效”之。每有水旱之灾,王莽便素食。

嫁女以为后,杀子以固权

王莽想以女配帝为皇后,“以固其权”。上书建议选美女入宫。于是有司报上众女之名,其中多有王氏之女。王莽担心众女与己女争,就说:“身无德,子材下,不宜与众女并采。”元后乃下诏勿采王氏女。而党羽领会其意,建议说:“愿得公(指王莽)女为天下母。”于是选了王莽之女。不久,王莽之女做了皇后。

陈崇勾结文人张竦写了一份歌颂王莽功德可比周公的奏章,建议“宜恢公国,令如周公,建立公子,令如伯禽”。公卿方议此事,适值吕宽事起。起初,王莽通过元后,将帝母卫姬及帝舅卫宝、卫玄等排挤出京师。其子王宇深怕平帝长大后怨恨,与卫宝通书,教他设法还京。王莽不同意。王宇与妻兄吕宽等人私下商议,用迷信的手段想令朝廷归政卫氏。但吕宽夜间在王莽门第上洒血时被发觉逮捕,在狱中自杀。王莽奏请杀了儿子王宇,宇妻因怀孕待产后才杀。王莽因此诛灭卫氏,穷治吕宽之狱,连引郡国豪杰素非议己者,还株连敬武公主(元帝之妹)、梁王立、红阳侯立、平阿侯仁,逼其自杀。“死者以百数”。王莽还为此写书,宣扬治子之罪乃公而忘私,以戒子孙;其爪牙还奏请以此书发行全国,令学官以教授,使官吏能了解此书旨意。

吕宽案件结束后,王舜又重提陈崇之建议。爪牙们煽动“民上书者八千余人”,都要求照陈崇建议办。于是元始四年(公元4年)四月,拜王莽为宰衡,位上公。王莽还刻了“宰衡太傅大司马印”,高踞于公卿之上,出入威仪与众不同。

粉饰太平,夸张功德

这时,王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立《乐经》,益博士员,经各五人。征召经学人材,及懂得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之人。“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皆令记说廷中,将令正乖谬,一异说云。”

群臣奏请加赏王莽。元后同意,诏议九锡之法。元始五年(公元5年),官民因王莽不受新野田之赐,“而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见者皆叩头言”,要求加赏王莽。王莽上书说,自己德薄位尊,力少任大,常恐不能称职,现在天下“治平”,乃元后之德,同列之功,非自己之能,拒绝加赏。但他还是受了九锡,权势大异于群臣。王莽曾于元始四年派遣陈崇等八人分行天下,“观览风俗”。元始五年秋,陈崇等八人还朝报告,说天下风俗“齐同”,还“诈为郡国造歌谣,颂功德,凡三万言”。王莽“奏定著令”。他又奏“市无二价,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夸饰太平。

同时,王莽为了夸张功德,派遣中郎将平宪多持金币诱塞外羌,使献地,愿内属。平宪顺其意奏说,羌豪良愿等种一万二千人“愿为内臣”。王莽趁此上奏元后:“太后秉统数年,恩泽洋溢,和气四塞,绝域殊俗,靡不慕义。越裳氏重译献白雉,黄支自三万里贡生犀,东夷王度大海奉国珍,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今西域良愿等复举地为臣妾,昔唐横被四表,亦无以加之。”大大吹嘘一番,并奏请设西海郡。以经义正十二州名分界。又增法五十条,犯者徙之西海郡。徙者以千万数,于是“民始怨矣”。

受金匮而即帝位

乐陵侯刘庆上书说,现在皇帝年幼,应当让王莽“行天子事,如周公”。群臣都说应该如此。这时平帝病了,王莽作策,愿以身代,藏策于金縢,置于前殿。这是诈依周公为武王请命而作金縢的故事。不久,平帝夭亡,要选继位者。这时元帝世绝,王莽恶宣帝曾孙数十人都已长大,不便于摆弄,便在玄孙中选了个最小的子婴,年仅二岁,“托以为卜相最吉”,实际上是便于控制。

这时有人奏说武功长孟通浚井得到一块白石,上圆下方,有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从此演出了符命的闹剧。王莽让公卿向元后报告,元后说:“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王舜从中斡旋,向元后解释说:这事阻挡不了,王莽不敢有其他想法,“但欲称摄以重其权,填服天下耳”。元后无可奈何,只好应许,诏令王莽“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于是群臣奏请王莽摄政“皆如天子之制”,并于次年改元“居摄”。不久,王莽便以子婴为皇太子,号曰“孺子”。

居摄元年(公元6年)四月,安众侯刘崇鼓动刘氏宗室起而反对王莽,从者百余人,进攻宛城,不得入而败。天下反莽自此始。刘崇的族父刘嘉诣阙请罪,获赦,乃奏颂王莽功德,骂刘崇为乱,而肯定王莽对刘崇镇压。王莽大为高兴,封刘嘉为帅礼侯。这时群臣又说,刘崇谋逆是因为王莽“权轻”,应提高王莽的权位才能镇服全国。于是元后命令王莽进见她时自称“假皇帝”。

居摄二年(公元7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起义,讨伐王莽,响应者众,达十余万人,指向长安。王莽恐惧吃不下饭,昼夜抱着孺子婴祷告,仿效《大诰》写了一份策书,说明现在摄位将来当返政于子婴之意。同时派遣王邑等将前去镇压翟义,数月告捷。王莽大喜,居摄三年(公元8年)置酒未央宫白虎殿,劳赐将帅,大行封赏,当受爵邑者爵五等、地四等。于是“封者高为侯、伯,次为子、男”,赐爵关内侯者凡数百人。王莽镇压翟义后,自以为威德日盛,获得天人之助,“遂谋即真之事矣”。这年王莽母死,王莽“意不在哀”,而想的是服制规格高低。刘歆与博士诸儒阿意,说王莽服母丧应当“如天子吊诸侯服,以应圣制”。

这年广饶侯刘京等人奏符命,伪造“摄皇帝当即真”等把戏,说是天意所归。于是王莽对元后说:我向您报告时,自称“假皇帝”;而我号令天下,天下向我言事,就不必言“摄”了。十一月,改居摄三年为初始元年,以应天命。这时官民都知道王莽奉符命的旨意,爪牙们开始认真议论和建议,王莽“即真”提到日程上来了。

哀章是个素无行而好为大言的学子,他猜准了王莽心思,做了个铜匮及两张封书题签,一张题签上写着“天帝行玺金匮图”,一张题签上写着“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书中说王莽为真天子,元后照天意行事。还在书中把自己姓名摆在辅佐之列。他在黄昏时身穿黄衣把铜匮送到高庙。王莽闻知,立即到高庙拜受金匮神嬗。于是王莽登上真天子之位,定国号曰“新”,改元始建国。

更多文章

  • 韩国专家宣称朱棣是韩国人,中国学者只说四个字,韩国人立刻闭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国际上对朱棣的评价,韩国电视剧朱棣,朱棣被高估了吗

    [var1]明朝皇帝朱棣,可以说是明朝少有的好皇帝之一,因为其他的皇帝基本上都是不怎么管理朝政的。朱棣与其他皇帝不同,他在位期间带领着大明朝不断的发展,经济不断的复苏,以至于最后形成了“永乐盛世”的局面。不过,朱棣的身世一直是一个迷。[var1]在《明史》中记载,朱棣是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但是根据民

  • 战神白起自杀是秦国的一大损失,700年后也有同样经历的名将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国名将白起详细资料,秦国名将白起简历,关于秦国战神白起的生平事迹

    [var1]白起,他的举荐人就是魏冉。这样,后世闻名的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的白起才开始自己的辉煌。后来秦昭襄王亲政,宣太后、外戚魏冉被罢黜,白起的重要性也开始减弱。毕竟他也曾是宣太后一党,他的不尊王命更刺激了秦昭襄王,这就造成了杜邮自杀事件。[var1]中国历史久

  • 战国七雄中赵国实力强劲,为何却最晚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但在拳头面前,礼法就不算什么了,诸侯国僭越称王是时有的事。我们先来看看赵国的称王之路。王以下的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赵国的起点是“子”。[var1]晋文公重耳人到中年还在流亡赵氏先祖赵衰帮助晋文公重耳继位并成就霸业,赵衰成为晋国重臣,也是著名的六卿之一。赵衰就是赵氏的第一代宗主,被称为赵成子

  • 蔺相如完璧归赵并不代表胜利,秦王的目的已经达到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蔺相如完璧归赵秦王是谁,蔺相如完璧归赵读后感,蔺相如完璧归赵故事新编

    [var1]和氏璧是难得的美玉,被献给赵王,又被秦王惦记着。可在这战乱时期,野心勃勃的秦王真的会大费周章地去讨要一块玉?不免引人深思,这玉,怕是块敲门砖。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秦王索要和氏璧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阴谋。[var1]当时的秦国正处于吞并其它国家的时期,虽然秦国是最强大的,但是在丘沙之乱后,赵的

  • 负荆请罪中的廉颇与蔺相如最终结局如何?课本上没告诉你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负荆请罪时廉颇和蔺相如会说什么,负荆请罪中蔺相如为什么避让廉颇,负荆请罪后廉颇和蔺相如都怎样了

    [var1]后来,秦军在赵国的长平发动了一场战役。秦军虽一时赢取,但是两军对峙后,秦军的粮食问题是一大问题。当时的国王赵孝成王并不看好廉颇,认为廉颇与秦军对峙就是软弱,要换成赵括进攻。蔺相如也积极劝赵孝成王,结果因为不听两人的劝说,最终导致了赵军40万兵力被坑杀。扣来,听从廉颇意见后,再次抵抗住了秦

  • 先秦时代的三大商业奇才,吕不韦最会投资,一人是孔子得意门生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奇人吕不韦,先秦诸子对孔子的评价,吕不韦经商事迹

    一、子贡[var1]生意场上推崇“端木遗风”,指的是做生意要讲究端木赐留下的诚信经商的品质。端木赐就是子贡,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子贡不仅在学业上有所成,还当过鲁国和卫国的国相。而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在生意场上的成就,司马迁认为子贡擅长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做买卖,所以才能成为巨富。后世对

  • 秦,赵两国长平之战的背后:阴谋与诡计下的可怕人心!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赵长平之战到底死了多少人,秦赵长平,秦赵长平大战全集

    历史上,秦国在当时的由一个边陲小国,到成为春秋五霸,到在始皇嬴政手中一统中国天下,可以说是形势使然,也可以说是局势与战势发展的必然。[var1]秦国,从秦襄公封赐诸候国,到秦穆公采用商鞅变法成为一方强国,到始皇嬴政一统天下,即有社会局势的促成,但更多的是人心诡计的牵针引线,暗中无声影响。[var1]

  • 战国时期,强大的齐国最后为什么变成了弱鸡?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国时期的齐国有多强,风云战国之齐国,战国时期的齐国属于今天哪里

    [var1]这是因为齐国掉入“资源陷阱”的必然结果,所有的优势反而变成了衰败的种子。齐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三面环水,一面环山,这安全系数,没有海陆空三军打不进去,所以疏于边防,军队集中在各大城市,当时的都城临淄就有常备军二十一万。[var1]管仲为相之后,就狠抓经济,士农工商业蓬勃发展,经济水平傲视

  • 秦军能击破马其顿方阵?和战国流行的秦军,2者谁战胜机率大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国大战秦军谁厉害,秦军怎么打败赵军的,历史上谁打败秦军

    [var1]如果遇到秦军,就只能被动挨打,因为秦军的攻击力超强,马其顿方阵,虽然有铠甲,但是当时的技术水平做出的铠甲非常沉重,士兵穿上必然就不够灵活。他们在对付当时的欧洲,中亚,印度军队时,或许能够致胜,但一旦遇到秦军,就势必会遭遇到很多问题。[var1]任何漫长的铺垫之后,都有伟大的表白。以上说了

  • 孔子不姓孔,孟子不姓孟,先秦时代姓和氏到底有何不同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孔子姓孔吗孟子姓孟吗,孟子的孟,姓孟的去孟子庙收费吗

    [var1]第一题:孔子姓什么?A.孔B.仲C.子D.丘第二题:孟子姓什么?A.孟B.姬C.子D.姜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姓产生于前、氏产生在后,母系社会时期子女从母而姓,姓的本意就是女人生的子女,所以最初的姓大部分都含有“女”字,比如上古八大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就是如此。[var1]氏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