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真实的汉朝-萧望之(上)

历史上真实的汉朝-萧望之(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442 更新时间:2024/1/19 8:57:23

萧望之(?—前46),字长倩,西汉东海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人,徙于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家庭世代以种田为业,到了萧望之开始学习儒学。他“好学”,起初学习《齐诗》,师事后仓达十年。后来到太常受业,又事同学博士白奇,还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京师的儒生们对他都很称赞。他还写有赋四篇。

那时大将军霍光执政,长史丙吉推举儒生王仲翁、萧望之等几个人,都被召见。在此之前左将军上官等谋杀霍光,霍光杀了上官桀等之后出入都加戒备。进见他的官民都要露体被搜身,摘去兵器,由两个侍卫挟持。只有萧望之不肯听他这套摆布,自动出阁,说:“不愿见。”侍卫人员对他叫嚷乱扯。

霍光知道这个情况后,吩咐侍卫人员不要乱扯。萧望之到了霍光面前,对他说:“将军以功德辅幼主,将以流大化,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以辅高明。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霍光居功自傲,听不得这种意见。于是独不任用萧望之,而王仲翁等都补为大将军史。三年间,王仲翁官至光禄大夫给事中,萧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被分配看守小苑东门。王仲翁出入,前呼后拥,趾高气扬,对萧望之说:“不肯录录,反抱关为。”意思是,你不肯循规蹈矩,得罪了执政,结果不得大官而守门。萧望之说:“各从其志。”

过了几年,萧望之因弟弟犯法受到牵累,不得宿卫,免归而做了郡吏。

魏相把他收在部下,经过考察在大行令部下做了个司礼官。

霍光死后,霍光之子霍禹又做大司马,霍山领尚书,霍氏亲属都宿卫内侍。

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夏,京师下雹,萧望之因此上疏,要求皇帝安排接见,当面申说灾异之意。宣帝自在民间已闻萧望之之名,决定由少府宋畸问明情况,要求不必隐讳。萧望之当即提出了看法,说:现在陛下“思政求贤”,用心很好,“然而善祥未臻,阴阳不和,是大臣任政,一姓擅势所致也。附枝大者贼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建议皇帝“亲理政”,“举贤材”,“考功能”。

这显然是针对霍氏专权而发的重要议论。宣帝任萧望之为谒者,当了朝廷接待宾客的近侍。

这时宣帝初即位,想要进用贤能之士,将官民的上书交给萧望之处理。

萧望之做得很合宣帝之意,接连提升为谏大夫、丞相司直,一年中升了三次,做到了二千石级的大官。后来霍禹竟以谋反罪受诛,萧望之则日益受到信用。

宣帝觉得萧望之“经明持重,议论有余,材任宰相”,打算试试他处理政事的才干,于元康二年任他为左冯翊。萧望之由少府左迁左冯翊,怀疑君主对己有所不满,就装起病来。宣帝听到消息,派遣侍中成都侯金安上去向他宣谕旨意说:“所用皆更治民以考功。君前为平原太守日浅,故复试之于三辅,非有所闻也。”萧望之知道了皇帝试用他的原意,马上积极处理政事。

这年西羌反,汉朝派遣后将军赵充国去讨伐。京兆尹张敞上书建议说,现在大军出征,供给紧张,西方农业歉收,将会引起饥荒,希望命令有罪者入谷赎罪,以救急难。萧望之与少府李强发议,以为民有“好义欲利”之心,关键在于上之教化,对待义与利不可不慎,“今欲令民量粟以赎罪,如此则富者得生,贫者独死,是贫富异刑而法不一也”。他们引经据典,反对张敞入粟赎罪的建议。

宣帝又将此议交给两府商讨,丞相、御史向张敞问难。张敞说,萧望之等所言,是“常人之所守”。“窃怜凉州被寇,方秋饶时,民尚有饥乏,病死于道路,况至来春将大困乎!不早虑所以振救之策,而引常经以难,恐后为重责。常人可与守经,未可与权也。”

萧望之与李强又举出武帝时期赎罪法引起暴乱的事实,再次反对赎罪之议。当时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也以羌患快要解决,军需大致相给,就否定了张敞之议。萧望之为左冯翊三年,于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迁为大鸿胪。

在此之前乌孙昆弥翁归靡上书,表示要立元贵靡为嗣,要求娶汉公主,结婚内附,叛离匈奴。诏下公卿议。萧望之以为乌孙远在西域,相信他们的甜言蜜语,万里结婚,不是好策。宣帝不采纳其议,于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派遣长罗侯常惠护送公主(或称少主)远嫁元贵靡。还没有出塞,乌孙昆弥翁贵靡死,他的侄子狂生负约自立。常惠从塞下上书报告,把公主留在敦煌郡,亲至乌孙,指责狂王负约,因立元贵靡,回来迎公主。诏下公卿议,萧望之又表示反对,他说:“乌孙持两极,无坚约”,建议征还少主。宣帝采纳了这个意见,此后汉不再与乌孙和亲。

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萧望之升为御史大夫。五凤(公元前57—前54年)年间匈奴大乱,议者多说匈奴为害日久,可因其乱举兵灭之。诏遣中朝大司马车骑将军韩增等大臣问策于萧望之。萧望之认为,如果“乘乱而幸灾”,“彼必奔走远遁”,“不以义动兵,恐劳而无功”。他建议:“宜遣使者吊问,辅其微弱,救其灾患,四夷闻之,咸贵中国之仁义。如遂蒙恩得复其位,必称臣服从,此德之盛也。”宣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汉朝果然调兵卫护呼韩邪单于,平定其内乱。

这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建议设立常平仓,宣帝称好,萧望之却表示反对。然而推行常平仓,“民便之”。丞相丙吉年老,宣帝对他甚为器重,而萧望之又奏言:“百姓或困乏,盗贼未止,二千石多材下不称职。三公非其人,则三光为之不明,今首岁日月少光,咎在臣等。”意思是,百姓穷困,盗贼未止,官吏无能,都因丞相不称职。宣帝因萧望之轻视丞相,就命几个官吏诘问他。萧望之知道不妙,免冠答对。

宣帝从此对他不大高兴。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实的汉朝-王莽的故事(1)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真实的王莽,刘秀与王莽真实的故事,古代王莽的故事

    王莽(前45—23),字巨君,新皇朝的建立者,在位十五年(9—23)。王莽的祖先,原为战国时期齐田氏,因汉初失国,齐人谓之“王家”,因以为氏。文景时,王氏处于东平陵,武帝时徙至魏郡元城委粟里。王莽的祖父王禁,少时学法律于长安,为廷尉史,自此以长安为家。王禁生四女八男,其中,次女政君,为元帝之后(称元

  • 韩国专家宣称朱棣是韩国人,中国学者只说四个字,韩国人立刻闭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国际上对朱棣的评价,韩国电视剧朱棣,朱棣被高估了吗

    [var1]明朝皇帝朱棣,可以说是明朝少有的好皇帝之一,因为其他的皇帝基本上都是不怎么管理朝政的。朱棣与其他皇帝不同,他在位期间带领着大明朝不断的发展,经济不断的复苏,以至于最后形成了“永乐盛世”的局面。不过,朱棣的身世一直是一个迷。[var1]在《明史》中记载,朱棣是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但是根据民

  • 战神白起自杀是秦国的一大损失,700年后也有同样经历的名将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国名将白起详细资料,秦国名将白起简历,关于秦国战神白起的生平事迹

    [var1]白起,他的举荐人就是魏冉。这样,后世闻名的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的白起才开始自己的辉煌。后来秦昭襄王亲政,宣太后、外戚魏冉被罢黜,白起的重要性也开始减弱。毕竟他也曾是宣太后一党,他的不尊王命更刺激了秦昭襄王,这就造成了杜邮自杀事件。[var1]中国历史久

  • 战国七雄中赵国实力强劲,为何却最晚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但在拳头面前,礼法就不算什么了,诸侯国僭越称王是时有的事。我们先来看看赵国的称王之路。王以下的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赵国的起点是“子”。[var1]晋文公重耳人到中年还在流亡赵氏先祖赵衰帮助晋文公重耳继位并成就霸业,赵衰成为晋国重臣,也是著名的六卿之一。赵衰就是赵氏的第一代宗主,被称为赵成子

  • 蔺相如完璧归赵并不代表胜利,秦王的目的已经达到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蔺相如完璧归赵秦王是谁,蔺相如完璧归赵读后感,蔺相如完璧归赵故事新编

    [var1]和氏璧是难得的美玉,被献给赵王,又被秦王惦记着。可在这战乱时期,野心勃勃的秦王真的会大费周章地去讨要一块玉?不免引人深思,这玉,怕是块敲门砖。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秦王索要和氏璧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阴谋。[var1]当时的秦国正处于吞并其它国家的时期,虽然秦国是最强大的,但是在丘沙之乱后,赵的

  • 负荆请罪中的廉颇与蔺相如最终结局如何?课本上没告诉你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负荆请罪时廉颇和蔺相如会说什么,负荆请罪中蔺相如为什么避让廉颇,负荆请罪后廉颇和蔺相如都怎样了

    [var1]后来,秦军在赵国的长平发动了一场战役。秦军虽一时赢取,但是两军对峙后,秦军的粮食问题是一大问题。当时的国王赵孝成王并不看好廉颇,认为廉颇与秦军对峙就是软弱,要换成赵括进攻。蔺相如也积极劝赵孝成王,结果因为不听两人的劝说,最终导致了赵军40万兵力被坑杀。扣来,听从廉颇意见后,再次抵抗住了秦

  • 先秦时代的三大商业奇才,吕不韦最会投资,一人是孔子得意门生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奇人吕不韦,先秦诸子对孔子的评价,吕不韦经商事迹

    一、子贡[var1]生意场上推崇“端木遗风”,指的是做生意要讲究端木赐留下的诚信经商的品质。端木赐就是子贡,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子贡不仅在学业上有所成,还当过鲁国和卫国的国相。而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在生意场上的成就,司马迁认为子贡擅长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做买卖,所以才能成为巨富。后世对

  • 秦,赵两国长平之战的背后:阴谋与诡计下的可怕人心!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赵长平之战到底死了多少人,秦赵长平,秦赵长平大战全集

    历史上,秦国在当时的由一个边陲小国,到成为春秋五霸,到在始皇嬴政手中一统中国天下,可以说是形势使然,也可以说是局势与战势发展的必然。[var1]秦国,从秦襄公封赐诸候国,到秦穆公采用商鞅变法成为一方强国,到始皇嬴政一统天下,即有社会局势的促成,但更多的是人心诡计的牵针引线,暗中无声影响。[var1]

  • 战国时期,强大的齐国最后为什么变成了弱鸡?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国时期的齐国有多强,风云战国之齐国,战国时期的齐国属于今天哪里

    [var1]这是因为齐国掉入“资源陷阱”的必然结果,所有的优势反而变成了衰败的种子。齐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三面环水,一面环山,这安全系数,没有海陆空三军打不进去,所以疏于边防,军队集中在各大城市,当时的都城临淄就有常备军二十一万。[var1]管仲为相之后,就狠抓经济,士农工商业蓬勃发展,经济水平傲视

  • 秦军能击破马其顿方阵?和战国流行的秦军,2者谁战胜机率大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国大战秦军谁厉害,秦军怎么打败赵军的,历史上谁打败秦军

    [var1]如果遇到秦军,就只能被动挨打,因为秦军的攻击力超强,马其顿方阵,虽然有铠甲,但是当时的技术水平做出的铠甲非常沉重,士兵穿上必然就不够灵活。他们在对付当时的欧洲,中亚,印度军队时,或许能够致胜,但一旦遇到秦军,就势必会遭遇到很多问题。[var1]任何漫长的铺垫之后,都有伟大的表白。以上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