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时期的谋士为何会高度自信?谋士:我们有清醒的自我认知

春秋战国时期的谋士为何会高度自信?谋士:我们有清醒的自我认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109 更新时间:2023/12/17 23:39:35

当时百家争鸣,促进了各个流派的思想发展,兼容并包的思想也为后世中华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各国在如此开放的大环境下,也开始针对自己国家的情况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而推动这些改革的人主要是各国的谋士。

所谓谋士便是设谋献计之人,这些人专门为各国君主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推动各国的发展。这些谋士通是一些有才华有学识的“门客”、“军师”等人。

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谋士总是极其自信的,也是地位极高的。而这一切主要是源于谋士清醒的自我认知。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谋士之自信与自我认知又究竟从而来呢?

[var1]

春秋战国时期的谋士之自信

春秋战国时期谋士的自信主要是精神上的自信,而这种精神上的自由与自信,被称作“谋士精神。”“谋士精神”可以用这样几句话去概括:爱国之精神、品德之高尚、人格之良好修养。

历朝历代都离不开爱国之人才,所谓“国不可一日无谋臣”,放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是不能没有谋士。

诸如颍考叔、烛之武等人都是名气很大的谋士,而这些谋士也是春秋战国真正具备谋士精神的人。

其次古代的谋士一定要有胆识与谋略,要有为国为民的浩然正气。诸如颍考叔对于孝道的献言,诸如蹇叔的哭谏,诸如烛之武的临危受命,勇于承担家国大任,都是谋士精神的体现。

[var1]

而拥有真正的谋士之精神的人,一定是真正做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左传》中开篇第一回便记述了关于颍考叔勇于献策的故事,而这一著名的篇目便是《郑伯克段于鄢》

其中讲述的就是春秋时期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联合他的母亲姜氏想要一起谋朝篡位,而郑庄公作为一国之君,不仅没有及时作为,反而放任自己的弟弟与母亲联合共谋,最后致使郑庄公与母亲只能“不到黄泉不相见。”

而此时的谋士颍考叔为人忠正还是个很有孝心的人,当他听说了郑庄公将他母亲放置在颖地不管不问之后,他认为虽然姜氏没有尽到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但是庄公却不能如此不孝顺。

[var1]

于是他就借机献言于郑庄公。在一次与郑庄公用餐之时,郑庄公赐给他肉食,但是颍考叔却故意不品尝肉食,郑庄公发现之后便问他是何缘故不食肉。

颍考叔便回答自己家里有母亲,自己品尝过的食物自己的母亲也都品尝过,但是却从来没有品尝过君赐予的肉汁,因此自己要带回去给自己母亲食用。

颍考叔这种做法也引起了郑庄公的反思,也说出了自己的懊悔。如此一来颍考叔便可以为郑庄公出谋划策,帮助郑庄公接回自己的母亲。

故事结尾就是郑庄公采纳了颍考叔的意见,在隧道之中与自己的母亲相见。通过颍考叔勇于献言这件事,就可以看出颍考叔是个十分孝顺而又忠正的好臣子与好谋士。

当然历史上也并不是每一个好谋士都能像颍考叔这样得到一个好的回应,但是他们也仍旧展现了自己的深明大义,不失为一个真正具备谋士精神的好臣子。

[var1]

比如蹇叔知道秦穆公出战一定会失利,因此他苦心劝谏秦穆公不要应战。然而秦穆公却并没有他的话放在心上,反而是执意要发动战争。

蹇叔在明知秦穆公不会悔改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再次前去哭谏。一个谋士的眼泪并没有价值,但是抛弃性命也要劝阻秦穆公应战的这种行为却正是一个好谋士的代表。

蹇叔的这种哭谏既彰显了他的忠勇,也表现了他的果敢与深谋远虑。尽管最后蹇叔也没能令秦穆公改变主意,然而他身上的谋士精神与谋士自信却展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看来一个好的谋士首先是一个具备谋士精神的好臣子,也一定是一个真正对自我有着清醒认知的人。那谋士对自我的认知又是从何而来呢?

[var1]

谋士之知与智

春秋战国时期的谋士大多都是对自我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的,他们身处于一个动荡又分裂的大环境当中,又受到百家争鸣的熏染,自然对人生对家国都有着超出常人的认知。

而身为谋士,自然是有学识有谋略之人,谋士本身就是区别于寻常人的。

当时的谋士对于自我的认识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讲起,一是对自我道路的追寻,二是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三则是对家国与君主的追寻。

首先对自我道路的追寻最明显的表现便是“良禽择木而栖。”大多谋士都会选择跟随与自我道路一致的邦国与君主,这样一来才能实现信仰与仕途道路的一致。

[var1]

再者是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寻,其实这也是他们对于“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的坚持。

春秋时期的谋士尽管有着伟大的政治理想与远大抱负,然而他们却并不会跟随昏庸的君主与城邦。

这些谋士知道该如何实现自我的价值,也明白什么样的明君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抱负,因此他们会坚守信仰,真正去寻找赏识自己的明君。

当然也并非所有谋士都会像千里马被伯乐赏识一般,找到适合自己的明君,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退让,他们会选择等待。他们相信黄金与美玉并不会被尘埃与沙土埋没,总有一天他们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var1]

其三对家国与君主的追寻,正是谋士在坚持了自己的价值追求与理想之后,仍旧奔走在各个诸侯国之中,只为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地方,从而真正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

也正因此,当时游走在各个国家之间,甚至今日换一君,明日换一国都成为了一种“风尚”。

然而这种风尚只是谋士对于实现自我理想的一种手段,并不是不忠不义的表现。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很难再找到第二个如此开放自由的朝代,臣子可以跟随自己想要跟随的国家与君主而不受到责难。

[var1]

也正是当时谋士地位之高,思想境界之深刻才造就了谋士的高度自信,当然也不难看出谋士的自信早已根植在了谋士的灵魂之中,成为谋士精神的一部分。

而这种美好的纯粹的谋士精神也正源于谋士对于自我追求的清晰的认知。这种认知或许是几千年后的我们,仍旧不具备或不完善地对自我的最真实的认识。

参考文献

《春秋时期士观念研究》期刊

《左传》

《士与中国文化》

更多文章

  • 细说大秦帝国的兴衰——强大到统一六国,为何只存在了14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深度解析大秦帝国历史,大秦帝国统一历史,大秦帝国统治过程图

    秦朝本是由秦统一华夏后的名词,而秦在现如今的陕西省,对古代版图来看,当时的秦是属于较为边缘的地区,且经济实力都比较滞后。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也仍然如此,那么这样一个实力较弱且不起眼的的边远国家是如何兴起成为一个能够统一华夏的第一王朝呢?[var1]在战国时期,秦靠在战争中不断抵御外敌、不断变革、不

  • 魏、赵、韩分晋后,都发现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导致最后秦国统一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赵韩为什么灭秦国,秦国统一顺序顺口溜,秦国统一之后的电视剧

    一提起春秋战国时期,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著名的战国七雄。它们分别是: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和秦国。但韩国赵国和魏国不明不是一开始就出现在七国的纷争中的。他们都是由一个名叫晋国的大国中分裂而来的。[var1]晋国作为战国初期的霸主,在春秋时期便已经位于五霸之一。强大的军事实力使得晋国在中原各

  • 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与所处时代格格不入的儒家学派创始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孔子儒家学派真实事迹,孔子忠孝仁义语录,孔子忠孝思想

    [var1]孔子出生在陬邑,也就是如今的山东省曲阜市。他有着各种各样的头衔,孔子既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又是政治家,还是教育家,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真的称得上是传奇。孔子是私人家教的鼻祖,他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展了私人讲学的一种风气。孔子还倡导仁义礼智信,这被奉为儒家学派一个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 齐国宰相生下一儿子,嫌弃出生时间不好,没想到还成就一番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齐国最后一位宰相,隰朋死后谁接任齐国宰相,齐国宰相完整版

    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他有个卑贱的妾室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文。这个儿子出生于五月五日。而在古代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是瘟月,是不吉利的。尤其是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必然携带者妖邪之气。[var1][var1][var1]所以当时田婴很气恼,对这个妾室说:“这个时辰出生的孩子真是晦气,孩子扔了,不用养他。”可

  • 一美女拒与孔子同乘一车,孔子说了一句名言,她被后世骂两千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孔子简介孔子家谱,此女拒与孔子共乘一车,由孔子游春想到的孔子的名言

    在文人里面,为世人所熟知的便是“文圣”孔子,作为儒学大家,推行了各种思想,在汉朝时期作为国家思想,受到了世人的尊重,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也是受到了各国的尊重。[var1]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一件事,便是孔子曾经与一美人发生一件事,就是有一美人面对圣人孔子,当众拒绝与孔子乘坐一辆马车,为此孔子说了一句流

  • 韩信死后,萧何看着他的遗体,冷冷说了哪四个字?被世人诟病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韩信之死萧何后悔吗,刘邦对张良萧何韩信三人的评价,文不如萧何武不如韩信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是对韩信一生的高度概括。汉朝之所以能建国,除了刘邦领导才干之外,他手底下能人辈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提起汉初三杰的大名,很多人都能说出他们的很多轶事。这三位人中豪杰,性格迥异,命运也各不相同。他们三人之中,韩信与萧何非常密切。我们经常听人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

  • 权谋之道:嬴政如何一步步铲除吕不韦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王嬴政50集全完整版,嬴政妻子,秦始皇嬴政简介资料

    [var1] 此时的嬴政已经亲政,嫪毐也在他去年亲政时因发动叛乱而被铲除,太后也已被幽禁,秦国的大权已经被嬴政收回了很大一部分。他行事没有了太后的掣肘,也没有了嫪毐在背后捣乱。此时国内唯一的威胁就是吕不韦集团。 吕不韦以其出色的智慧和才能两辅秦王,担任丞相十余年。在其苦心孤诣地经营之下,他在军政方面

  • 秦国统一天下用了几百年,为何灭亡仅用十几年?原因其实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国统一到灭亡有多久,老梁讲秦国统一中国,如果没有三家分晋秦国能统一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秦王朝,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var1]秦国为实现统一付出了数百年的努力,建立秦朝后却只存在了十几年。今天就从秦朝的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社会民生方面分析其中的原因。1.战时制度不适应和平年代战国时期的秦国是一架典型的战争机器,秦国的每一个都是在位这

  • 看吴国孙权继承兄长遗愿,怎样带领将士建立吴国,使天下三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吴国重臣孙权,吴国太和孙权设计大乔,三国吴国孙权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这样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诗词中描写的孙仲谋便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孙权。孙权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乱世之中,他先是继承了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的基业,后来又带领周瑜、鲁肃等将领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并使用计谋夺取了刘备的荆州,从而增加了领土面积。[var1

  • 兵家至圣孙武,编写《孙子兵法》,指导吴国军队多次赢得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孙武离开吴国后吴国下场,兵圣孙武装死离开吴国视频,孙武讲吴国完整版

    这个孙武原本是齐国人,但在齐国不受重用,因此经过吴国朝廷重臣伍子胥的推荐,得到了吴王阖闾的重用,让他担任将军一职。他曾经在柏举之战中率领军队打败了楚国的军队,甚至还占领了楚国的都城,使楚国面临灭亡的危机。而他的著作《孙子兵法》也在历史上占有重要作用,被后世的兵法家所广泛推崇。[var1]除此之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