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顾炎武主张以封驳制来约束君主权力,防止君主独断专横和政治腐败

顾炎武主张以封驳制来约束君主权力,防止君主独断专横和政治腐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875 更新时间:2024/1/19 17:14:31

饱读经书的顾炎武,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朝代的兴亡、天下的治乱,特别是在其亲身经历了明王朝灭亡之后,深深地感受到了君主独断专横,君主的权利不受任何制约之害。顾炎武和黄宗羲都认为君主权力的高度集中,是造成政治昏乱、政府腐败和社会动乱的根源,因此他们主张要限制君主权力。

从人性论的角度来看,顾黄二人都肯定了人性中自私的因素,他们给予人的私欲以合理的地位。黄宗羲同样认为人性是必有私欲的,将私欲看作人之常情。

既然人人有私欲,那么君主亦可以有私欲,如果集权在手的君主只按照自己的私欲行事,滥用权力,只图一己之利,最致命的是没有人或者制度,能够制约徇私枉法的君主,那么天下必将大乱。由此,他们提出对君权限制的改革方案,也是于情于理。

顾炎武和黄宗羲,对君主权力的分化和制约思想,是有一定的先进性的,也可以说是带有一些资本主义色彩,这也与其生活时代资本主义开始萌发相符。因为,封建社会、自然经济是不可能产生分权思想的。在这种以直接的统治和服从为特征的封建政治生活中,想要君主分权不仅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而且是不现实的。

虽然顾炎武的分权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中,三权分立有着本质的却别,但是在晚明封建君主统治的时代,顾炎武能产生任何形式的分权理念都是难能可贵,说其政治改良方案带有一些资本主义的色彩,也是对他思想超前和先进的一种肯定。

顾炎武主张,重封驳制,利用封驳来制约君主的权利,以此避免君主滥用私权。封驳制度起源于汉代,实际上是一种检查制度。其最初设立的目的是,对皇帝颁布的失宜诏命,进行封还并署列理由或者意见。

从封驳伊始就不难看出,它的出现是对皇权的一种制衡,有它的存在君王,并不能随意妄为的对天下发号施令。随后列代均继承了这一个制度,汉代的御史,唐代的门下省等等,都有封驳的权力。到了明代,封驳的工作是由给事中来完成。

到了清代,大理寺所拥有的封驳权利,已经和最初的封驳大不相同,它指的是发现不便施行者,可以封还;错误者,可以驳正。这时的封驳实际上已经不是对皇帝的制约,而是司法机关之间的一种监管。

在汉唐时期,臣子还可以对皇帝的命令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到了清朝这种权力已经退化到了,只能在司法机关进行相互监督,无法监督到皇帝。

顾炎武认为春秋时期和汉代,没有将封驳明文规定成一种政治制度。或许是因为职计和士师有良知、有勇气,才敢不执行齐景公的命令,王嘉、钟离意也有不惧圣上的气概。又或许换做其他没有节操,或者喜爱奉承的官员,君主的非理性命令就能顺利执行,这是万万不可的。

因此,顾炎武认为应该将封驳彻底制度化,用明确的条文法规,来保障封驳能顺利的进行且不受到干扰。他还举唐代门下省作用的案例,来证实制度化封驳制的好处。

唐代名臣李藩对坚持采用,黄纸批之而不改用白纸的行为,和对此的解释;以及宣宗时萧仿封还任命,李燧为岭南节度使,并得以迅速成功的事例,都很好地展示了,将封驳制度化后的好处和优点。由于封驳被合法的制度化,那些敢于向皇帝的命令提出质疑,和建议的官员们有了制度上的保障。

于此同时,最重要的是门下省,成为了防止君主滥用其权利,独断专行颁布诏敕的有力保障。门下省有了合法的封驳权利,才能对君权有一定程度的制衡。到了明代,即使政治昏暗,政府腐败不堪,但顾炎武认为封驳制度依然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封驳对于遏止政治腐败有着很大的作用,是值得提倡的。

明朝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而后又罢门下省长官,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君主权力的集中,但政府毕竟还保留了六科给事中的官职。顾炎武说在明代的给事中品卑而权特重,给事中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帝王之诏提出不同的意见,并且能制约六部官员的行为,因此,这个已经被弱化的封驳还是能发挥其余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顾炎武用历代封驳事例在各朝政治体制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来很好的说明,一个政府想要维持政权的稳固,天下的稳定,在朝廷之内就必须,要有人能与君王唱反调,要有人能给君王提出不同的意见,并且要使得这些人能真正发挥,对君王权力的制约作用,就不得不用合法的制度来保障他们。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靖康之耻,那些公主妃子被侮辱,为什么不选择反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那些金枝玉叶般的公主、妃子跟贵妇,有的情况好些,被赐给完颜家族的王爷为妃,有的被贬为奴隶,每天做着苦工。最为倒霉的一些人,直接沦为金人的玩物,被人卖来卖去,每天周旋在不同的男人身边。有的人说,国都人家灭了,还要依附仇人生活,苟且偷生,太没有风骨了,为什么不选择反抗和自杀。 说这些话的人,我真想一

  • 郑和的传奇一生,大明王朝究竟有多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郑和的历史资料,大明风华郑和是好人吗,郑和下西洋大明火炮

    朱元璋派兵征伐云南,为了防止以后叛乱,所有的男性儿童,全部都阉割,11岁的马三保也没有例外。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苦啊。此后马三保跟随明军四处征战,艰苦的环境,让年幼的马三保成长为一名无坚不摧的战士,残酷的战争没有将他打倒,反而使他更加的强大。在征战中,朱棣看中了这个寡言却目光坚

  • 赵匡胤为何不把皇位传给儿子,却传给了弟弟赵光义,谜团终于解开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赵匡胤为什么传位给赵光义,赵光义继位赵匡胤的儿子结局如何,赵光义到底有没有杀赵匡胤

    众所周知,在宋朝,宋太祖赵匡胤是借“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登上皇位,建立了大宋王朝。赵匡胤接受了前朝的经验,不再信任武将,于是策划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事件,将大将的军权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当时,父亲的基业是应该由他的儿子来继承,但在公元976年,赵匡胤病逝后,遗诏上却写着让弟弟赵光义继位。 有

  • 李自成在北京城生活了42天,他都做了些什么?成为反面教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由于朝廷的暴政,百姓们民不聊生,只能在民间发动了起义活动。这些起义势力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其中最值得一说的便是李自成。很多人都知道李自成是闯王,但却不知道他其实是第二任。 第一任闯王名为高迎祥,正是他发起的农民起义计划,但是在几番战争之后,高迎祥不幸死在了起义的途中。李自成这才继承了高迎祥的

  • 李自成写幅对联,惊动知州大人,知州说此人必成大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自成四句诗全集,李自成对联指点江山,李自成骄傲的小故事

    据说李自成小的时候非常聪明,当时村里的一个老秀才出了一个上联“雨过月明,顷刻呈来新境界”,而这个上联正好被放羊的李自成听到。李自成便顺口答出下联“天昏地暗,须臾不见旧江山”,这个下联说的非常有气势。可是这是从一个只有十岁的孩童嘴里说出来的。 老秀才听到李自成的话,认为李自成这个人以后必成大器。前

  • 朱元璋的后代在清朝被封为一等候,纳入正白旗,还世袭到了清末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帝下了一道圣旨:“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意思是劝告那些逃亡在外,更名改姓的朱姓皇族子孙,可以出来做顺民了。但是这道圣旨出来以后,却没有几个人出来。谁知这是不是诈。 后来康熙又多次在朝廷上面说了这件事,但是还是没有效果

  • 朱元璋的儿子并不好当,轻则被贬为庶民,重则直接自焚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的儿子怕朱元璋,朱元璋贬城隍,朱元璋的儿子们都是怎么死的呢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平民出身的皇帝,这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才能,那么朱元璋既然是一个好皇帝,会是一个好父亲吗?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不得不说朱元璋也是非常强大的一位。那么作为朱元璋的儿子,到一个地方被封为王不是很好嘛?其实也不是这样的。 朱元璋平时对待儿子也是很严格的,绝对不能纵

  • 朱元璋和刘伯温谈论私事,一个画匠在梁上偷听,幸亏此人聪明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元璋听取刘伯温建议,刘伯温画匠,朱元璋打画匠

    相比于其他不知道什么情况就死的人,这个人就要幸运得多。因为他在朱元璋和刘伯温讨论私事的时候,就站在梁上面偷听,而且这件事还被朱元璋知道了,按照平常不用想都知道这个人肯定被杀头啊,可是这个人却活得好好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朱元璋有一天叫来了刘伯温,两个人去看正在施工建造的宫殿,当得知皇帝要来的消息,

  • 明朝这个皇帝,亲小人远贤臣,还杀救命恩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远贤臣,亲小人远贤臣事例,明朝唯一被处决的首辅

    从朱元璋建国到崇祯皇帝亡国明朝的历代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但是朱祁镇却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有两个年号的皇帝,一个叫正统,一个叫天顺,不是他非要搞特殊,他也不想要两个年号。在正统朝时期,明朝开始了太监乱整,明朝第一个乱政的太监王振就是那个朝代的。整个国家都被这群阉党闹得乌烟瘴气。 就在这个时候,瓦刺

  • 成吉思汗临死前给儿子们讲了个故事,听得儿子们脊梁发冷,他讲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成吉思汗临死说了什么,成吉思汗1-40集免费,都兰县成吉思汗墓

    1225年,在刚刚西征回来的成吉思汗,听到了西夏背盟的消息,于是不顾已经是六十四岁的高龄,依然要亲自征讨。其间因为在围猎途中受伤,高烧迟迟不退。成吉思汗也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完结,于是将三个儿子叫到了跟前。其中包括窝阔台,察合台和拖雷,这三个人经常发现矛盾,但是在自己死后不能看到他们互相争斗。三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