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所有政治系统中,“锦衣卫”是最为神秘的,就算是东西厂,明朝的史料都对其职能有着明确的记载,对其主要组成群体有着记载,可是锦衣卫,从朱元璋建立起,一直到明朝灭亡,关于他们“啥事都做”的传闻不绝如缕。
正因为众说纷纭,这才让锦衣卫显得神秘,所以才有了朱祁镇御驾亲征的时候,一直有“三百锦衣卫”保护着他的传闻。
那么就从正史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三百锦衣卫保护朱祁镇”的这个事情,可能性有多高。
锦衣卫真的会陪朱祁镇去打仗吗?
锦衣卫正式成型于“洪武十五年”,这个时间点非常敏感,乃是朱元璋在诛灭了“胡惟庸党”之后的权力高度“真空期”,大量的相权掉落出来,而朱元璋一时之间又无法全面掌控相权,所以朱元璋就将自己的“仪鸾司”改造成“锦衣卫”。
这个机构,是完全直属于皇帝朱元璋的,所谓“锦衣”,就是这个独特的“卫”身份的象征,而锦衣卫这种特务制度,也不是朱元璋首创,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也建立了“绣衣使者”,所以朱元璋就是拾起了古人的智慧。
那么锦衣卫在理论上有多少人呢?
锦衣卫本身的编制就是一个“卫所”,根据明朝“卫所—千户—百户”的卫所体系来算,锦衣卫也是“五个千户”组成的,而一个千户的人数就有1120个人,所以锦衣卫理论上的总人数不会超过5600人。
但在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对锦衣卫进行了“增千户”,锦衣卫很特别地发展成了“十一个千户所”,分别是“中左”、“中后”、“中前”、“中后”、“前前”、“后后”,前后加起来这十一个千户,让锦衣卫的总人数达到了理论上看容纳的12320人。
虽然在洪武末年,朱元璋再次增设“六千户”,让锦衣卫高达十七个千户所,但后来的六个千户都是搞后勤的,所以一般不被视为常规的“特务”组织。
就在锦衣卫成型的时候,整个朝堂掀起了轩然大波,因为朱元璋摆明告诉了朝廷文武、皇亲国戚、王公大臣:
“朕搞了几千人来专门监视你们”。
一时之间,朝廷人心惶惶,就连走楼梯都有好几个老臣踏错台阶摔跤的,也不知道是心虚还是紧张,这一切都因为朱元璋给予锦衣卫的“镇抚司”(分南北两司,锦衣卫主要是北镇抚司残暴)一种特权,叫做“先斩后奏”、“独立查案”的特权。
说白了,朱元璋自己在创造一种破坏司法的制度,可是谁敢跳出来指责朱元璋。
不过关于镇抚司到底多么让人恐惧,这暂且不提了,主要还是说说在锦衣卫之中,有关于对皇帝“贴身保护”的力量。
有的人说,锦衣卫是朱元璋的特务机构,怎么可能还会保护朱元璋,保护朱元璋肯定是有“亲军都尉府”来安排啊,事实上,这个说法没有错,但锦衣卫保护朱元璋也同样没有错,因为“亲军都尉府”,后来也被合并了一部分进入锦衣卫:
洪武二年改亲军都尉府,统中、左、右、前、后五卫军,而仪銮司隶焉。
其实锦衣卫最早起家的“仪鸾司”,就是亲军都尉府的“下属机构”,所以很多人指出“锦衣卫也同时是皇帝保镖”的说法是错的,其实这并不严谨,锦衣卫本身,就被朱元璋把“亲军”整合在里面了,而这些亲军,他们有一个很强大的名字,叫做:“大汉将军”:
所隶有将军、力士、校尉,掌直驾侍卫、巡察缉捕。已又择公、侯、伯、都督、指挥之嫡次子,置勋卫散骑舍人,而府军前卫及旗手等十二卫,各有带刀官。锦衣所隶将军,初名天武,后改称大汉将军,凡千五百人。
锦衣卫里的“亲军”体系很明确,分“将军”、“力士”、“校尉”三个层级,他们负责的工作就是保护皇帝,然后给皇帝亲自审查办案。
不过朱元璋很聪明的一点做法就在于,他选的锦衣卫军官,都是“王公大臣”的嫡次子,为什么这么做,朱元璋所用的深意奥妙无穷,最重要的是,保护朱元璋的“大汉将军”,有1500号人,另外还有七个军官,所以这支“保镖队伍”,就有1507号人。
而大汉将军的职能是什么呢?
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大汉将军等侍从扈行。
既然做保镖就要有保镖的样子,更何况是朱元璋的保镖,大汉将军们在皇帝没事做的时候就“站岗”,有事做的时候就紧紧跟着,最重要的是,如果“御驾亲征”,这一千多号人,也是要跟着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朱棣时期,会有锦衣卫深入草原地区“打探情报”的案例,这些干着最高保密级别活的,正是锦衣卫中的“大汉将军”。
虽然在朱元璋、朱棣时期,锦衣卫先后都被削弱,但削弱而不是取消,这就说明最核心的一部分肯定还是在的,而最核心的那一部分,毋庸置疑就是这“大汉将军”,因为东厂可以把锦衣卫的“特务工作”给分走,但是亲军的工作,还是得锦衣卫来负责,毕竟他们就是做这个起家的。
特别是在明仁宗时期,明仁宗还将给朱棣看了几十年“大门”的一百多个“大汉将军”直接提升为“百户”,让他们世代享受待遇,所以即便到了明宣宗时期、明英宗时期,大汉将军依然还存在着。
如此来看,朱祁镇亲征的时候,带着数百个锦衣卫一同北上,这个可能性是极高的,假如朱祁镇自己没有作死削减大汉将军规模,那么他更有可能就是带着“一千五百个”锦衣卫作为保护他的核心力量北上。
如果有,那这些保护朱祁镇的锦衣卫哪去呢?
那么既然是很有可能存在着保护朱祁镇的锦衣卫,那在土木堡之变的时候,包括朱祁镇被俘虏的时候,这些锦衣卫为什么没有挺身而出?
这一切,都得从潦草到不行的“英宗亲征”(土木堡之变”说起。
土木堡之变发生之前,朱祁镇就连连发生决策错误,他被“三杨”当年辅政南征北战的气派给影响到了,加上他的父亲朱瞻基和曾祖父朱棣都有亲征大胜、镇压蒙古的英雄事迹,他也想要追随前人的脚步。
只是朱祁镇自己没有想到另一层情况:
朱棣驾崩在北伐归来的路上。
朱瞻基后期放弃了和蒙古死磕,改为和平交流。
这都说明了大明和蒙古死磕并不是一种最好的办法,可是朱祁镇身边有太监王振在左右他的决定,于是朱祁镇脑子一热,不顾兵部的反对,决定御驾亲征。
其实御驾亲征这件事情并不是错的,因为作为皇帝,还是朱元璋的子孙,他要做点大臣反对的事情,那可以理解,加上在此前,瓦剌上报“三千使者”的数量来向大明要赏赐,而后还派了五万兵马南侵大明,造成大明边境损失数万将士,这等耻辱不报非君子。
只是亲征归亲征,准备得先做好,可朱祁镇就是愣头青,完全没有考虑到“准备”的问题,自以为霸气宣布完亲征,就回去做胜利的大梦了。
朱祁镇带领着“神机营、三千营、五军营”这核心三大营北征,加上其他的各种军队,总北伐军规模达到24万人左右,要是放在朱棣的年代,蒙古方面就已经提前跑路或者认输了,可是朱祁镇在宣布亲征和正式出发的时间,就隔了两天,这意味着什么?
这就意味着,二十几万大军的后勤,根本就没跟上。
那即便是粮草没跟上都好,只要朱祁镇依靠着老将,比如四朝老臣“张辅”这种人物打一场“速度战”,以人数、炮火、进军速度的优势碾压瓦剌,那么这一战也是大胜,可问题是,朱祁镇竟然让太监王振监军,这等同于给了一半兵权给王振,而王振,根本就不懂打仗。
在行军的过程中,忽然明军前线四路大败的消息传来,王振听了脸色一变,又百般暗示朱祁镇撤退,就在这时候,朱祁镇竟然听从了王振的意思,带人撤退,也许是从这个命令起,朱祁镇的“威严”就扫地了,注定这一支军队的军心涣散,逢战必败无疑。
而后来就发生了王振借着撤军的机会,想带着大军回自己的家乡“耀武扬威”,发生了一系列绕路事件,最终在土木堡驻扎的时候,被瓦剌军队打听到情报,包围了明军,垄断了水源,最终爆发大战,明军几乎被一边倒地屠杀,朱祁镇最终被捕。
在混乱之中,张辅还有一系列老将全部因为保护朱祁镇鏖战而亡,在后来的统计中,土木堡之变还损失了文职体系的不少官员:
两个尚书、三个侍郎、一个副都御史、一个左通政、三个太常寺少卿、一个太仆寺少卿、三个给事中、三个中书舍人、十一个个监察御史
要知道这些人可以说是大明最核心的政治班底,都在土木堡之变中沦陷了,更何况保护朱祁镇的“锦衣卫”,当朱祁镇被抓的那一刻,就意味着这些锦衣卫早已经被瓦剌人杀得干干净净了,不然朱祁镇也不会被抓。
而且锦衣卫的“名声”不仅明朝人内部不喜欢,人家瓦剌也很讨厌,因为锦衣卫在战前搞的情报工作让瓦剌和大明作战备受威胁,所以瓦剌人第一时间就不会放过这些手段百出的锦衣卫。
在土木堡之变,也仍然有很多军士被俘虏,至于他们后来到底被如何处置了,大明历史没有记载,但按照历朝历代草原民族俘虏的中原“壮丁”惯例来看,他们很有可能让这被俘虏的汉族将士在草原娶妻生子了,也是因为这个政策,反正最不可能的就是将这些人放回大明朝。
朱祁镇对锦衣卫掌控和操作的完全失败。
被瓦剌人抓去之后,朱祁镇就过上了担惊受怕的生活了,但这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他内心的煎熬和谴责,虽然他不懂打仗,虽然他头脑发热,但是他有常识,他知道二十多万大军,而且还有“三大营”对大明朝意味着什么,说白了,他葬送了大明的根基。
除此之外,张辅等老臣为了保护他而战死,让他无法走出阴影。
在抓住了朱祁镇后,瓦剌人立即开始了“威胁”工作,就拿朱祁镇来做文章,要从大明朝廷身上撕块肉下来,所幸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没有脑子发热都答应,而是理智地扶持了朱祁钰当皇帝,让朱祁镇当“太上皇”,最终在于谦等人带领下,逼瓦剌发动攻城战。
后来于谦成功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守住了北京,瓦剌人的力量也几乎消耗殆尽,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把朱祁镇放回去和朱祁钰“内斗”。
事实上,朱祁镇是典型的“愣头青”皇帝,如果他在战前做好一切准备,包括做好锦衣卫的“情报工作”那么根本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可惜锦衣卫是完全直属于皇帝的组织,其他的大臣根本没有权力指手画脚,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朱祁镇本人没有“情报”意识,那么锦衣卫就不会运转,而王振也好,其他的文武大臣都好,都没有资格过问朱祁镇关于锦衣卫的事情,更没有资格指挥锦衣卫。
土木堡之变,本质上就是“情报缺乏”、“指挥失当”所造成的大败,朱祁镇和王振这对组合,完全把大明的精锐给葬送了,说句好听点是战败了,说难听点,就是朱祁镇自己带着人马去给瓦剌“刷”功绩了,这种行为不是一般的愚蠢,也为大明此后的孱弱埋下了伏笔。
假如朱元璋、朱棣知道有子孙把锦衣卫利用成这个样子,想必都会气得翻身破口大骂,在朱棣亲征的年代,锦衣卫发挥的作用极其关键,好几次围堵拦截敌人,都是靠锦衣卫的情报和侦查,而朱祁镇带着锦衣卫亲军去送人头,怎么能让人不气愤。
再之后,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这里面又有锦衣卫的身影,所以真的当朱祁镇开始学会利用锦衣卫的时候,已经是“内斗”的时候,这也难怪朱祁镇被后人不断诟病,确实是正事没干,坏事却做尽。
结语:
关于土木堡之变中“三百锦衣卫”的传闻,其实本身是有很高的可信度的,但他们能保护朱祁镇到最后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在二十多万大军都被瓦剌人压倒性地屠杀下,锦衣卫也不可能支持多久,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陪朱祁镇到最后,甚至保护朱祁镇回到北京。
锦衣卫这支具有神秘色彩的组织,或许在整个明朝,也只有在朱祁镇的手中才蒙尘了,若不是朱祁镇一系列让人“看傻眼”的操作,锦衣卫未免不能在北伐中建立大功。
也有可能是在土木堡之变中,锦衣卫这支亲军的数量受到极大的“减员”,所以在明朝中后期,锦衣卫的“人数”逐渐放开,没有了限制,只可惜到了大明朝的“末日”,锦衣卫也没有力挽狂澜,号称十数万人的锦衣卫没有人影,甚至还有锦衣卫投降李自成。
这到底是皇帝的落后还是锦衣卫的腐朽,真的是让人难以言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