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的死,源自于八个美女。
由于在此之前的万历将近三十年不上场,群臣早就对新君翘首以盼,巴不得万历早点死。
而作为新君的明光宗也不辜负他们的期望,一上位就做了三件关乎国家发展的大事:
第一件、将辽东以及北方各个军区的欠饷补齐,杜绝了发生兵变的可能;
第二件、召回万历用来敛财,而引起官愤民怨的矿税太监;
第三件、重新启用在万历一朝因为直言进谏而遭到处罚的大臣。
从明光宗的举政措施可以看得出来,大明王朝将再次焕发生机,开创盛世是迟早的事情,因此大臣们皆大欢喜。
但是有一个人却忧心忡忡,这个人就是郑贵妃。
明光宗早在万历十年就已经出生,但是到万历二十九年才被立为太子,这在明朝是十分不正常的事情。
因为明朝的长子往往不到十岁的年纪就已经被立为太子,就比如明英宗、明孝宗、明武宗,被立为太子的时候,都是不到十岁。
“祖宗朝立皇太子,英宗以二岁,孝宗以六岁,武宗以一岁,成宪具在。”——《明史纪事本末》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中的原因就是出自于郑贵妃。
郑贵妃不同于后宫中其他的妃嫔,其他的妃嫔都是大家闺秀,典型一副封建社会女子的模样。
而郑贵妃大胆泼辣,不但敢调戏身为一国之君的万历,还经常在宫里各种指槐骂桑,在后宫的众多妃嫔之中,唯独郑贵妃别具一格。
万历要是不倒在她的石榴裙下,那简直是奇了怪。
俗话说爱屋及乌,万历也不例外,万历喜欢她,自然也喜欢她的儿子朱常洵。
但可惜的是,朱常洵是万历十四年出生的,而在四年之前,万历已经有了第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明光宗。
万历想要无视明光宗,立朱常洵为太子,但是却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是自古以来的规矩,怎么能够轻易改变,要是改变的话,那么岂不是哪一个皇子都有当皇帝的资格?
未来的皇储之争,那不得争个天翻地覆。
可是万历不管,他硬要立朱常洵为太子。于是长达十五年的“争国本”(太子就是国本)事件就此拉开序幕。
无论万历怎么说,大臣们就是固守传统——不同意。最终在万历二十九年,以万历自知无望而告终。
在万历与大臣争斗的十五年里,明光宗的日子肯定不好过,毕竟他就是问题的来源。
如果没有他,万历就能够顺其自然的立朱常洵为太子(朱常洵是次子),也就没有那么多的麻烦,也就没有竹篮打水一场空。
万历怨恨他,他则怨恨郑贵妃。
因为如果没有郑贵妃,万历就没有太过于宠爱的女人,而没有太过于宠爱的女人,太子一位一定是他的,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周折,也不至于每天担惊受怕。
郑贵妃知道明光宗虽然表面上不说什么,但是内心里肯定对自己不满,因此早在明光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为自己想好了退路。
你未来虽然一定是皇帝,但要是我未来是太后,那你就奈何不了我。
在万历临死之前,她叫万历留下一道封她为皇后的遗诏,以为这样就能够高枕无忧。
不曾想,明光宗与礼部联合起来给出了一大堆的论据,总而言之就一句话——封你为皇后不行。
通过遗诏变成废纸一事,郑贵妃判定明光宗还是对自己耿耿于怀,眼看着即将就要大难临头。
情急之下,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法子,那就是找八个美女送给明光宗,说不定明光宗一高兴,就不再追责自己。
由于万历的偏心,明光宗在当太子期间从来没有放纵过,现在好不容易当了皇帝,肯定要好好的放纵一把。
天亮的时候工作,天黑的时候就与郑贵妃送的八个美女加班。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但是明光宗却通过实际行动证明,一口能够吃成胖子。
因为仅仅只过了十天,他身体的消瘦程度就已经能够用肉眼看得出来,本人则已经病倒,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日夜上班。
“是夜,连幸数人,圣容顿减”——《明实录》
有了病就找医生,这是常识,但是明光宗却没有找医生,而是找了一个太监,这个太监叫作崔文升。
崔文升虽然算不上医生,但是也能算得上是半个医生,因为他掌管着御药房,整天泡在太医堆里,多多少少也懂一点医术。
经过他诊断,他给明光宗开出了一副泻药,还信心满满地表示,一定药到病除。
按道理来说,人都已经瘦到了皮包骨的地步,你还给人家开泻药,那不是盼着人家早点死吗?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明光宗当时已经三十八岁,但是还能完成“是夜,连幸数人”的高难度操作,要是说他没有借用药物,没有几个人相信。
而这种药物吃多了就会上火,泻药就是要把火清理干净,但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得要适量。
可惜崔文升只是半个医生,一不小心量就下大了,导致明光宗拖着生病的身体一个晚上拉了几十次,别说是人,就算是牛都受不了。
到了第二天,明光宗直接奄奄一息。
皇宫里出现惊天大变,大臣们肯定会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大臣们一致认为这是郑贵妃的阴谋,因为美女是郑贵妃送的,开泻药的崔文升又曾经是郑贵妃的贴身太监。
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成立:
第一、美女是郑贵妃送的没错,但郑贵妃凭什么能够保证明光宗一定会宠幸她的美女;
第二、仅凭着一副泻药就想把皇帝给整死,这种想法多多少少有点异想天开;
第三、明摆着下药这种事情,要不是智商感人到极点,是绝对做不出来的;
第四、如果这一切真的是郑贵妃的阴谋,那么她的目标肯定是把持朝政,既然要把持朝政,为什么她在红丸案真正拉开序幕的八月二十三日之前就已经从乾清宫搬离?
乾清宫是明光宗的住所,她搬了出来就表示如果明光宗一旦驾崩,她在第一时间内根本做不出任何的行动,甚至做不出行动。
毕竟要是皇帝还在,就敢篡权,后果可想而知。
从八月十一日吃了那一副泻药开始,一直到八月二十二日,明光宗的病情一点都不见好转,连他自己都感到自己时日无多,询问起了陵墓的修建进程。
八月二十三日,鸿胪寺丞李可灼一面向首辅方从哲推荐自己的“仙丹”,另一面托太监将自己要进献“仙丹”一事做报告给明光宗。
明光宗前不久才吃错了药,要是现在再吃错一次,那岂不是就得一命呜呼。
因此方从哲直接叫李可灼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你又不是太医,凑什么热闹。
方从哲怎么想都没有想到,李可灼竟然做了两手准备。
在八月二十九日这一天,明光宗突然问起方从哲李可灼进献仙丹一事,方从哲将那天的过程如实报告给明光宗。
也不知道明光宗是不是脑子糊涂了,当即召见李可灼,叫李可灼进献仙丹。
明光宗明明已经栽了一次大跟头,却还不知悔改,李可灼他一不是太医,二祖上三代也没有医生,就是一个读书人,他的药怎么敢吃。
李可灼虽然将他的药称为仙丹,药名为红丸,但实际上这副药并不是丹药,而是汤药。
明光宗喝其他的汤药都会喘气的症状,唯独喝李可灼的汤药并没有喘气的症状,明光宗以为这是药对上病的表现,不断的说李可灼是忠臣。
而仅仅只过了不到一个时辰,药效就体现了出来,明光宗能够明显的感觉到浑身舒畅,食欲大增。
“圣体用药后,暖润舒畅,思进饮膳。”——《明史纪事本末》
为了巩固疗效,明光宗决定再吃一副。
第一副是在上午吃的,第二副是在下午吃的。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明光宗的病情明天就算不痊愈,也能够出现明显的好转时,却出现了意外。九月一日五更时分,明光宗驾崩。
事情发展到了这种地步,第一时间怀疑的当然是李可灼。但是却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是李可灼的药有问题,但也没有证据证明李可灼的药没有问题。
因为李可灼的药并没有经过太医的检查,至于里面有什么成分,谁也不知道。
如果这里有阴谋的话,那么实施这一阴谋的人一定是李选侍,因为李选侍是最终受益者。
太子朱由校的母亲去世的早,朱由校年幼,明光宗将朱由校交由李选侍抚养,而李选侍是一个极具政治野心的女人。
自从明光宗驾崩以来,她就叫太监先将奏折送到她这里,再送到朱由校那里,由此可见,她有制造阴谋的嫌疑。
因为只要明光宗一死,她就可以垂帘听政。
但仔细一想,又冒出一个问题,如果这一切真的是她做的,那么她是如何跟李可灼取得联系的呢?
李可灼的官职并不大,只是礼部下属机构鸿胪寺的最高长官,平日里大臣进宫与皇帝相见的名单里肯定没有他的份。
那么他是如何跟李选侍取得联系的呢?李选侍又是如何跟他取得联系的呢?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因为李选侍作为皇帝的女人,绝对不可能独自出宫与李可灼相见,而李可灼作为鸿胪寺丞,皇帝估计一年都不会召见他一次,要召见也是召见他的长官礼部尚书。
李可灼与李选侍无法联系,也就肯定无法制造阴谋。
再者说了,明光宗仅仅是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在此之前他一直是个不受待见的太子,平日里无人问津,他的女人更是如此。
仅仅是一个月的时间,深宫里的李选侍怎么可能会跟李可灼有联系。
虽然不知道红丸的其他成分,但是有一样成分是可以知道的,这一样成分就是红铅。
红铅有两种,第一种是女人涂在脸上的红粉;第二种是女人的经血。
而红丸的那一样成分就是妇女的经血,而妇女的经血属火。
明光宗的身体原本就有火,再加上一把火,突然死亡似乎也算不上是意外。
“红铅乃妇人经水,阴中之阳,纯火之精也,而以投于虚火燥热之疹,几何不速亡逝乎!”——《明史》
或许明光宗的死并没有什么政治阴谋。
所谓的政治阴谋,只不过是在人们的印象中宫廷往往是险恶的,出现政治阴谋理所应当,但实际上明光宗的死只是一场医疗事故。
结语
其实明光宗的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活该。臣子死了父母都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内,女色是肯定不能沾的。但是明光宗,父亲死了不到一个月,不但沾女色,而且是往死里沾,虽然父子俩没有什么感情,反而还有矛盾,但是也不应该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