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皇太极的爱将到被康熙幽禁至死,鳌拜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

从皇太极的爱将到被康熙幽禁至死,鳌拜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597 更新时间:2024/2/5 9:30:03

早年为皇太极麾下将领,敢打敢拼突出一个不要命

鳌拜出身瓜尔佳氏,乃清朝三代元勋、苏完部首领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八门提督卫齐第三子。后金崛起后,因常年与明军交战,对兵力需求极大,因而鳌拜从青年时代起便已经开始在军中效力。

毫无疑问,在战场上鳌拜那是相当的敢打敢拼,突出了一个“莽”字,早年曾跟随皇太极攻打蒙古察哈尔部、征讨朝鲜,屡立战功,可以说是皇太极的一员爱将。

清崇德二年(1637年),为了解决背后威胁,皇太极命贝子硕讬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攻打驻守皮岛的毛文龙,因久攻不下,又改派英郡王阿济格接手,鳌拜从军出征。战争中,鳌拜主动请缨担任主攻,并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

鳌拜率部进攻时,明军早已严阵以待,一时间炮矢齐发,结果鳌拜直接冒着枪林弹雨冲向明军阵地,受其激励清军这才一鼓作气攻上皮岛。由于其这种勇猛的作风,以致后来竟然出现了“鳌拜肉身扛炮弹”的传言,也正是因为此功,皇太极为其赐号“巴图鲁”(意为勇猛、英勇),晋爵三等男。

到了崇德六年(1641年),鳌拜又参与了“松锦之战”,奉命率兵支援右翼的济尔哈朗,结果鳌拜率领的镶黄旗护卫军纛路遇明军骑兵,鳌拜二话不说便率军直扑明军,一举将其击溃。之后,鳌拜又不等军令,直接率军追击,一直打到明军步兵阵地之前,遂又率领将士下马步战,结果再败明军。鳌拜率军冲锋陷阵,五战五胜,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

后来,随着皇太极率军支援,明军大败,鳌拜又与阿济格、尼堪等率军追击,大败明军。次年六月,鳌拜因在“松锦之战”中功劳卓著,得以升任镶黄旗护军统领(巴牙喇纛章京),遂成为了八旗中的高级将领。

鳌拜的前半生,可以说是战功赫赫,不愧其“满洲第一巴图鲁”的称号,再加上其勇猛无畏、敢打敢拼的作战风格,以及忠心耿耿的行事作风,使其深受皇太极的宠信,得以频频升迁。然而,这种过于“莽撞”的性格,虽然为其地位提升带来了帮助,但也为其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皇太极去世后站队皇太极一脉,多尔衮当政期间屡受打压屡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清太宗皇太极崩逝,因其生前未立储君,再加上清初制度尚不完善,导致新帝人选只能交由王公贵族推选,结果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和皇太极十四帝睿亲王多尔衮围绕皇位展开了激烈争夺。

当时,多尔衮背后是正白、镶白两旗,而豪格的背后则是其亲领的正蓝旗,而掌握着正红、镶红两旗的代善,以及掌握着镶蓝的济尔哈朗虽然保持中立,但总体却较为偏向豪格,结果导致两人相持不下。

如此一来,作为皇太极亲领的正黄、镶黄两旗的态度便变得极为重要,虽然这两旗总体偏向皇太极一脉,但由于有人担心豪格即位后会以正蓝旗取代正黄旗(毕竟皇太极当年便玩了这一手,而正蓝旗的主要力量也源于两黄旗),因此亦有不少人与多尔衮较为亲近。

相较于其他政客而言,鳌拜这种武将的心思很简单,因长期在皇太极麾下效力,而皇太极对其也极为宠信,因此他自然是极力支持皇太极一脉的。虽说鳌拜没有资格参与议立皇储,但作为手握重兵的镶黄旗护军统领,他的意见同样不可小觑,在命令将士严守门禁以防不测的同时,鳌拜更是与两黄旗大臣索尼、谭泰等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

八月十四日,为了解决储君问题,代善召集王公大臣于崇德殿召开会议,而当时负责护卫会议现场的便是两黄旗亲兵,而其首领便是正黄旗护军统领瓜尔佳·图赖和镶黄旗护军统领瓜尔佳·鳌拜,两人不仅是堂兄弟,且是坚决支持皇太极一脉的武将,会前他们便盟誓于大清门,表示要坚决拥立皇太极之子。

由于会上双方僵持不下,索尼、鳌拜、图赖等两黄旗众将大臣直接“佩剑而前”,表示“若不立帝子则宁死于地下而已”。多尔衮虽然位高权重,但也知道鳌拜这种莽夫不能惹,不然这家伙真能干出来当堂杀人的事,因此只得选择退让。

会后,多尔衮在三官庙私下会见值内院索尼(类似于后来的领侍卫内大臣),希望能够说服对方(毕竟鳌拜这种武人根本说不通),索尼当然是皇太极一脉的坚定支持者,但相较于鳌拜等人,他却能从大局考虑事情,知道这么僵持下去不是事,因此对多尔衮说道,“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而多尔衮也敏锐的察觉到了其中的深意。

于是,最终多尔衮主动退了一步,提议由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承皇位(另说济尔哈朗提出),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如此一来两黄旗便也没有了继续坚持的理由,而失去了两黄旗支持的豪格虽然心有不甘,却也只能被动承认这个结果。

当然,由于曾经支持长子豪格,鳌拜在多尔衮执政期间屡受打压,不仅入关后所立战功未能得到封赏,甚至多次被判死,虽说因其战功和地位不至真的被杀,但也多次遭受“革职”、“罚俸”的惩处。

福临亲政后再度得以重用,因性格问题晚年被囚至死

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去世,顺治帝开始亲政,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福临在得知鳌拜曾与索尼等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之后,迅速委以重用,鳌拜很快便进入了决策中心,随侍于顺治身边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顺治十八年(1661年),福临临终之前,鳌拜得以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一起成为顾命大臣,受命辅佐少帝玄烨。其实,福临之所以如此安排,也是为了平衡势力,四人之中索尼老成持重,鳌拜忠心耿耿,遏必隆乃是外戚,苏克萨哈则是多尔衮麾下分化出来的势力,如此一来四人便可互相牵制。

四人之中,索尼年老多病,遇事权衡过多,畏事避祸,不轻易与他人起争执;苏克萨哈虽然在多尔衮死后反正,但在朝中势力较弱;遏必隆则与鳌拜同属镶黄旗,常常附和鳌拜。结果,鳌拜虽然位居四人末尾,反而最为强势。

虽然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鳌拜都是反面人物,但纵观其所作所为,个人认为鳌拜其实野心并不大,其仍然如同以前一样忠心耿耿,他只是由于性格原因,犯了很多功臣猛将都会犯的毛病而已。

对于鳌拜这种勇猛有余、智力不足的武将来说,什么君臣之道、驭下之术、策略智谋,根本不在考虑之内,处理问题往往过于简单粗暴。在作为武将时,这种性格无疑能够成为其晋升资本,然而一旦进入决策层,权力大涨之后,被周围的人一捧,很容易得意忘形,搞不清楚自己的处境,犯下一些错误。

在为人处世上,由于皇帝年少,索尼主动退让,苏克萨哈又难以牵制,鳌拜很容易便养成了嚣张跋扈的行事作风,对于看不顺眼的人,鳌拜管你是大臣还是奴仆,他也懒得考虑什么得失,杀了就是,反正皇帝大臣拿自己也没有办法。

在决策事务上,鳌拜依旧停留在“太祖太宗皇帝个个是杀人如麻的大英雄”、“要是讲仁治,满人现在还在长白山打猎钓鱼”的初级阶段,而这无疑让他与想要“仁治”的康熙产生了矛盾。

鳌拜这个“莽夫”最喜欢说的,就是自己为太宗皇帝立过多少战功,受过多少伤,为扶立福临立下什么功劳,自己是如何如何的忠心,然而鳌拜没有想到的是,他越是这么说,反而越会激起皇帝的忌惮。

康熙未必不知道鳌拜的忠心,可康熙为了自己亲政,为了将权力收回到皇帝手中,也不得不对鳌拜这种功臣下手。事实上,鳌拜被拿掉之后,康熙念在其功劳和忠心上,便也没有再难为他,只是将其囚禁至死而已,甚至在其死后还对其进行了追封,也善待了他的后代。

更多文章

  • 小官靠弹劾和珅发家,得到嘉庆信任后疯狂敛财,最终成为和珅第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嘉庆皇帝如何处理和珅,嘉庆帝架空和珅职权,嘉庆是怎么抓住和珅的

    最出名的贪官就是和珅了,乾隆严惩过不少贪官,可唯独对和珅这个能干的宠臣,乾隆始终没有对他下手,一直纵容他敛财,当乾隆退位,嘉庆登基之后,和珅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嘉庆第一个查办的人正是和珅,可是当时乾隆还在,有太上皇护着,和珅一直相安无事。一直到了嘉庆四年,乾隆驾崩,嘉庆知道查办和珅的机会来了,不过和

  • 康熙抓到鳌拜后下令斩杀,鳌拜脱下衣服后,康熙叹着气说:免死吧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康熙除掉鳌拜后第一次上朝,康熙捉拿鳌拜真实历史,康熙是怎么处死鳌拜的

    年轻的鳌拜完全称得上是一位英雄豪杰,他出身满族贵族,镶黄旗子弟。鳌拜幼年时就酷爱练武,十几岁时就已经可以纵马驰骋。他精通骑射,力大无穷,胆子极大,青年时就效力于军中。在清军入关之前,鳌拜一直在与明军作战。明朝在末代皇帝崇祯的领导下,顽强抵抗清朝的进攻,数次打败清军。天启年间,辽东被后金占领,但明朝没

  • 细说清朝皇帝和大臣的朝服、吉服、常服,大臣平常上朝穿哪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清朝皇帝常服和朝服,清朝皇帝朝服和吉服的区别,清吉服

    有人认为朝服就是“上朝穿的衣服”,但朝服却不能从字面上解释,其并不是上朝穿的衣服。朝服主要在重大典礼和重大祭祀时才会穿,一般很少穿到。重大典礼指的是元旦、冬至、进册宝等庆典,祭祀指的是祭天、祭地、祭堂子等祭祀活动。其中皇帝在庆典和祭祀中最活跃,而一年穿朝服的次数一般也不会超过二十次,更别说其他大臣了

  • 雍正登基之后,哪些兄弟遭受打击最严重,最惨的又是哪个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雍正为什么杀了13个兄弟,正史雍正几个兄弟结局,雍正的兄弟结局

    八阿哥胤禩:连续打压后囚禁而死胤禩早年颇受康熙喜爱,同样也是“九龙夺嫡”中实力最为庞大的一支,先是自己参与夺嫡,后又扶持胤禵与雍正正面交锋。雍正继位之初,为了稳定人心,先是进封其为和硕廉亲王,并命其主持工部事务,兼理藩院尚书。但当雍正坐稳皇位之后,打击便接憧而来。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将与胤禩

  • 太平天国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这3个冷知识少有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太平天国的真正秘密,太平天国四个重要时间及标志,太平天国重要事件有哪些

    太平天国所用的语言很有意思,它有一套奇怪的隐语,什么叫隐语呢?举些例子吧,太平天囯称呼火药是称“红粉”的,称子弹为“铅码”,“大炮”叫“洋装”,“抬炮”则称“长龙”,“刀”则称“云中雪”……这都是些啥呀,太平天国干嘛干这种无聊的事情?这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宗教需要,大家知道太平天国是信“拜上帝教

  • 被历史遗忘的角落:揭秘清朝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朝历史故事讲解,清朝沈潜凄惨故事,史上最全清朝历史资料

    有清一代,共出了113个状元,其中按照地域分布来看的话,江苏50个,浙江20个,安徽9个,山东6个,广西4个,直隶、江西、福建、湖北、广东各3个,湖南、贵州各2个,四川、内蒙古、奉天、河南、陕西各1个,山西、云南、甘肃、吉林、黑龙江没有出过状元。江苏和浙江共有70个,占去了大半。人口大省,河南、四川

  • 宜妃的下场有多惨?多次被雍正羞辱,死后四年才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宜妃和雍正谁厉害,雍正为什么痛恨宜妃,雍正为何不杀了宜妃

    当然,电视剧颇多虚构,康熙压根就不可能去微服私访,更不可能带着宜妃一起去民间。不过在真正的历史上,康熙皇帝也非常喜欢宠爱宜妃。康熙皇帝有着五十几个嫔妃,但宜妃郭络罗氏在康熙的心中有着不小的分量。首先是子嗣方面,宜妃为康熙生下了三个儿子,分别是五阿哥、九阿哥和十一阿哥。宜妃的多子也从侧面表明了康熙多次

  • 清末时期的“刺马案”是怎么回事?真的是曾国藩所为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曾国藩刺马,满清十大奇案之刺马,清末刺马大案

    刺马案始末,到底是为兄弟报仇,还是一场惊天阴谋?同治三年(1864年),轰动一时的太平天国运动落幕,作为扑灭太平天国的绝对功臣,湘军在攻破天京后,将太平天国多年来积攒的金银财宝抢掠一空,人人发了大财,而曾国藩却只给朝廷上缴了少量钱财,言称天王府被大火烧的片瓦无存,并没有多少财宝。朝廷虽心有疑虑,但却

  • 相较于《鹿鼎记》,历史上的建宁公主,因“三藩之乱”而家破人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鹿鼎记建宁,鹿鼎记建宁公主是个什么样的人,鹿鼎记建宁公主真有其人吗

    在《鹿鼎记》中,建宁公主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主,其母乃是神龙教为了得到《四十二章经》而安插在皇宫,假冒太后的卧底毛东珠(明末将领毛文龙之女),生父则不知是瘦头陀还是顺治帝,也就是说建宁公主极可能只是个空有公主名分的冒牌货。而相较于《鹿鼎记》中的离奇身世,历史上的建宁公主身世并无疑点,根据《清皇室

  • 一对乾隆珍宝,被英军抢走140年,子孙卖回中国,如今价值10亿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乾隆墓里有什么宝器,乾隆收藏的顶级珍宝,乾隆最珍贵的文物

    大清乾隆八年(1743年),江西景德镇御窑外一片繁忙,原来今天是为乾隆皇帝送瓷器的日子。督官唐英抱着两只新烧的瓶子,小心翼翼地来到车驾前,双手将这两只瓶子放进了黄绫铺底的紫檀木箱子之中。“终于成功了!这东西难得啊!”唐大人望着箱子里的两只宝瓶,长长吁了一口气。作为三朝元老,瓷器领域里的权威,这两只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