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末时期的“刺马案”是怎么回事?真的是曾国藩所为吗?

清末时期的“刺马案”是怎么回事?真的是曾国藩所为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048 更新时间:2024/2/5 9:32:19

刺马案始末,到底是为兄弟报仇,还是一场惊天阴谋?

同治三年(1864年),轰动一时的太平天国运动落幕,作为扑灭太平天国的绝对功臣,湘军在攻破天京后,将太平天国多年来积攒的金银财宝抢掠一空,人人发了大财,而曾国藩却只给朝廷上缴了少量钱财,言称天府被大火烧的片瓦无存,并没有多少财宝。朝廷虽心有疑虑,但却又无可奈何,但湘军这支曾经了立下汗马功劳的军队,却已经逐渐成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

同治六年(1867年)十二月,浙江巡抚马新贻升任闽浙总督,马新贻于是按照惯例进京陛见请训,在入京觐见之后,马新贻乞赏假二十日回乡祭祖,匆匆离京返乡。

同治七年(1868年)七月,曾国藩被调任直隶总督,两江总督由马新贻调补,同年九月,马新贻抵达江宁,正式成为两江总督。

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马新贻在校场阅兵完毕,在返回督署的路上,被刺客张汶祥所杀,而凶手张汶祥,杀人后并不逃走,当场被捕。

“刺马案”发生之后,朝廷十分慌乱,慈禧太后亲自出面,将正在处理天津教案的曾国藩调来审理这个案子,并对其面授机宜“马新贻办事很好”,目的显而易见,就是为整个案子定下基本基调:马新贻是好官,张汶祥是恶逆。不久之后,朝廷又接连派出刑部尚书郑敦谨等人,参与此案审理。一番审理之后,张汶祥被以“漏网发逆、复通海盗”的罪名处决,并剜其心,祭奠马新贻。

然而不久之后,各种野史、笔记、小说、戏曲却突然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在各种故事版本当中,马新贻不仅是个依靠假军功、结纳权贵而爬上高位的坏官,且是个奸占了拜把兄弟妻室、诱杀拜把兄弟的不义之贼,而张汶祥杀之则是为了为兄弟报仇。如此一来,马新贻简直成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小人,而张汶祥则成了为兄弟复仇的豪杰义士,而朝廷则成为了掩盖真相的罪魁祸首。

“刺马案”一时名动天下,更令人奇怪的是,案犯张汶祥供词闪烁,主审大员奏案含糊,朝廷与民间对此案的说法截然相反。然而不管马新贻此人如何,从其在戒卫森严的督署重地被刺杀,再到舆论的突然一边倒,如果说这背后没有阴谋,恐怕没人会信吧

案件的真相到底如何,恐怕已经无人知晓

如果说“刺马案”有幕后黑手,谁的嫌疑更大?毫无疑问,湘军嫌疑最大,但要说具体是湘军内部的哪股势力,实在无从猜测。不过我想,曾国藩的可能性较小,他毕竟在官场混迹了数十年,要说打击马新贻,他或许乐见其成,但要说到刺杀朝廷重臣,恐怕做不出来。

两江地区乃是湘军的根基,他们在此经营数年,曾国藩被调任直隶总督,着实有些明升暗降的意味在内。而马新贻虽是文官出身、不懂军务,但却以做事精明干练著称,在其被升任闽浙总督仅半年多之后,便被调任两江总督这个职位,朝廷的心思可想而知。

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将士多有不法之事,马新贻到任之后,对于惩治这些将领士兵不可谓不严厉,这自然激起了湘军上下的反感和抵触。而更可怕的是,种种迹象表明,马新贻升任闽浙总督、再调任两江总督,极有可能担负了查证曾氏兄弟和湘军集团劣迹、追查太平天国金银财宝下落的密旨,而奉命的时间便是在其升任闽浙总督入京之时。

总之,马新贻的到任,可以说是触碰到了湘军上下所有人的利益,不管是已经被裁撤的将官士兵,还是仍然在任的将士,都不会允许他再如此的“为非作歹”下去。

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刺杀朝廷重臣乃是官场大忌,朝廷中虽然派系林立、明争暗斗不断,然而却很少发生刺杀这种事情,这是因为官场争斗应该有其底线,毕竟谁也不想整天担惊受怕的,你敢刺杀他人,谁又敢保证自己不会被他人所杀?这也是我判断此事应该不是曾国藩所为的原因。

现在有观点认为或许是哥老会所为,我认为或许有些道理,哥老会本就是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湘军裁军之后,不少人参加了这个组织,而更有些湘军本就是哥老会成员。这个组织成员可管你什么朝廷的潜规则,杀人这种事情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跟打架斗殴一般稀松平常。不过这也只能是猜测,并无直接证据。

综上所述,马新贻被刺杀,虽然种种迹象指向了湘军,但我并不认为是曾国藩所为,至于真相到底为何,幕后黑手到底是谁,恐怕已经无人知晓了。

以上仅为个人看法,大家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探讨。

更多文章

  • 相较于《鹿鼎记》,历史上的建宁公主,因“三藩之乱”而家破人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鹿鼎记建宁,鹿鼎记建宁公主是个什么样的人,鹿鼎记建宁公主真有其人吗

    在《鹿鼎记》中,建宁公主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主,其母乃是神龙教为了得到《四十二章经》而安插在皇宫,假冒太后的卧底毛东珠(明末将领毛文龙之女),生父则不知是瘦头陀还是顺治帝,也就是说建宁公主极可能只是个空有公主名分的冒牌货。而相较于《鹿鼎记》中的离奇身世,历史上的建宁公主身世并无疑点,根据《清皇室

  • 一对乾隆珍宝,被英军抢走140年,子孙卖回中国,如今价值10亿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乾隆墓里有什么宝器,乾隆收藏的顶级珍宝,乾隆最珍贵的文物

    大清乾隆八年(1743年),江西景德镇御窑外一片繁忙,原来今天是为乾隆皇帝送瓷器的日子。督官唐英抱着两只新烧的瓶子,小心翼翼地来到车驾前,双手将这两只瓶子放进了黄绫铺底的紫檀木箱子之中。“终于成功了!这东西难得啊!”唐大人望着箱子里的两只宝瓶,长长吁了一口气。作为三朝元老,瓷器领域里的权威,这两只瓶

  • 真的是太平天国坑死了兄弟小刀会?这口历史的黑锅究竟真相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小刀会与太平天国的关系,太平天国十大奇案,太平天国总兵力实际有多少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李秀成攻打上海前,另有一支队伍对上海发动了进攻,这就是上海小刀会起义。1853年8月——1855年1月,上海的天地会在其首领刘丽川的领导下举行起义。起义军迅速占领了上海县城,击毙了上海知县袁祖德,活捉了苏松太道吴健彰。起义军最初不过千人左右,几天之内发展到万人以上。小刀会

  • 史上巨贪和珅的崛起之路,父母双亡却才华出众,凭借肃贪展现能力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和珅是怎么变巨贪的,巨贪和珅的悲惨下场,巨贪和珅受宠之谜

    乾隆为遏制满人汉化,用人实行满人至上原则满清入关以后,面对数量庞大的汉人,为了防止满人迅速汉化,满清统治者一直以来都在强调满人在语言、风俗、婚姻等方面的独特性,但为了稳固统治,他们却也不得不向现实妥协,从顺治帝开始一直到雍正帝时期,都在不断强调满汉一家。清朝初期,为了迅速稳定统治,确保江山稳固,从顺

  • 明朝为解决蒙古问题耗费了巨大精力,为何清朝却处理的很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与蒙古乃是天然敌对态势,清朝与蒙古则为天然友邻明朝与蒙古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处在了敌对之中,大明毕竟是在推翻蒙古统治后建立的,自然而然便将其视为了敌寇,因此在大明建立之后,除了对已经投降的蒙古诸部采取笼络之外,洪武帝和永乐帝都选择了多次北伐,意图彻底摧毁蒙古残余势力,这种态势至少在明初的百年之内是

  • 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方伯谦究竟表现如何,是否为临阵脱逃?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甲午战争方伯谦之死,甲午战争方伯谦是哪里人,方伯谦在甲午战争中逃跑的视频

    方伯谦生平简介方伯谦,字益堂,于1854年生于闽县(今福州)。早年入私塾读书,后于同治六年(1867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第一期,毕业后上“建威”练船实习,巡历南洋新加坡、槟榔屿,及渤海湾、辽东半岛各口岸。同治十三年(1874年),牡丹社事件后,日本出兵台湾,因其在台湾积极备战,获得五品功牌,任“伏波

  • 清朝爵位中的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八贡是清朝什么官,清代官职分九级,清朝爵位是怎么划分的

    清朝宗室爵位制度清朝宗室爵位一共分为十二个等级,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三等)、辅国将军(三等)、奉国将军(三等)、奉恩将军。而清朝世袭爵位实行的是降袭制度,分为恩封和考封两种方式(十二个铁帽子王除外):1、恩

  • 如果吴三桂不投降清军,李自成能阻挡清军入关吗?显然不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吴三桂和李自成一起能阻挡清军吗,吴三桂归降李自成满清会入关吗,吴三桂与李自成合作清军能入关吗

    漠南整体沦陷,清军全面威胁中原地区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清军似乎只是从东北对中原地区形成威胁,其实这种局面早已改变,随着蒙古诸部的接连战败和投降,整个漠南地区都已经被清军占领。在山海关难以攻破的情况下,盘踞于东北的清廷自然也在积极想办法,他们的办法就是向西扩张,将一盘散沙的蒙古诸部逐个击破,进而从整个

  • 顺治皇帝如何严刑惩治考试舞弊案?每一个处罚都令人恐惧!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顺治科考舞弊证据,顺治年间的科举舞弊大案,康熙烧掉顺治御批

    这两场科场舞弊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顺天府科场舞弊案首先爆发。这是一次乡试,考试官李振邺、张我朴公开受贿。结果,京官三品以上的子弟全部被录取。但也有个别人花了银子,没有考上,于是投状叫冤。状子告到了顺治皇帝那里。经过查实后,顺治皇帝下旨,将李振邺,张我朴、蔡元禧等七人全部斩首,家产没收,父母妻子一起发

  • 民国借牛杀人案:儿媳妇谋害婆婆,最终自食恶果,人心应该向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民国偷牛案,民国奇案两女害死一男,民国电视剧婆婆杀害儿媳妇

    玉娇除了一日三餐让婆婆烧火做饭当保姆外,还把家里养的那头大牯牛交给她养。婆婆身材瘦小,年纪又大,那头牯牛身高力大,脾气倔强难以驯服。婆婆每次放牛就像在受苦刑,牯牛拖着她跑,非常危险。婆婆实在受不了这种折磨,于是就跑去老屋子里一个人生活。玉娇见婆婆跑去老屋,依旧不依不饶,她将牛继续牵到老屋,玉娇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