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总有一些兼而备之之人,他们既能上阵冲锋也能指挥大规模战争,是全能型人才。巨唐皇帝李世民就是这样的人,太宗皇帝在争辽东时带领的人数不多,却有两位能进武庙的将领做前锋,三万人马扫平了高句丽十五万将士。
高句丽
中国的将领一般有两个丰碑,第一个是封狼居胥,西汉大将霍去病攻打匈奴到了狼居胥山,在那里祭拜天地,从此被认为中国武将最高成就。
第二个是攻打高句丽,因为辽东以及朝鲜半岛地区经常骚扰关外地区,隋帝杨广四次攻打高句丽失败最后导致隋朝灭亡。
隋末年起义将领王薄做《无向辽东浪死歌》中有“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可见隋帝攻打高句丽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
高句丽是西汉年间由在中国东北的扶余人建立的中国古代边疆政权,因为政权是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内建立,所以称为高句丽。现在的朝鲜和韩国都不是高句丽人的后裔,他们是新罗人的后裔。
高句丽在西汉建立后,一直窃据辽东部分地区和朝鲜半岛,是中原王朝身上的一块牛皮癣。一直到唐高宗李治彻底灭亡高句丽将高句丽民族融入中华民族之中。
出征
624年,高句丽大臣渊盖苏文杀高句丽王高建武,扶持高藏做新的高句丽王,自己做了莫离支。
莫离支是一种权力远远超过宰相的职位,实际上是为权臣独揽大权而设立的职位。盖苏文上台后不仅大改以前对大唐的友好政策还欺负大唐在朝鲜半岛的盟友新罗,将新罗打的还剩最后一口气。
新罗把状告到天可汗太宗皇帝这里。太宗皇帝最近本就心情不好,太子李承乾造反被流放,大将侯君集也因为造反被杀。
结果朝鲜半岛还出事,想到前隋时期高句丽将汉地男儿的头颅割下来做京观就一阵窝火,太宗皇帝最后为了压自己老丈人杨广一头,他也想亲征一把高句丽。
太宗皇帝先派使者去高句丽训斥了一顿,结果遭到盖苏文反抗。于是太宗皇帝趁机去攻打一波高句丽散散心。
公元645年,太宗皇帝兵分两路攻打高句丽。第一路是平壤道大总管张亮带领500艘战船和4万兵力直扑卑沙城(今大连市)。第二路是太宗皇帝御驾亲征,以李绩为先锋,李道宗为副先锋,兵力总共六万人,从陆上进攻高句丽。
李绩是谁?那是在名将如云的巨唐能排的上前三的人物,压他一头也就是灭国狂魔、托塔天王李靖了,还有就是太宗皇帝,这是进了武庙的顶级武将。
李道宗是谁?他是李唐宗室,也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名将,在李唐早期的战争中几乎都有他的身影,几乎可以说的上百战百胜。就是这样的大佬在给太宗皇帝做先锋。李世民不愧被毛主席评为千古皇帝武功第一的人物。
就这样,攻打高句丽还带上了凌烟阁第一名臣、名贯青史的老狐狸长孙无忌,千古门神、黑脸公尉迟恭,还有唐初名将牛进达。说句实话,能被这样一群名将殴打,确实是高句丽的荣耀。
冲杀
渊盖苏文想着中原王朝也就这样,高句丽能把隋朝拖垮也一定能够将唐朝拖垮,他想让太宗皇帝做隋炀帝第二。
渊盖苏文派出四万骑兵对付前锋李绩和李道宗的一万人。一万唐军已经在高句丽境内冲杀一阵了,有了一定损伤,还非常疲惫。面对四万骑兵,大家心里多少有点没底,他们建议原地坚守等候太宗皇帝的援军。
李道宗打心底看不起高句丽军队,一瞪眼就要冲垮敌人的阵型,李绩也不甘示弱,你冲我也冲。原本能做元帅的两人就开始做起冲锋的猛将。
李道宗带领几千人在四万人中一阵冲杀,就好像敌军在等着砍。他冲上一个高坡,一眼就看出敌军破绽,随后又是一阵冲杀把敌人杀的一阵懵。
李绩看到李道宗冲杀方向,也发现了敌军破绽,他便从侧翼掩护李道宗,最后两人合力带领一万骑兵将对面四万骑兵打的掉头鼠窜。
残兵败将逃进安市城之后说什么都不开门,看来是真被打怕了。太宗皇帝这时候也赶到了,也没给两位大将赏赐什么好东西,说实话这都是小场面。
太宗皇帝看对面不出来,就想像年轻的时候诱敌。他每天带着几个侍卫在安市城门前晃悠,希望守将看着他人少快派兵来攻打。太宗皇帝就是这样,年轻的时候就敢带着尉迟恭对着几千人冲杀,高句丽这点残兵败将实在不算什么。
太宗皇帝整天晃悠,安市城守将就是不出门。你李世民长得像诸葛亮,那我今天就做一回司马懿,你就是给我送女装我也不出去。
这边安市城里不出门,那边渊盖苏文受不了了,没办法国家没粮食了,赶紧解决吧。于是渊盖苏文派高延寿、高惠真两人带十五万军队来救安市城。
唐太宗去掉守城的两万人,手里能用的满打满算还有三万。三万对十五万,优势不在我啊。可就是这样的劣势,朝中大将竟然纷纷请战,说自己分分钟拿下对面。
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决定李绩带领一万五千人正面硬怼,长孙无忌代带领一万人背后偷袭,太宗皇帝带领剩下五千左右侧翼收割,顺便指挥战场。
打仗,真的不是人数多就能赢。就这样高句丽十五万军队被三万唐军打的找不到北,是真的压着头打,一点没给高句丽翻盘的机会。这场战争对唐太宗最大的收获除了城池和物资外恐怕就是找到了白袍小将薛仁贵。
小结:
巨唐不是说说而已,是真的把唐朝周边国家给打服了,甚至经常灭国,搁谁谁也受不了啊,可以说唐朝对我国的民族大融合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作为战役指挥者的唐太宗其实并不认可这场战役,甚至认为自己输掉了这场战役,最大的原因应该是他与太宗皇帝的以往战绩相比不值一提,没有达到太宗皇帝预想的灭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