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期间,李世民到处设立文学馆,拉拢那些有才能的人,让整个朝廷的运转,变得更加高效。不仅如此,李世民还特别善于听取臣子的意见,是一个虚心纳谏,肯办实事的好皇帝。与此同时,李世民还经常用兵对外开疆拓土,不断扩大华夏的版图,被周边的番邦小国尊称为天可汗。
公元649年,李世民这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实权皇帝,在含风殿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52岁。临终之前,李世民为了实现皇权的平稳过渡,进行了一系列安排。在李世民的托孤重臣里,有长孙无忌,也有褚遂良,为何却没有文武双全的李勣呢?原因并不复杂。
根据史书记载,李勣一生南征北战,从瓦岗时期开始就带兵打仗,在不断战斗的过程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军事经验,跟随李世民后,立即接连平定王世充,窦建德等人,为唐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李勣带兵凯旋而归时,朝廷每次都会给他赏赐大量财物。
可李勣却没有自己独吞,他会将大部分宝物都送给手下的将士,因此这些人都对李勣忠心耿耿,愿意为他拼命。对李世民来说,李勣是一个优秀而且值得信任的将领。可李世民对自己的儿子李治,却没有足够的信心,他觉得李治比较稚嫩,没有办法驾驭李勣这样的人物。
基于种种顾虑,李世民在临终之前,非但没有提拔和重用李勣,反而找了个理由将他贬到外地做官。李治当上皇帝后,按照父亲之前定下的计谋,将李勣召回朝廷,册封为洛州刺史。这感觉就像唱戏一样,李世民父子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用恩威并施的方式去驾驭李勣。真是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