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出师无名
陈友谅在元末虽然四处攻城略地战果丰硕,还创建了大汉政权开国称帝,但是却并不是名义上的正统王朝。
其一,天下尚未统一,北有元军、南有张士诚、东有朱元璋等割据军阀,陈友谅贸然率先称帝各地人心不服;其二,陈友谅定国号为“汉”,就是想借助汉朝的正统地位作为对其师出无名的补充,但他并不姓刘,不能像刘备、刘秀那样具有名义上的号召力,反而让人感到突兀,贸然出兵攻打友军既名不正言不顺,还没有舆论支持和群众基础。
其次是军队成分复杂
陈友谅的东征“汉军”号称六十万人马,而这六十万大军里成分却很复杂。其中有倪文俊的部属,还掺杂着收编的赵普胜和徐寿辉的人马,还有在战争前夕在各地七拼八凑强征的兵员,多为老弱幼小的普通百姓。
由于军队成分复杂,所以战斗力和凝聚力都不强,虽然看着浩浩荡荡的很有气势,但却是一盘散沙。在洪都之战中就可以看出,几十万汉军围攻朱文正的两万主力军,连续进攻洪都两个多月,居然都打不下来,汉军战力可见一斑。
然后是战略战术问题
陈友谅的水师战舰足够宽大,正面对付朱元璋的小船水军有明显优势,可他却非要学曹操一样铁索连环(也可能是脑路清奇自创的战法)把战舰全都连接起来,由此一来,汉军船大兵多的优势逐渐消失,反而成为了劣势,朱元璋水军小船机动灵活的优势凸现出来,朱元璋又借着天时地利,顺着风向采取火攻,再次重蹈历史的覆辙,火烧汉军于鄱阳湖。
最后是陈友谅的个人原因
陈友谅凭借着狡猾多变而发家,屡屡弑主罔上,靠着非正当手段成功上位,虽然一时成功但却失去了诚信与人心,对待下属他猜忌心重手段毒辣,导致了大将们的众叛亲离,对待士卒他刻薄无情,汉军在战前出现了人人自危的现象。
由此看来,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多因素都对陈友谅不利,就导致了陈友谅兵败身死的悲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