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朱标有一套强大的辅政阵容
历史上记载自从朱标出世后,朱元璋就对他特别溺爱,对他的成长是格外的关心。从让明初名儒大咖宋濂给朱标做老师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朱元璋是要把太子朱标打造成一个合格的皇位接班人。在朱元璋刚刚建立大明王朝的洪武元年,朱元璋就为太子朱标选拔了一批德高望重,非常有能力的文臣武将辅助东宫,让他们辅佐太子朱标治国。这其中有文臣之首的李善长兼任太子少师,武将方面则是右丞相徐达兼任太子少傅,明朝猛将常遇春任太子少保,下面还有一大帮能人忠心辅佐太子朱标。
明朝刚刚建立,朱元璋还经常亲自出征四方,出征时朱元璋都会让太子朱标监国,让文臣武将尽心辅佐太子朱标。一来他是想考验朱标的治国能力,二来是让太子朱标和大臣们拉近关系,为以后登基做好准备。朱元璋还让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朱标做太子妃,这样一来朱标就和常遇春以及蓝玉这两个明朝的大将是亲戚关系,他们两个人当然会忠心辅佐太子。在朱标拥有如此强大的辅政阵容上,试问谁敢不服?
太子朱标是群臣和老百姓心目中的“明君”
朱标性格完全和他老爹的暴虐性格相差甚远,他宅心仁厚,性格仁慈温和,深得群臣和老百姓的爱戴。胡惟庸案发时牵连众多朝中大臣,就连太子朱标曾经的老师宋濂也因为孙子宋慎与胡惟庸有交往而受牵连,当时朱元璋也打算把宋濂诛杀,最后在太子朱标和马皇后的劝说之下,宋濂才幸免于难。
对于朱元璋的大开杀戒,太子劝说道:“父皇杀人过滥,恐伤和气。”
第二天朱元璋把一条荆刺条丢在地上,让太子用手去拿。朱标望着长着许多刺的荆条,感到无从下手。朱元璋对朱标说:“现在这条荆刺条长满了刺,你无从下手,我把刺去掉再交给你岂不是更好!我所杀的这些人都是坏人,毒瘤去除干净了,你才好当家做主。”
朱标可不认同朱元璋的做法:“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民。朱标当时在群臣和老百姓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如果他不英年早逝,登基称帝后绝对可以镇得住这些开国的肱骨大臣。仔细研究明史,你会发展朱元璋大肆屠杀开国功臣是在朱标突然离世后进行的,其目的就是怕皇太孙朱允炆柔弱的性格无法镇住这些功臣们,这才举起了屠刀。但世事难料,也是因为开国功臣被屠杀殆尽,朱允炆到了无将可用的窘境,才让朱棣造反成功。如果朱标没有早死,这些功臣没有被屠杀,朱棣还敢造反吗?
太子朱标是众多皇子心目中的好大哥,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
朱标仁慈宽厚,对他的这些小兄弟们都非常的爱护。其他皇子犯错要被惩罚,身为大哥的他经常在父亲面前替这些兄弟们说情,让他们免于责难。因此朱标在众多皇子心中拥有很高的威望。
古代讲究的是礼法,在皇位继承上有个原则:“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朱标作为皇太子自然其他的皇子不敢轻举妄动,但他死后,朱元璋并没有把皇位继承权给他其中的一个儿子,而是直接越过众多皇子把皇位继承权给了皇太孙,朱元璋违背这这个原则,这也是朱元璋死后,朱棣起兵反朱允炆的一个理由。
如果朱标没有英年早逝,以他的能力也会干出一番大事业出来,那个时候朱棣借他一百个胆也不敢出来造反,他只能默默无闻的在大明王朝中做一名普通的王爷,也不会有威震四海的永乐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