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崇祯来可不必死社稷,与皇太极即将议和,却被一个小人物搅局

崇祯来可不必死社稷,与皇太极即将议和,却被一个小人物搅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025 更新时间:2023/12/26 22:20:07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前者特指朱棣,后者特指朱由检

不过,崇祯本可不必死社稷,在大明江山最危险时,朱由检与皇太极基本达成和解退兵协议,不必再双线作战,可以腾出手来专门对付李自成

但是,一个小人物的出现,让崇祯的计划落空。2年后,他就在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下吊死于煤山。

1、杨嗣昌最早意识到不能两线作战

关外,多尔衮和岳托兵分两路从墙子岭、青山口突入长城;关内,李自成遭遇起事来最大失败,与刘宗敏等18人躲进商洛山中。

这是1638年。明朝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历史证明,在这个十字路口,只有一个人的选择是正确的——杨嗣昌。

他创造性地提出"安内方可攘外"战略,意图集中全力消灭李自成,与皇太极达成和平协议。也许他已意识到,大明江山能否保住,取决于下一步能否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局面。

因此,杨嗣昌不断向清军释放善意,并得到皇太极的回应。在崇祯默许下,他和方一藻、高起潜、周元忠等人成为明朝议和派主力,与明朝主战派的矛盾公开化,还进行了一场当廷论辩。

两派相争,崇祯的态度是不反对、不支持,至少表面上保持了中立。议和也就完全停滞,没等来好消息的皇太极怒火中烧,才有了多尔衮和岳托闯关劫掠的报复行动。

这次报复行动,也让局势再次发生变化。主战派卢象升如杨嗣昌所愿战死。但是同时,尽管杨嗣昌一再反对,孙传庭洪承畴还是被调离围剿李自成的前线,奔赴辽东抗清。

又过1年,张献忠在谷城降而复叛,满血复活的李自成则率数千人马杀出商洛山。这意味着未来两线作战将成为常态。崇祯也终于对主和、主战两派下了定论:"大事几成,为几个黄口书生所误,以至于此。"这里的黄口书生,是指以黄道周为首的主战派。

2、“葫芦、瓢”都浮起来了

1641年,明朝迎来两线作战以来最坏的局面:复出后的李自成一路开挂,攻克了洛阳,把福王煮成“福宴”;张献忠攻破襄阳,杀掉襄王……已患重病的杨嗣昌惊惧交加,一命呜呼。

与此同时,济尔哈朗、多铎修筑义州城屯田,陆续拔掉锦州城外围据点,把蓟辽总督洪承畴拴住。随后,松锦大战爆发,以松山、锦州、杏山失守和洪承畴被俘并投降而告终。

“葫芦、瓢”一个也没按住,都浮起来了,两线作战的明朝撑不住了。"安内方可攘外"再次被提上日程。

崇祯选择让兵部尚书陈新甲接过杨嗣昌的主和派大旗。1642年,松锦大战结束后的锦州城。阿济格上奏皇太极,称明朝职方郎中马绍愉为特使前来议和,递交上陈新甲的一封书信。

阅后,皇太极说了这样一番话——明朝的书信态度不实,词意夸大,没有表现出议和的诚意。虽然真假不明,但议和是我的夙愿。我为百万生灵计,若议和成功,两国无事,民众安居乐业,则两国可享太平之福。你们把我的意思传达下去吧。

对于皇太极来主说,议和之事一切都可以公布并传达。不过对于明朝来说,这是一个秘密。知情者仅限于杨新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的傅宗龙、大学士谢升等少数人。

3、小人物搅局议和,明朝踏上不归路

现实早已告诉我们,当你对别人说:“要保守这个秘密”时,无论对方如何保证,其实你已带头泄密。这回嘴上没有把住门的人是谢升。

谢升私下给一位好友透露“皇上正与清军议和”的消息,或许最后也叮嘱了一句:要保守秘密。不过,他的这位好友还有一个身份:言官。

明朝的言官“位卑权重”,是千百年来“文死谏”的典型代表。这样的大事,他们知道了就等同于满朝文武都知道了。

于是质疑声蜂起,文武大臣上书弹劾谢升。这给崇祯出了一个难题,在他的授意下,陈新甲正和皇太极议和,但一切手诏往来仅局限于他们两个人。如今,谢升泄露出去,是承认有此事还是不承认?

最终,崇祯以罢免谢升的方法,平息了文武大臣们的怒火。但是就在谢升下台后不久,满朝文武再次找到了一个靶子,并由此把崇祯逼到墙角,把陈新甲逼上绝路。

这次,泄密者是一个小人物。小到史书上没有留下他的名字,中介称呼他为“家僮”。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特使马绍愉拜会阿济格后,把皇太极的态度和下一步打算,用密函的形式回报了陈新甲。在书房里展看后,陈新甲把密件放在书案上。兵部尚书的书房,除非得到召见,外人是无法进入的。

只有一个人例外——陈新甲的家僮。

这名家僮的作用类似于文字秘书,负责处理陈新甲的日常事务,比如把陈新甲批阅后的文件,交给京师的驿站,由塘兵接替递送给各省。按照惯例,这名家僮把一批塘报交给了驿站,那份密函也在其中。

密函成了塘报,公开抄报给各级官员。而在群臣心里,议和等同于投降,还是向“建夷”投降,于是群情激愤,举世哗然,竟然向各级官员抄报投降的消息,陈新甲就这样卷进了风暴眼中。

崇祯还是想救一把陈新甲的。他把所有弹劾奏疏全部压下,又发布一道圣旨,让陈新甲对此事进行解释。想议和又不想被群臣看不起的崇祯,此举是替陈新甲和自己找一个台阶下。

可惜的是,陈新甲没有领会崇祯的这番良苦用心,“不引罪,反自诩其功”。难道议和投降的锅要让皇帝来背?神仙也救不了你啦!

1642年7月29日,崇祯下令把陈新甲下狱,不到2个月,斩于市。

陈新甲的家僮,一个地道的小人物,彻底搅黄了崇祯和皇太极的议和大事。陈新甲死后,两国议和的大门关闭,再也没有打开过,杨嗣昌所倡导的"安内方可攘外"战略永远无法落地,明朝也踏上了不归路。

本次议和的2年后,1644年4月,崇祯吊死于煤山。死前他那句“诸臣误朕也”,不知道是不是也包括陈新甲。

参考文献:《明史》、《清世祖实录》、《清史稿》、《东南纪事》,感兴趣者可以详细一读

更多文章

  • 听闻宋江被毒死消息后,武松不悲伤反而冷冷说6个字,原因很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武松听到宋江被毒死说了哪六个字,宋江死后武松说了哪六个字,宋江为啥要被毒死

    梁山108位好汉,个个都是值得让人敬佩的英雄人物,而宋江和武松则是众多英雄人物中比较出名的两位,而他们之间的感情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两人初识因久仰大名而成为挚友,一路相互陪伴,但是很快两人之间就因三观的不同,出现了种种不可调节的矛盾,甚至当武松在听到宋江被毒死的消息后,不仅没有表现出任何悲痛,反

  • 他深受崇祯的器重,却被孝庄太后一番话劝降,还帮助清军镇压南明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崇祯三个儿子为什么不去南明,野史孝庄劝降洪承畴,袁崇焕被孝庄皇后劝降

    当时担任督辽都督的是洪承畴。他以惊人的成绩在23岁便考中进士,可以算的上是一个天才,后来眼见国家处于混乱之际,便投笔从戎,当上了崇祯朝的兵部尚书,兼督辽都督。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洪承畴其实出身贫寒,但是却酷爱学习,小的时候便博览群书,曾认真研读过《史记》、《资治通鉴》等著名书籍,在当地还享有治世之良才

  • 朱棣派他去找人,他却在海外打3场立国威的仗,率2000人拿下王宫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棣大破69万大军,朱棣三万精兵对抗60万大军,朱棣为显大明之威派出巨型船队

    说起郑和下西洋,好多人可能还不清楚背后隐含的真相。话说当时朱棣篡位成功,把他的皇帝侄子建文帝踢下台去,不过令朱棣担忧的是建文帝竟音信全无,据小道消息得知建文帝逃跑到南洋,于是就令郑和七下西洋。名义上是宣扬国威与世界各国交好,实则是朱棣派他去找建文帝,除后患。于是浩浩荡荡的舰队出发了,但毕竟满船满船的

  • 崇祯父子本不会连锅端,一大臣说了11个字,为李自成送出神助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1644年正月,大明江山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崇祯唯一能做的就是拼命往外派太监。干什么用?督军。高起潜监军宁前镇;卢惟宁监军天津、通、德、临津;方正化监军真定、保定;杜勋监军宣府;王梦弼监军顺德、彰德;阎思印监军大名、广平;牛文柄监军卫辉、怀庆;杨茂林监军大同;李宗允监军蓟镇中协,张泽民监军西协。16岁

  • 东周古墓太邪性,北宋盗贼被流沙掩埋,明代神盗掉入陷阱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宋墓盗洞,西周大墓盗墓事件,北宋被盗的古墓

    传说在河南上蔡县有座2000年的的古墓,是一座王侯墓,墓内除了数不清的财宝外,还有一个巨大的黄金王鼎,一代一代都这样传,这座墓就没有消停过,到2005年考古队进行发掘时,这座东周楚国大墓发现战国时期、北宋时期、明代以及近代的盗洞多达20多处,但即使这样,墓内的宝藏损失不大,而盗墓者非死即伤。 20

  • 李自成为何要杀吴家30余人?这是不是吴三桂降清的诱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自成为什么不招降吴三桂,吴三桂和李自成实际伤亡情况,吴三桂李自成的历史事件

    但是,刘宗敏抢夺陈圆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手书吴襄“父既不能为忠臣,儿亦安能为孝子乎”,李自成斩杀吴家30余人,吴三桂彻底投进多尔衮怀抱……1、导火索是陈圆圆吴三桂率兵回京勤王,半路上听到崇祯已死、北京城破的消息,马上归回山海关。此时,他在选择多尔衮还是选择李自成间开始投机,脚踩两只船。尽管如此

  • 朱元璋第19世孙隐居山村,挖洞50年建“古堡洞穴”,还自创文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晚年回忆录,朱元璋第11个儿子之墓,朱元璋的第十八代子孙

    曾经有一个人,他自称是朱元璋的第十九世孙,隐居山村挖洞50年,还制造了一种文字,这个人名叫朱先功,他在山村里面不停的挖洞,最后居然挖出了一个古堡洞穴,这样的行为真是让人瞠目结舌。朱先功从血缘上来算的话,确实是朱元璋的后裔,但是他并没有享受什么贵族待遇,也没有得到荣华富贵。他一个人去了小乡村,如同隐士

  • 苏轼进寺庙大喊一声“秃驴何在”,小和尚机智回复4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苏东坡临死前跟和尚的对话,苏轼同和尚对话,苏轼半夜喊人起床

    “伯牙弹琴,钟子期擅听”,伯牙和钟子期这种友情,从古至今都,令无数文人骚客羡慕。当然了,又有谁不想要这种君子之交呢。中国历史上的君子之交除了他们二人之外,还有很多,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李白,他和汪伦的感情就属于君子之交,还有孟浩然和王维等等。不过,以上的君子之交只发生在文人和文人

  • 明朝古墓从没被盗,为何飘出现代毛巾?考古队挖掘后发现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探索发现明朝古墓,雷岭镇明朝古墓,天津武清明朝古墓

    考古专家得知此事后,认为可能是盗墓贼在用火药破坏古墓,于是赶紧带人到现场查看。抵达现场后,之前的猜测得到证实,出现巨响的区域,还真有一个古墓。这个地方已经被盗墓贼发现,如果不管的话,盗墓贼很快就会再次出现,将里面的宝物全部偷走。因此,考古专家决定进行保护性挖掘。古墓的清理工作非常顺利,只用了短短12

  • 宋太宗为何如此痛恨嫂子?赵匡胤暴毙后,她说了4个让人心寒的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太宗赵匡胤晚年之死,宋太宗赵光义与赵匡胤,宋太宗对赵匡胤的评价

    一个是刚刚说过的十八岁的赵德昭,另一个就是仅仅十岁的赵德芳。因赵德昭年岁与宋氏相仿,所以宋氏为了避嫌而始终疏远着赵德昭,而与年岁稍小的赵德芳关系却很好。据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赵匡胤去世的那天晚上,宋氏一直守在他的灵柩旁,她当时命内侍都知王继恩出宫去召赵德芳进宫,看见王继恩回宫了,她便匆忙的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