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刚刚说过的十八岁的赵德昭,另一个就是仅仅十岁的赵德芳。因赵德昭年岁与宋氏相仿,所以宋氏为了避嫌而始终疏远着赵德昭,而与年岁稍小的赵德芳关系却很好。据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赵匡胤去世的那天晚上,宋氏一直守在他的灵柩旁,她当时命内侍都知王继恩出宫去召赵德芳进宫,看见王继恩回宫了,她便匆忙的问道:德芳来耶?可惜的是,狡猾的王继恩出宫后并没有按宋氏的吩咐去找赵德芳,而是匆匆奔入了赵光义家,并将赵匡胤驾崩的消息告诉了他,让他赶紧进宫,以图大事。赵光义刚开始有些犹豫,但王继恩说了一句:“事久,将为他人有!“这句话鼓舞了赵光义,他想到要是被赵德昭、赵德芳或是赵光美夺得先机,那一切就晚了,于是二人赶紧入宫。
宋皇后要等的人原本是赵德芳,可王继恩叫来的是赵光义,宋氏看到赵光义时大吃一惊,但随即就哭着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回答说:有福同享,嫂嫂不要担忧!(原文为:共保富贵,无忧也。)可是,当赵光义真正坐上皇帝的宝座之后,并没有“共保富贵“,而是将宋皇后驱逐出东宫,到了至道元年,即公元995年时,四十四岁的宋皇后就病逝了。赵光义下令不许给宋氏祭祀,更不许大臣们参加她的葬礼。宋氏的棺椁被放在燕国长公主的家里,无法与太祖合葬一处,连牌位都不能在太庙中供奉。宋太宗为何如此痛恨嫂子?赵匡胤暴毙后,她说了4个让人心寒的字“德芳来耶”,也就是说宋皇后其实是希望赵德芳继位,自然就惹怒了宋太宗。
当时的大臣王禹偁不满皇帝的做法,上书劝谏,赵光义非但不理,反而还将其贬谪了。赵光义的这种做法令人愤懑,为后人所诟病。元代的脱脱在《宋史·太宗本纪》也表达了不满之意:“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明代思想家李贽大胆地说出了赵光义之所以这么做的理由,他认为宋皇后很可能是“斧声烛影”的知情人,才招致赵光义这样的对待。笔者认为,不管到底有没有“斧声烛影”这回事儿,宋皇后在赵光义手下的日子都不会好过。因为赵匡胤死后,她想要让赵德芳继承皇位的计划也泡汤了,她便没有了任何的靠山,只能任赵光义摆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