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正月,大明江山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崇祯唯一能做的就是拼命往外派太监。干什么用?督军。高起潜监军宁前镇;卢惟宁监军天津、通、德、临津;方正化监军真定、保定;杜勋监军宣府;王梦弼监军顺德、彰德;阎思印监军大名、广平;牛文柄监军卫辉、怀庆;杨茂林监军大同;李宗允监军蓟镇中协,张泽民监军西协。
16岁继位的崇祯,一直渴望通过“殚心治理”而“慨然有为”。如今,他把身边最信任的人,几乎全打发上战场了。
在这次“遣内官监制各镇”举措中,牛文柄监军卫辉、怀庆被认为是最大后手,即万一北京失守,卫辉、怀庆均可退守。由此看出,崇祯已对时局做了最坏打算。
随后,崇祯又押宝了两个人:魏藻德;方岳贡。魏藻德被火线晋升为内阁首辅,总督河道、屯练,去往天津;方岳贡被火线提拔进入内阁、屯练,去往济宁。
对于这两项安排,合理解读是,崇祯又多留了一个后手,北京失守可退守天津,济宁是扼守大运河的主要节点城市,陆路走不了,可以走水路。
但是魏藻德、方岳贡谁也没走成。因为不久崇祯又下令,各官谁也不准出城,“出即潜遁”,谁出城就认定为逃跑。
也许,在崇祯的心里,他正反复推演着195年前的一幕。
195年前,天子朱祁镇御驾亲征遭遇土木堡之变,也先率大军兵临城下,朝中的文武大臣打响北京保卫战,最终击退瓦剌……谁能说195年之后,这一幕就不能重现呢?
于是,他“命府部大臣各条战守事宜”,让各府部大臣对如何守城献计献策……
现实是残酷的,世间再无于谦。
北京,文华殿。崇祯召见的府部大臣,无一人能拿出对策。最终递上一道奏折,它来自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少詹事项煜、右庶子李明睿。奏折中提出两大主张:皇帝南迁或东宫太子监抚南京。
上奏折的人并非一时兴起,之前他们曾私下讨论:退守南京,是皇帝亲行,还是只让太子朱慈烺南行?李明睿认为,太子年岁尚幼,少不更事,“禀命则不威,专命则不敬”,不如皇上亲行。因此,奏折中出了个选择题。
没想到,这道奏折令崇祯勃然大怒:“你们这些人平日都怎么说的?如今国家安危到了这个地步,没有一个忠臣义士为朝廷分忧,却讨论这种问题!国君死社稷,是古今以来的正理。朕志已定,不要再多说!”这是崇祯首次明确表未要殉国死社稷。
但是,他对太子南行的另一道题没作解答。
不久后,一个坏消息传来:周遇吉死了!他是挡在北京城前的最后一堵墙。李自成摧毁这堵墙后,进京之路就变得一马平川了。
宁武被屠城当天,李自成收到大同总兵姜瓖、宣府总兵王承胤的降表,随后居庸关、昌平、宣府不战而降。北京城开始坚壁清野,厂卫捕头严查通敌和释放悲观风声的大臣,实行保甲连坐,“巷设逻卒,禁夜行,巡视仓库草场”。
崇祯早就坐不住了,他在中左门召兵部尚书张国维、庶吉士史可程、进士朱长治等人问策。结果,这些人再次提出“太子南行监国”,并且首次提出要选出忠贞老臣给予辅佐。
提议很好!但没有结果。崇祯不置可否,连勃然大怒也省了。
也许,崇祯信奉人多力量大,认为再开一次扩大会就能解决问题,他在中极殿召对“文武大臣、科、道”。人多了是管点儿用,终于拿出几招:命内监分守九门,严禁出入;命李国桢提督城守并主守西直门;九门各安排“勋臣一,卿亚二”;下诏让文武各官鼎力相助。
扩大会议上还有一个议题,是大学士李建泰所提——请驾南迁,愿奉太子先行。
旧话重提,崇祯不得不重视起来。崇祯在平台召对群臣:“李建泰上书,劝朕南迁。国君死社稷,朕将何往!”
大学士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华、少詹事项煜率先回应,三人一致赞成南迁并提出“先奉太子抚军江南”,可以让太子早走一步,先期抵达南京,以抚定人心和军心。
君王死社稷确实是“古今君道之正”。崇祯一心求死可以理解,如果太子朱慈烺能在辅政大臣陪同下赶到南京,“以镇根本之道,以系天下之心”。进可,号令东南明军进京勤王;退则,不至父子被一网打尽。通过发展结果反推,之前被群臣进行道德绑架、架到道德火炉上死烤的崇祯,这次召对是心有所动,“决不南迁”已不是不可动摇的选项。
历史证明,这是给了大明江山和崇祯最后一个机会:只要崇祯父子不连锅端,无论是太子朱慈烺,还是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照,只要有一人到了南京,都比弘光帝、隆武帝、永历帝名正言顺,南明关于正溯问题的内耗将不复存在,君臣同心之下,与多洋衮划江而冶并非不可能。历史同时证明,多数人都抓不住最后的机会。崇祯也不例外,只不过这次真得不能只让崇祯背锅。
因为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名大臣站了出来。此人叫光时亨,时任兵科给事中,从七品小官。
光时亨气宇轩昂地大声说,要奉太子去南京,你们这些小子到底想什么?随后,他自问自答地说了11个字——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是要学习当年唐肃宗在灵武称帝的举动吗?
唐朝安史之乱,太子李亨导演马嵬兵变,诛杀杨氏兄妹,与父皇唐玄宗分道扬镳,唐玄宗入蜀到达成都。李亨分兵北上抵达朔方军的治所灵武,不久后登基为帝,是为唐肃宗,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
光时亨所说的“唐肃宗灵武故事”就是指“太子叛父”擅自继位一事。这个帽子扣得太大了,没有人敢戴。范景文、李邦华、项煜等人谁都不敢接招。
崇祯也不再探究此事。在那一刻里,也许他还对时局抱有幻想,所以又一次询问战守之策,众臣默然不语。
至此,一切成死局。战不能战,逃不能逃。无论皇帝还是太子、诸大臣,全都在等死,一个不能少。
于是,崇祯说出被后世广泛质疑的一句话: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说完,拂袖而去。
此后,李自成过昌平进高碑店,农历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打开广宁门,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崇祯吊死,太子、定王、永王等人被一网打尽。
现在想想,光时亨那11个字,无疑是为李自成送出的一记神助攻——我李自成最想要的结果,你恰巧就给送来了。说光时亨是明朝灭亡的最佳助攻手,大概没人会反对吧。
其实,崇祯非要拉上太子一起在北京殉国,也完全可以让永、定二王分藩江浙和两广,至少让残明将士在江南拥立皇帝时,不会争论不休。
不过——光时亨,有你在,一切都是假设。
参考文献:《明史》、《明史记事本末》、《明季北略》、《明季南略》,感兴趣者可以详细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