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武灵王悲惨收场,孔子一句名言诠释沙丘宫之变,原来这是平常事

赵武灵王悲惨收场,孔子一句名言诠释沙丘宫之变,原来这是平常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342 更新时间:2024/2/24 9:30:32

这里的“女”指的是君主的妻妾,“子”指的是君主的儿子,“小人”则指君主周围的宠臣、佞臣、优伶或宦官之类的人。

综合理解,孔子的这句话谈的就是关于统治权的交接与继承问题,这是先秦政治中的一大问题,也是世袭制、宗法制的一个重大问题。

[var1]

赵武灵王的创意治国理念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发起胡服骑射改革,壮大赵国军事实力,叱咤半生,最后却活活饿死沙丘宫。有人说,赵武灵王的下场纯属自作自受,那么,他究竟做了什么呢?

其实赵武灵王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是涉及到弑父弑君,这就比较少见了。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不过赵武灵王心中的美人有些特别,他们是在梦里遇见的。

赵武灵王的原配韩夫人,史料并无太多记载,但可以肯定,她是韩国宗亲之女。两人婚后育有一子,即公子章。

公子章作为长子,又是嫡出,自然被立为太子,而且他也很英勇,不足十五岁,就在攻伐中国的战役中指挥中军,立下了战功,因此他也深得赵武灵王的喜欢。

但这种喜欢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赵武灵王又新娶了一位夫人,即大臣吴广的女儿,赵人称她为吴娃

[var1]

吴娃就是赵武灵王的梦中情人,那是一个夏天,赵武灵王游平陵,中午小憩时,他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位少女抚琴而歌,歌罢,梦醒,少女不见了,这让赵武灵王久久不能释怀。

至晚宴时,赵武灵王把自己的梦说给大家听,平陵邑宰吴广听后,觉得赵武灵王的梦中少女特别像自己的女儿,于是就把吴娃嫁给了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得到吴娃后,也十分宠爱她。没过几年,吴娃也生下一子,即公子何,也就是后来的赵惠文王。等到韩夫人死后,吴娃就被立为夫人,一朝上位。

但吴娃与赵武灵王也没有共处多久,九年后她也病逝了。但是她在临死前向赵武灵王提了一个要求,请求将她的儿子公子何立为太子,而赵武灵王居然也答应了。

那时,公子章十八九岁,公子何才八、九岁。赵武灵王果真废黜了公子章的太子,改封其为安阳君,并重新立了公子何为太子。

[var1]

又过了两年,赵武灵王干脆将自己的大位传给了太子何,并让肥义辅政,还兼任赵何的师傅,把国内的政治、经济事务都交与太子何负责,而自己则自号主父(太上皇),专心于赵国的对外战争事务。

儿子主内,老子主外,这个构想与胡服骑射一样,都很有创意,但却并不现实。

  • 首先,赵武灵王废长立幼已埋下隐患,公子章很难善罢甘休;废长立幼是禁忌,历史上已有太多的例子,如三国时期的袁绍和刘表,都因立幼不立长而弄得家破人亡。所以,曹操学聪明了,尽管喜欢曹植,也还是把大位传给了曹丕。
  • 其次,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赵惠文王与赵武灵王一内一外,一个执文一个管武,这种分权而治等于在分裂赵国,更何况两个领导闹矛盾的概率也很大。
  • 历史上有名的几位太上皇,如唐朝就有两位,一位是被李世民逼退位的李渊。唐太宗上位就让李渊搬离象征权力的太极宫,此后日子也不好过。

    再有就是唐玄宗,退位之后,毫无威严,但儿子唐肃宗李亨对他也不放心,时刻盯着他,把他身边的近臣全都遣散了。

    清朝的乾隆皇帝倒是厉害,当了太上皇仍不放权,啥事都得先经他手,搞得嘉庆这个帝王像个摆设,直到乾隆死后,嘉庆才扬眉吐气。

    这些例子都说明,一国权力不适合分权而治,只能一人说了算。所以,赵武灵王的想法,本身有些想当然的成分。

    [var1]

  • 第三,极有可能会造成政令混乱,那些文臣武将们到底该听谁的呢?李渊建唐初期也出现过这个问题,三个儿子都可以发号施令,政府机构人员都不知道该听谁的,以至于到最后,谁的令先到就听谁的。
  • 以上所述都是隐患,然而更糟的是,赵武灵王这个人,极有可能是个性情中人。比如说吴娃临终求他,要他将公子何立为太子,他就照办了。

    这事要是放在汉武帝身上,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汉武帝所做的恰恰相反,尽管宠幸钩弋夫人,但为了帝国前途,他可以做到立子杀母。

    反观赵武灵王,本来已经将大位传于幼子,但是作为太上皇的他,似乎是为了弥补对公子章的亏欠,平日里时不时地总往公子章那里跑,还经常留宿。

    而且对于公子章的吃穿用度,也吩咐与小赵王几乎一样。这样一来,朝中大臣就被迷惑了,他们搞不清赵武灵王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看样子似乎又在扶持公子章。

    [var1]

    由于受到赵武灵王的特别照顾,公子章以及他的近臣也不由得嚣张起来了。丞相田不礼甚至鼓动公子章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王位。

    赵武灵王虽有察觉公子章的动作,但却并未加以制止。他反而火上焦油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彻底激化了公子章与小赵王的矛盾。

    他跟辅政大臣肥义说,他想让公子章在代郡称王。代郡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它占据了赵国的一半国土,赵武灵王此举,不是等于把赵国一分为二了吗?再说哪有一国两王呢?

    肥义当然不同意赵武灵王的意见,公子章和田不礼见请封不成,于是就积极筹备起了政变。

    公元前295年,著名的沙丘宫之变发生了。事件的经过大致是这样:

    一日,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以及公子章同游沙丘,到了晚上,赵武灵王和公子章住一起,而赵惠文王则另住一宫。

    公子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行动了,他以主父的名义召见赵惠文王,但先进入主父宫的却是大臣肥义,很快肥义被杀。

    [var1]

    由于赵惠文王、肥义早就对公子章有所防备,所以尽管肥义被杀,赵惠文王也很快控制住了局势。

    公子章退守主父宫,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叔)、李兑等人将赵武灵王的行宫团团围困,之后闯入宫中,当着赵武灵王的面儿,将公子章给杀了。

    然而诡异的一幕来了,按理说,公子章已死,赵惠文王应该下令退兵才是,但公子成等人不但没有退兵,而且继续围困主父宫,三个月后,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于沙丘宫中。

    由此,一场政变与反政变事件才真正结束。

    那么,问题也来了。

    赵武灵王究竟是如何想的,为何大位传于赵惠文王,而之后又去扶持公子章呢?难道仅仅只是出于亏欠,或许这个成分有,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var1]

    赵武灵王是否被架空

    在沙丘宫之变中,涉及的人物主要有:赵武灵王、赵惠文王、公子章、肥义、田不礼、公子成和李兑。

    在这些人物当中,可以分为三股势力,赵惠文王、肥义为一派;公子章和田不礼为一派;赵武灵王为一派。那么公子成和李兑是属于哪一派呢?

    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同是宗室成员,但他为何见死不救,其中意味深长,他们之间的矛盾早在“胡服骑射”时就结下了。

    “胡服骑射”在现在看来是一项伟大的改革,但在当时并不被看好。改革政令未出,不少皇亲国戚已树起了反对大旗,其中就有公子成,他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

    但赵武灵王没有向旧势力妥协,毅然发布了变法政令,可以说,他是顶着巨大压力进行这场政变的。其实同样的问题,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也遇到过,变法一出,第一波反对的人也是公族人员,因为他们的利益被削弱了。最后,商鞅惨死,也是与变法有关。

    [var1]

    胡服骑射变革后,公子成作为反对者,必然不得重用,直到赵惠文王即位后,他才在肥义的支持下重新复出,因此,他对肥义十分感激。

    李兑的经历就相对简单了,他是肥义为赵惠文王挑选的青年才俊。

    所以,公子成和李兑可以归于赵惠文王一派。这样一来,人心向背,谁占优,已然很明显了。

    在所有这些人当中,有一个人的存在非常关键,就是肥义。此人算是三朝老臣,秉公执法,对赵氏政权忠心耿耿。

    他原本为赵肃侯的贵臣,赵肃侯死后,成为赵武灵王的辅政大臣,在赵武灵王禅位后,又成为赵惠文王的辅政大臣。

    他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敬业,辅佐谁就忠于谁,并全心全意为其谋划。在他辅佐赵惠文王时,也为赵王拉拢和培植起了一批新势力。除了公子成、李兑,还有宗室重臣阳文君赵豹,他不为赵武灵王所喜,却与肥义交好。对于朝中局势,他也一早提醒赵惠文王早作应对。

    [var1]

    公子章作为争储失败者,虽然他对父亲赵武灵王也不满,但他毫无实力,只能通过依附赵武灵王来壮大自己。

    田不礼,此人本来就是一个作恶多端的小人,《墨子》与《吕氏春秋》,将其视为宋康王灭国的罪臣之一,他也是被宋康王派遣入仕于赵国的,后来赵武灵王派他到公子章手下当相。

    由此可以分析出,公子章发动政变本身就不占优势,一来实力不够,二来对手早有准备。那么赵武灵王又是如何成为其中的受害者呢?

    赵武灵王禅位后,在对外军事上确实有一系大动作,攻灭了中山国,夺取林胡、楼烦之地,向北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并设置了云中、雁门、代郡行政区,扩大了赵国的管辖范围。

    [var1]

    在他功成之后,又回到了政治权力的中心,然而时过境迁,由肥义建立起的新的政治集团,早已将他排挤出了核心领导层。如果赵武灵王仍有实权,他完全可以像搞“胡服骑射”改革一样,以权威压倒一切反对的声音,执意将公子章封王,将赵国一分为二。

    但事实是,他必须找肥义商量,在被拒绝之后,也没有什么动作。这说明,在赵国新的政坛中,真正的施政者,核心人物就是肥义。

    此时的赵武灵王作何感想?他可是一代雄才大略的军事家、改革家,是否就这么甘心屈尊人下呢?

    他对公子章的扶持,肯定会引发赵惠文王、肥义等人的反对,甚至会激化他们之间的矛盾,难道这些赵武灵王都没有考虑吗?

    一系列的反问之后,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var1]

  • 其一,赵武灵王权力被架空,他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为了重夺权力,所以借助扶持公子章来壮大自己的权力范围。与其说要将公子章封代王,倒不如说是他自己想自立为王。
  • 其二,公子章发动政变,失败后躲入主父宫,以寻求庇护。那么赵武灵王是否事先已知此事,而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呢?这也是有可能的。
  • 其三,赵武灵王对公子章的纵容,早已激起了赵惠文王、肥义等人对他的反感,不由对赵武灵王心生记恨,或许早已将他也列入了黑名单,不然为何擒贼要擒拿两个呢?
  • 自古皇家无小事,也不比平常家庭,更不能用平民思维去理解。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大多出自帝王系。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更多文章

    • 《孔子来访》作者:宁廷常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宁廷常简介,孔子临死前预言,孔子作者简介

      磁窑,属鲁国,是千年古城。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在此设钜平县衙。后汉为侯国,设钜平侯。北魏设钜平公钦,北齐省,宋设巡检司。宋朝水淹钜平县,钜平改为“太平”,明朝,清末,设太平镇。新中国设磁窑镇(太平河东有了村落,“太平”改为西太平)。磁窑,地灵人杰。公元25年6月,赤眉军拥立钜平15岁牧童刘盆之为

    • 秦统一六国最大的功臣并非秦始皇,而是承上启下的他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始皇统一六国最大的功臣,历史上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有哪些名将

      [var1]秦昭襄王又称秦昭王,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秦昭王的继位颇具戏剧性,他的哥哥秦武王和大力士孟说在东周的太庙比赛举鼎,结果不幸胫骨被砸断而死,武王无子,当时还在燕国做人质的公子稷在魏冉等人的支持下继位,是为秦昭王。秦昭王在位共56年,超过了前三代君王孝公、惠文王、武王之和,也超过了后三代

    • 敢死队?揭秘春秋战国时期的神秘军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春秋时期的越国敢死队,壮族狼兵敢死队,战国时期著名军队

      [var1] 当然,这支战之能胜铁血之师的成立,倒和历史上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有关,此人名叫商鞅。原来,秦国因地处西边,颇不为中原主流邦国待见,将这个“西方国家”称之为蛮夷之邦。当时的秦王秦孝公,倒是一个有理想的人,胸怀着向发达“东方国家”叫板的志向。于是就有了求贤令,然后就来了商鞅。来了商鞅,就有了

    • 扁鹊作为与华佗齐名的中医圣手,为何被移出教科书,他错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扁鹊华佗简介,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医之扁鹊,扁鹊对中国医学做出了哪些贡献

      要知道,扁鹊是一个与华佗齐名的老中医,在古代历史上,留下了不少属于他自己的传奇故事,甚至在很长的时间里,扁鹊都被列入了教科书,成为了无数年轻人的榜样。也就是这样的一个标杆人物,却因为几件出土的文物便导致其被移出教科书,着实令人感到摸不着头脑。[var1] 那么问题来了,这几件文物到底怎么回事,扁鹊又

    • 战国末期最弱的韩国成功刷了一次存在感,因为是它挑起的长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战国时期韩国最强盛的时候有多强,战国时韩国的总兵力,战国韩国详细历史

      战国历史虽然只有短短几百年,但却精彩无限。战国初期,魏国率先改革变法,一家独大,魏文侯魏武侯时期,仅凭魏国一家就把秦国扼制在函谷关以西不能东出。战国中期,中原各国相继变法强国,强大一时的魏国,风光不再,秦国,楚国,齐国并成三强,这其中又数秦国强大的势头最盛。战国后期,能够统一华夏的诸侯国,只有秦国和

    • 最有能力统一六国的并不是秦国,而是战国初期强大一时的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国统一六国全过程,战国时魏国为什么不进攻秦国,秦国什么时候统一六国

      国家的强大始终都离不开人才,人才因素可以说是国家强大最根本的因素,现在社会如此,战国时代亦是如此,秦国的逐步强大就是一部大国崛起的范本,从孱弱的西部小诸侯到最终一统天下,秦国就是严格贯彻了引进人才这一国策。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虽然也有强有弱,但至少都比那些不入流的诸侯国有实力,秦国

    • 此人一句话,楚国大王不再寻找美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楚国大王回国,楚国公主,楚国国君列表大全

      [var1]“我说的是晋国的美女。”张仪一本正经地解释,“晋国的女人,哪一个不像仙女一样?白白的肌肤,粉红的脸蛋,杨柳细腰,婀娜多姿,真是美极了。”这一番话把楚王的色欲完全勾起来了,高兴地说:“你马上给我去办,要多带些这样名贵的‘土特产’回来!”楚王立即命人给了张仪很多银子,叫他从速去办。张仪出宫后

    • 长平之战:四十多万赵军为何被秦将白起全部坑杀?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白起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战国时期白起共坑杀赵军,大秦帝国白起坑杀赵军

      根据《史记.白起列传》传载:秦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采取迂回运动战术大败赵军,用欺骗的手段坑杀俘虏四十余万人。当时秦赵两国综合国力相差悬殊,赵国战败意料之中,白起没有把投降的赵军带回秦国编入农户或军队,而是将他们全部坑杀。白起出于什么目的非要将投降的赵军全部坑杀呢?[var1] 虽然白起战功赫赫、百战百

    • 谋臣共有七计,献了三计就使吴国灭亡,大王说剩下四计去阴间献吧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var1] 这位谋臣就是越国的文种。而所说的大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勾践。当时吴国通过伍子胥的一系列的改革已经是诸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了。吴王夫差早就想攻打越国了。当时越国的实力远远不及吴国了。越王勾践每天都生活在随时被他国洗劫的阴影下,可以说这一噩梦搞的勾践彻夜难眠,茶饭不思。 [var1] 终有

    • 荆轲刺秦时,为何秦王不拔剑而乱跑,秦始皇陵出土国宝揭晓谜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荆轲刺秦王秦始皇为什么不拔剑,秦始皇临死前的三个离奇事件,荆轲刺秦王为啥秦王剑拔不出来

      和佛赏花去/文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2200年前燕国刺客荆轲在告别故国时所吟唱的诗句。事情都有两面性,以往我们多认为,荆轲刺秦,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但反过来看,秦始皇用不到20年时间,消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550多年的战乱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