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一年后秦王想要再次攻打赵国时,白起拒绝出战。一是因为时机不当,此战必败。二是因为白起当时病痛缠身,身体虚弱。秦王不听白起的劝告坚决出战,最后战败。攻赵失败后,白起再次拒绝出战。愤懑之下,秦王又派出了王龁出征,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连续两次战败让秦王非常恼火,他威胁白起出战,却还是遭到了拒绝。白起向秦王全面地分析了当下的局势以及不能攻打赵国的原因。三次被拒的秦王大动肝火,根本不听劝告,随后就废除了白起的爵位,并将他赐死。白起认为,长平之战刚刚结束之际,赵国国力虚弱。彼竭我盈,乘胜追击可以一举拿下赵国。长平之战中赵国元气大伤,第二年白起为何不愿攻打赵国?这是因为休整一年后,赵国形势大变,再攻打就很有难度了。
[var1]
首先,赵国战败后大力发展生产,百姓团结一心,一致对外。如果此时进攻,必然遭到赵国的强烈反击。其次,赵国大力修缮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并与齐国、楚国、魏国、燕国四国达成同盟。几个国家团结一致,秦国没有胜算。既然秦国在形势上处于不利地位,那么如果加大兵力,派出更多的士兵能否扭转局势呢?秦国攻打楚国时,楚国国君自傲自满,目中无人。朝廷中尔虞我诈,政局不稳。百姓生活贫苦,加之楚国国防实力差,楚兵怯懦,很容易就能胜利。伊阙之战时,虽然韩国与魏国关系要好,但两国暗中较劲,谁也不想先出手。看似联合实力强大,实际均有二心。长平之战后的赵国与他们都不相同。
[var1]
赵国大败后,军民一心,共御外敌。赵国修缮城池,发展生产,增强国防实力,反而不容易攻打。这正是哀兵必胜的道理。白起认为之前的战争能够胜利是因为都是敌方本身就存在漏洞。对这些漏洞稍加利用就可以取得胜利。但赵国战败后,军民悲愤,受屈辱而奋起,此时一战,必败无疑。可惜秦王在震怒之下赐死了白起,一代名将最后落得这样的下场,令人唏嘘。赵括纸上谈兵虽然对赵国的战败有影响,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赵国本身实力较差,不足以与秦国抗衡。等到一年之后,赵国全民皆兵,将秦国视为头号仇敌。此外,赵国虽然战败,但仍有战斗力,李牧及其边防军实力尚存。此时一战,秦国必然战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