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赵括中计被围后,为何数十万赵军始终突破不了白起的防线?

长平之战,赵括中计被围后,为何数十万赵军始终突破不了白起的防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974 更新时间:2024/1/25 9:56:44

赵括代替廉颇后,就立即发兵反击秦军,结果四十多万赵军落入白起事先准备就绪的伏击圈,接着就被白起出动的两股突袭部队分割包围,并截断了赵军的运粮通道。等赵括发现中计被围后,已经为时已晚,大量赵军因断粮而饿死,或者在突围过程中战死,虽然赵括也曾率领精锐部队多次突围,但都以失败告终,赵括本人也在突围过程中被秦军乱箭射死。

[var1]

那么赵括率领的四十多万赵军为何突破不了白起的包围防线呢?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赵括中了白起诱敌深入之计,导致赵军被围,处于被动不利的劣势,从而军心涣散,战斗力大减;二是白起采用的是分割包围,因此数十万大军并不在一起,而是被分割成多个部分,进一步减小了赵军突围成功的可能,在没有充足兵力的情况下,赵军自然也就很难突围成功。

并且白起还切断了赵军的运粮通道,在断粮的情况下,赵军饥饿不堪,进一步动摇了军心,瓦解了赵军的战斗力,普通士卒已经失去了斗志,甚至因为饥饿开始自相杀食。三是白起重视野战筑垒工事,会事先在预期歼敌地区修筑工事阻敌,以此作为辅助进攻手段,然后诱敌脱离筑有堡垒的原始阵地,在预期歼敌地区进行野战,而此地区事先修筑了阻敌工事,因此敌军很难突围,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就运用了这一作战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赵军还具备一定战斗力的只剩下部分精锐部队,但他们又怎么能是以逸待劳的秦军对手呢!因此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也没能成功,结果自己还死于秦军乱箭之下。

[var1]

在失去赵军主将的情况下,剩余的赵军更是无力再战,只能等待赵国派兵救援。但秦昭襄王得知数十万赵军被白起包围后,还被截断了粮道,于是亲自赶到距离长平战场较近的河内郡,直接加封当地百姓爵位,征调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支援长平战场,以阻拦赵国与诸侯援军和粮草支援。

此时赵军已是无力回天,首先处于秦军分割包围,其次处于断粮情况,最后连主将赵括也在突围中战死,而且在之前的突围过程中伤亡惨重,最后处于包围的数十万赵军选择了投降。白起却担心赵军反复无常,且白起的作战思想本就是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于是下令将投降的赵军全部坑杀,只放了二百多名娃娃兵回国报信。

长平之战,秦军前后斩首坑杀赵国军民四十五万余人,赵军几乎全军覆没,赵国得知消息后,举国震惊。此战也让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进行全方位对抗,同样也给其他东方诸侯极大的震慑。

[var1]

秦、赵为何会发生长平之战?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武安君白起和五大夫贲发兵攻打韩国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本土的联系,之后秦军继续逼进。上党因为孤立无援,眼看就要失守。

《史记》记载:“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秦兵日进。”

韩桓惠王为了以息战祸,便主动将上党郡献给了秦国,可上党郡守不愿降秦,于是韩王派冯亭接替上党郡守,负责相关降秦事宜,结果冯亭上任后,也不愿降秦,并且还率领上党百姓将上党郡及治下十七座城邑一同献给了赵国,意图利用赵国力量来抵抗强秦,以此保全韩国。

《史记》记载:“韩氏上党守冯亭使者至,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于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原再拜入之赵,财王所以赐吏民。”王大喜,乃令赵胜受地,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

[var1]

赵孝成王大喜,并没有听从叔叔平阳君赵豹的劝阻,于是派另一叔叔平原君赵胜领兵五万去接收上党,之后又派廉颇率军二十万驻扎在上党南界长平,以抵抗秦军。

赵孝成王此举成功惹恼了秦昭襄王,我们试想,秦国出兵出力,却被赵国给截胡摘了果子,换做是谁也会生气,何况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的国力已经十分强大。秦昭襄王当即就出兵继续攻打韩国,震慑韩桓惠王,并派左庶长王龁率军进攻上党郡,意欲一举夺回。

《史记》记载:“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龁因攻赵。”

赵孝成王则派廉颇率军救援上党,于是秦赵两国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上党之战”。秦赵在上党对峙多年,赵国国力逐渐不支,赵孝成王就想尽快结束战争,但廉颇经过几次战败后,便采用固垒坚守的方针,想以此挫败秦军的速胜之谋,一直怯缩不战,加上秦国采用了反间计,为此赵孝成王换赵括为将,反击秦军,于是拉开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var1]

白起是如何全歼赵国四十五万大军的?

赵括率领二十万援军赶到长平就任后,当即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制度,随后改守为攻,反击秦军。秦昭襄王得知后,就暗中用武安君白起奔赴前线领军作战,原秦军主将王龁担任副将。

《史记》记载:“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白起针对赵括鲁莽轻敌、缺乏战场经验的弱点,制定采取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的战术,目的是佯装战败,以退诱敌,从而让赵括轻狂骄纵,乘“胜”追击,故而使数十万赵军脱离堡垒,倾巢出击。

[var1]

《史记》记载:“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

白起则让秦军一部分主力加固、坚守防御工事,因此赵括率军追至秦军壁垒后无法攻克。另一面出动两支奇兵,一支两万五千人的轻装骑兵突袭到赵军背后,占据秦岭,百里石长城防线,切断赵军后路。另一支五千人的精锐骑兵迅速穿插于赵军中段,进而完成分割包围,使赵军首尾不能相顾,失去统一指挥,并切断了赵军的运粮通道。

《史记》记载:“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var1]

至此赵括率领的数十万赵军陷入白起利用地形准备的袋形埋伏圈,加上粮草断绝,赵国士兵军心涣散,战斗力大减。赵括为了稳定军心,连斩八名都尉,下令让数十万赵军从不同方向冲击白起事先在预期歼敌地区修筑的包围壁垒,但白起修筑工事本就是作为辅助进攻手段,目的就是防止敌军突围,赵军因此始终无法突围成功。

《史记》记载:“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这时白起乘机派出精锐部队开始进攻,结果赵军失利,只好修筑防御工事,进行固守,等待赵国派兵救援。不过秦昭襄王听说赵军粮道被切断后,就下达了全国动员令,并亲自赶到河内郡,赐封当地百姓一级爵位,征调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支援长平战场,以阻拦赵国援兵,和断绝赵军粮道,因此数十万赵军的退路被彻底堵死。

[var1]

之后白起又下令让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进一步打击、瓦解赵军斗。在包围断粮一个多月后,赵军士兵因为饥饿,甚至开始互相残杀充饥,赵括就利用赵军求生的本能,将大军编成四队,轮番突围,但赵军此时饥饿不堪、且军心涣散,始终都无法突破秦军包围防线。

《史记》记载:“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无奈之下,赵军主将赵括只好组织出一支精锐部队,并亲自率军突围,结果不但没有突围而出,赵括自己也死于秦军乱箭之下。主将战死后,赵军再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进攻,剩余的数十万的赵军在走投无路下选择了投降。不过他们却再也没能回到故国,也没有被秦军收编,最终被白起下令坑杀,四十多万赵军埋骨长平。

[var1]

结语:

长平之战中,赵括之所以没能带领数十万大军突破白起防线,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赵括缺乏战场经验,且轻敌冒进。且不闻廉颇担任主将时,赵军接连被秦军击败,赵括缘故能一战“击溃”秦军,难道是廉颇太菜,还是秦军变弱了呢!

结果赵括中了白起诱敌深入之计,一步步带领数十万大军陷入危机,最终被白起分割包围,并被切断粮道,加上秦昭襄王动员河内百姓阻拦赵国救援,彻底堵死了被围赵军的退路,以至于无力回天,四十多万赵军埋骨长平战场。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更多文章

  • 廉颇其实根本不用向蔺相如道歉,因为蔺相如实际上害了赵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蔺相如手下为什么说蔺相如怕廉颇,赵国的蔺相如和廉颇其他资料,关于蔺相如和廉颇的背景资料

    [var1](负荆请罪)我今天想表达一个观点:廉颇的生气很有道理,他根本就不该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完璧归赵”算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么?“渑池会盟”算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么?这两件事,如果放在春秋早期,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春秋早期的特点是,各诸侯国开始摆脱周天子的控制

  • 六国被秦始皇统一之后 他们的国君最后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始皇灭六国国君的下场,秦始皇征战六国琴书,秦始皇统一的哪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最终剪灭秦楚燕魏赵韩六国,建立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var1][var1]秦灭六国大致是按照先易后难和先北后南的顺序开始的。战国末期,山东六国势力最弱小的就是韩国,公元前239年,韩王韩

  • 秦统一六国是因为商鞅变法所定的制度还是秦国没有出现庸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商鞅主持秦国变法,商鞅走遍秦国,商鞅变法和秦统一的措施

    [var1] 从大的方面来,有两点,一点就是秦国在秦孝公统治时期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并且后来一直遵循之。另外一点就是秦朝自秦孝公以来一直没有出现庸主,那么哪一点起主要作用呢? [var1] 小编认为变法起最主要的作用,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商君制定的变法最适合当时的国情,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等等方

  • 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回来一个让秦国开始崛起的名相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得了春秋霸主,秦穆公为什么用五张羊皮,秦穆公后秦国怎么样了

    [var1]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话说在秦穆公五年(公元前655年),秦穆公派公子絷到晋国代自己去求婚,延续秦晋两国的姻亲,后来人们叫做秦晋之好,这有有一个故事,当年晋献公灭虞国,俘虏了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百里奚是虞国的亡国大夫,很有才能,这个晋献公本想重用他,但百里奚却宁死不从,不为他国

  • 秦灭六国中实力最强的楚国轻松被灭?后人用一句话替它鸣不平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秦灭六国楚国最冤,秦灭六国前的楚国在哪,秦灭六国为什么先不灭楚国

    事实上,从公元前279年白起伐楚开始到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楚国军队一直处于被秦军吊打的状态,早在秦始皇爷爷秦昭襄王时期,秦将白起曾连续讨伐楚国数年,把楚国打得溃不成军,不但失去首都和大片领土,且祖宗陵墓都被烧毁,被迫往北面迁都。[var1] 公元前224年前后,秦将王翦率60万大军大破楚军,攻入

  • 秦惠文时期大秦狡猾的相国张仪,楚国吃苦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国相国张仪,张仪是怎么变成大秦相国的,秦惠文王张仪

    [var1]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要知道刚开始张仪并不是想要去秦国发展,据说因为一件事他去了秦国,他和苏秦一起学习,后来苏秦在找过得到重用他就想去赵国发展。于是张仪

  • 秦孝公嬴渠梁的老爹秦献公刚开始不是秦国之主,国君之位被他叔爷给夺走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孝公嬴渠梁妻子,秦孝公嬴渠梁后人简介,赢渠梁与秦孝公的关系

    [var1] 秦献公嬴师隰,也被记为公子连是秦灵公之子。秦灵公十三年,秦灵公去世,按照制度,老爹死了,儿子嬴继位,但是嬴师隰却没有能够继承他爹的位置,因为秦灵公的叔父、嬴师隰公子连的叔祖父悼子夺得君位,是为秦简公。这个年纪十岁的嬴师隰也是相当的错名,害怕叔爷要收拾自己,为防不测,逃到东边的邻国魏国,

  • 秦国自从有王之后的几位相国,为大秦的同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国哪位相国最厉害,秦国历代相国高光时刻,秦国时期的五位相国

    1、张仪第一个提出秦国应该一统天下之人,这是他的后继者甘茂的评价“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为多张仪而贤先王”表现出来对张仪的尊重,张仪最大的贡献用连横之术破坏六国和合纵,让秦国大放异彩,两次为秦相国,为秦立下汗马功劳。[var1]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2、甘茂助左庶

  • 先祖为孔子推崇,后世却因孔子改姓,该姓祠堂世界单姓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孔子的原姓,单姓可以改姓王姓吗,孔子弟子赞美孔子的话

    周朝功臣姜太公封于齐国,周武王死后,姜太公与长子吕伋一起到镐京辅助周成王。这一时期,姜太公的第三子丘穆公镇守齐国,营造了齐国首都营丘,后世子孙便以“丘”为氏。《孔子家语》《左传》等书都有记载。[var1]丘氏是齐国的宗室,几代后齐国争王位内乱,丘娄嘉担心祸及,离开齐国投奔楚国,出任楚国左史官,负责记

  • 越王为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为何古代帝王登基后屠杀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译为狡兔、飞鸟都没有了,走狗和良弓也就没有利用的价值,走狗被烹饪,良弓被储藏。对于一直辅佐帝王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而言,他们往往并未战死在沙场上,名垂千古,多是功成名就时死于皇帝之手,敌国被破,谋臣便亡。[var1]朱元璋和刘邦同为汉朝、明朝的开国皇帝。二人之间有很多相似的之处,比如都同为农民出身,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