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灭六国中实力最强的楚国轻松被灭?后人用一句话替它鸣不平

秦灭六国中实力最强的楚国轻松被灭?后人用一句话替它鸣不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817 更新时间:2023/12/29 20:21:07

事实上,从公元前279年白起伐楚开始到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楚国军队一直处于被秦军吊打的状态,早在秦始皇爷爷秦昭襄王时期,秦将白起曾连续讨伐楚国数年,把楚国打得溃不成军,不但失去首都和大片领土,且祖宗陵墓都被烧毁,被迫往北面迁都。

[var1]

公元前224年前后,秦将王翦率60万大军大破楚军,攻入纵深腹地灭亡楚国。要知道,战国时期楚国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文化后来居上,甚至超越中原地区,却在政治和军事上频频受挫,直到被秦所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只不过是因为项羽灭秦的既定事实而产生的牵强附会,其实不然,在战国七雄中,楚国虽然不是最后一个被灭,但却是最难搞的。

一方面,自从迁都后,楚人励精图治,东部地区开发得到增强,抗秦实力大大增加,虽然楚国失去其西部传统势力范围,但楚国贵族及中央政府东迁却加强其东部领土的开发。从文献记载结合考古资料看,长江以北,即现在的深河,信阳至武汉及其以东和长江以南的洞庭湖区,包括常德、益阳、湘江流域以东仍属楚国。

[var1]

楚王迁都后不愿意臣服于秦人的楚人纷纷东逃,东部和南部的人口如淮阳、鄂州、长沙,衡阳、资兴等地人口迅速增加,东迁的楚人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人力资源。考古发现证实,在当时的湖南东部地区铁制农具已经十分普及,同时水利灌溉工程也开始大规模的营建,极大地促进当地农业发展,粮食产量的激增反过来促进楚国东部地区采矿业和金属冶炼工业进步和发展,使得楚的国力快速恢复,并且灭了鲁国和越国,逼近齐国边境,力压齐国,同时和魏国交战,获得淮泗地区地区,增强了自己的实力。

另一方面,楚国虽然失去首都却更难打,尽管首都沦陷,在军事上,楚国一直被秦国打压,却仍旧不断反扑,甚至差点击败秦国,收复了许多旧领土,给秦国造成巨大的压力。《秦本纪》和《楚世家》里记载:公元前280年到276年间,秦军和楚军在黔中等地都曾有过多次反复拉锯战。另外在《华阳国志.巴志》注释中也提到:楚国人不服秦人,秦军在的时候不敢说啥,秦军撤退,马上赶走秦国任命的官员,声明自己还要当楚国人。

[var1]

由此可见,楚国迁都后,沦陷区的楚人仍深受鼓舞,反抗秦国统治的抵抗运动此起彼伏,他们在秦军后方配合正面战场的楚军主力一度收复楚国旧都等沦陷地区。正是由于秦楚两国在西线一直处于焦灼状态,使得秦军灭亡韩、魏、赵获得中原通道之前,一直无法彻底击垮楚国势力。

最终,在楚国的贵族势力和民众协同努力下,楚国一度出现复兴的局面,成功塑造领头抗秦的身份,最大化凝聚楚国人心,并顺势大力开发吴越,在不知不觉中为亡秦必楚出力,甚至在面对秦军势不可挡的军事优势时,仍在灭楚战争初期取得歼灭20万的军事奇迹,极大地减缓了秦国统一中国的速度,捍卫了楚人的尊严。

[var1]

直到数十年后,楚人后裔项梁、项羽叔侄起兵反秦。造成楚国越打越费劲,最终给亡秦买下伏笔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是公元前279年前后的那次迁都,当时秦国名将白起率孤军入楚作战,置之死地而后生,重创楚军主力,攻陷楚国都城。迫于秦国的军事压力,楚国不得不选择向北迁都陈地,城地在韩魏两国东侧,地理上有绝佳的优势,东南部是楚的大后方,西北有韩魏作屏障。如果秦军不借道韩魏,必须要通过楚国重兵把守的西部防线。这里有数不清的楚军军事要塞,更可怕的是那有的高山大涧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再加上那片地区没有开发,易守难攻。

[var1]

后来秦灭楚国,李信战败,老将王翦要求必须60万大军才能伐楚,就是看到这条路的艰难,且不说韩魏两国是否会借道给秦军,就借道,在经过伊阙之战、河西之战后,秦和韩魏两国已经成为世仇。在战国时期云波诡异的政治局面下,难保韩魏两国不会和楚国一起抄秦军后路,来个关门打狗。

不仅如此,在迁都陈地前,陈地人已经在当地经营了二百年,不但对楚国有强烈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并且是重要军事和经济重镇。陈地地处淮河流域,经过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发展,当地人口繁多,农业发达既是楚国的大粮仓,又可以随时和北方各诸侯国开展经济活动。

[var1]

另一个原因是楚国的政治体系,战国时期的变法虽然执行人不同,面临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共同目标只有一个——富国强兵。怎么富国强兵,就是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贵族势力,军事上培养只属于王室的近卫部队,向外可以讨伐他国,对内能平息叛乱。

自春秋时代传下来的卿大夫政治体系,让国内资源大面积分散持有,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很明显不利于集中国家力量,国家动员力也全面减弱。

[var1]

早在楚怀王之前,他重用屈原等人厉行变法,压制旧贵族势力,进行中央集权,不仅把战国时代早期的霸主魏国打得溃不成军,还把我们熟知的勾践的母国越国一次性灭亡。由于楚怀王在公元前299年的武关会盟中白给,并在三年后死亡,直接打乱了楚国暂时稳固的政治局势。从此以后,楚国内部斗争不断,进行到关键变法被旧贵族反扑。

正是这些阻碍楚国强大的旧贵族,却在秦国入侵楚国过程中,充当了国家的保护伞。楚国实质上最接近周王室体系,通过威逼利诱的方式让国土内的小邦、小部族接受统治,作为报酬,楚国授予他们地方自治权,从政治到军事均有很大程度自由。正因如此,从楚国建立之初,本国贵族实力远远大于其他中原国家。

[var1]

也正因如此,秦军可以在决战中击溃韩、赵、魏这种集权制国家,不必担心他们土地上有自制化贵族进行小规模的抵抗,但在面对楚国这种庞然大物的联邦制诸侯国时,击垮楚国王室中央部队后,秦国还需拔除地方上仍不断抵抗的诸侯。楚国地方贵族为了自己的利益对秦军日夜不停的骚扰,20万人根本不足以平定楚国,只有后来换上老将王翦才用60万军队让楚国彻底服服帖帖,这才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真正含义。

更多文章

  • 秦惠文时期大秦狡猾的相国张仪,楚国吃苦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国相国张仪,张仪是怎么变成大秦相国的,秦惠文王张仪

    [var1]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要知道刚开始张仪并不是想要去秦国发展,据说因为一件事他去了秦国,他和苏秦一起学习,后来苏秦在找过得到重用他就想去赵国发展。于是张仪

  • 秦孝公嬴渠梁的老爹秦献公刚开始不是秦国之主,国君之位被他叔爷给夺走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孝公嬴渠梁妻子,秦孝公嬴渠梁后人简介,赢渠梁与秦孝公的关系

    [var1] 秦献公嬴师隰,也被记为公子连是秦灵公之子。秦灵公十三年,秦灵公去世,按照制度,老爹死了,儿子嬴继位,但是嬴师隰却没有能够继承他爹的位置,因为秦灵公的叔父、嬴师隰公子连的叔祖父悼子夺得君位,是为秦简公。这个年纪十岁的嬴师隰也是相当的错名,害怕叔爷要收拾自己,为防不测,逃到东边的邻国魏国,

  • 秦国自从有王之后的几位相国,为大秦的同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国哪位相国最厉害,秦国历代相国高光时刻,秦国时期的五位相国

    1、张仪第一个提出秦国应该一统天下之人,这是他的后继者甘茂的评价“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为多张仪而贤先王”表现出来对张仪的尊重,张仪最大的贡献用连横之术破坏六国和合纵,让秦国大放异彩,两次为秦相国,为秦立下汗马功劳。[var1]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2、甘茂助左庶

  • 先祖为孔子推崇,后世却因孔子改姓,该姓祠堂世界单姓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孔子的原姓,单姓可以改姓王姓吗,孔子弟子赞美孔子的话

    周朝功臣姜太公封于齐国,周武王死后,姜太公与长子吕伋一起到镐京辅助周成王。这一时期,姜太公的第三子丘穆公镇守齐国,营造了齐国首都营丘,后世子孙便以“丘”为氏。《孔子家语》《左传》等书都有记载。[var1]丘氏是齐国的宗室,几代后齐国争王位内乱,丘娄嘉担心祸及,离开齐国投奔楚国,出任楚国左史官,负责记

  • 越王为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为何古代帝王登基后屠杀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译为狡兔、飞鸟都没有了,走狗和良弓也就没有利用的价值,走狗被烹饪,良弓被储藏。对于一直辅佐帝王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而言,他们往往并未战死在沙场上,名垂千古,多是功成名就时死于皇帝之手,敌国被破,谋臣便亡。[var1]朱元璋和刘邦同为汉朝、明朝的开国皇帝。二人之间有很多相似的之处,比如都同为农民出身,老

  • 魏国伐吴,刘备给此人写信:我也准备打你们,此人:敢来,弄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备伐吴实际兵力,刘备临死前下令伐吴,刘备没死能灭魏国吗

    [var1]他在东吴甚至三国时期都非常有名,他就是东吴四大都督之一的陆逊,他出道比较晚,但是晋升的速度不慢,他老家是吴郡吴县,是江东大族,爷爷当过城门校尉,老爸任九江都尉,他21岁进入孙权幕府,成为孙权统治集团的幕僚。刚开始只是担任东、西曹为令史,就是文秘,后来担任海昌县令,海昌境内连年遭旱灾,他开

  • 压垮东周的最后稻草,三件事注定了战国必然走向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东周相关资料,东周战国美女,东周实力

    [var1]秦齐称帝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襄王自称西帝,派使者建议齐湣王立为东帝。当时七雄都称王,而且还有周天子作为名义的首领,秦国称帝无疑是想凌驾于其他6国之上。齐王在苏代建议下,只称帝两天便放弃了。秦国国君称帝两个月,也灰溜溜地下位复称王,这次称东西帝事件时间虽然不长影响却很大。秦国和齐国直

  • 都说赵括坑了赵国,为啥没一个人说廉颇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赵括真的比廉颇差吗,赵括代替廉颇吗,赵括和廉颇的资料

    [var1]廉颇蔺相如和解图众所周知,秦赵之所以发生正面冲突,完全是由于上党,本来秦国攻打韩国上党,可是韩国不甘心让秦国夺取,就连城带人的送给了赵国,赵王一看,白给的还不要,那就是傻缺,所以就派人接管,于是乎,秦国就跟赵国怼上了。赵国呢,是名将廉颇,他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防守。[var1]廉颇将军这

  • 战国时期人才辈出,如果要评选改变战国格局的十大名人,谁能上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国十大武将排名,战国十大悲惨人物,战国时的名人排行榜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仅以活动时间为序】[var1]1、商鞅:秦国变法,为秦国崛起奠定基础。姬姓,公孙氏,卫国人,又称公孙鞅、卫鞅。其年轻时便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曾师从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先于魏国担任中庶子,后入秦国,在秦孝公的重用下,开始在秦国主持变法。其先后于前356年和前35

  • 战国时列国出兵动辄几十万,三国时却仅仅只有几万,原因只有两点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国列国实力如何,战国各个时期的列国实力大排名,战国七国各多少兵

    [var1]原因之一:人口因素影响,东汉末年乱世导致人口骤然下降得益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全面推行户籍制度,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史料对古代的人口情况有个基本的了解。不过,由于先秦史料的丢失,我们已经无法准确得知战国时期各国人口,但根据史学家的推断,战国中后期总人口应该维持在2600万左右。[var1]此后,